A | A | A

第20章 权威质疑,王者宣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文娱教父:从封杀雪藏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KNR/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邀约公告刚挂在官网上,《人民日报》文化版就发了评论文章 ——《从〈赤伶〉到金色大厅:东方音乐的破圈与新生》,字里行间将林墨与 “文化出海” 绑定。可赞誉声还没飘远,质疑的冷水就泼了下来。

一场名为 “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 的座谈会上,白发苍苍的老作曲家陈敬之对着镜头叹气,手指无意识着胸前的 “国家一级作曲” 徽章:“金色大厅是严肃音乐的圣殿啊!怎么能让一个唱流行歌的去?他那所谓的‘戏腔融合’,不过是取巧的噱头!我们有《黄河大合唱》《梁祝》这样成熟的民族交响乐,为什么不推这些真正能代表民族根脉的作品?”

这话像颗火星,瞬间点燃了 “学院派” 的不满。音乐评论家李默在专栏里写得更尖刻:“创新不是乱炖,迎合西方审美不算文化自信。某些人靠几首网红歌走红,就敢扛‘文化输出’的大旗,未免太急功近利。德不配位,终将摔得难看。”

这些言论裹着 “维护传统” 的外衣,很快在网络上发酵。有人附和:“陈老说得对,林墨太年轻了,扛不起这么重的担子”;也有音乐专业学生留言:“交响乐和戏腔的乐理体系差异很大,强行融合很容易不伦不类,到时候丢的是整个国家的脸”。

“墨语传媒” 的办公室里,顾清影把报纸拍在桌上,气得声音发颤:“这些老顽固!自己守着老一套不敢创新,见别人闯出条新路就急眼!他们怕的不是林墨丢面子,是怕林墨打破了他们垄断的‘文化话语权’!”

林墨却没抬头,指尖还在钢琴键上轻轻敲击。桌上铺着厚厚的乐谱手稿,左边是工整的五线谱,标注着交响乐的配器方向;右边是竖排的工尺谱,“上、尺、工、凡” 的音符旁,还画着小小的京剧锣鼓点符号 —— 他正在把《霸王别姬》里的 “夜深沉” 曲牌,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节奏型融合,定音鼓的重音刚好卡在京剧锣经的 “仓” 点上,刚柔相济,浑然天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文娱教父:从封杀雪藏开始

“他们不是质疑‘融合’吗?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融合。” 林墨终于停下手指,拿起最上面一页乐谱,对着阳光晃了晃 —— 纸上的音符密密麻麻,却透着严谨的逻辑,连每个乐器的进入时机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顾清影凑过来,看着乐谱上 “京剧胡琴与小提琴对话段落” 的标注,眼睛亮了:“这是…… 你把胡琴的滑音技巧,转化成了小提琴的揉弦?”“不止。” 林墨指着某段旋律,“这里用了昆曲的‘水磨调’唱腔线条,配器用了西方的弦乐西重奏,既有东方的婉转,又有西方的厚重。”

他打开微博,没有长篇大论反驳,只上传了一张照片 —— 乐谱手稿的特写,工尺谱与五线谱在纸上交叠,红色批注的 “锣鼓点与定音鼓对位” 格外醒目。配文只有一句话,却像把重锤砸在质疑者心上:

“我理解你们困在传统里的局限,所以,我会带你们去看,文化流动的模样。维也纳见。”

微博发出半小时,评论破十万。音乐制作人转发:“懂行的看乐谱就知道,这不是噱头!工尺谱与五线谱的对位太精妙了,锣鼓点融进定音鼓,绝了!”;戏曲演员晒出自己的练习视频:“跟着墨哥的乐谱试了一段,中西乐器的对话太惊艳了!”;连之前质疑的音乐专业学生都留言:“对不起,是我格局小了,这乐谱的专业性,比我们老师讲的还透彻。”

陈敬之看到微博时,正和几个老同事喝茶。他盯着那张乐谱,手指在桌上比划着旋律走向,脸色渐渐变了 —— 他不得不承认,林墨的融合不是乱炖,而是基于两种音乐体系的深度对话,连他自己都没尝试过这样的创作。旁边有人小声说:“老陈,要不…… 我们也听听他的小样?” 陈敬之没说话,只是端起茶杯,避开了众人的目光。

而林墨,己经重新坐回钢琴前。指尖落下,一段既有 “夜深沉” 曲牌的苍凉,又有《英雄交响曲》激昂的旋律,在办公室里缓缓流淌。他知道,这场关于 “传统与创新” 的争论,不需要太多言语 —— 他的作品,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给出最有力的答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MK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文娱教父:从封杀雪藏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KN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