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紧,院中的菊花却开得愈发繁盛。沈清辞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多数时候只能坐在藤椅上晒太阳,萧惊寒便寸步不离地守着她,为她读医书里的案例,讲当年在北疆的趣闻,偶尔还会笨拙地为她梳理白发。
这日午后,承安、承悦带着全家都来了,连远在江南的弟子们也托人送来书信和亲手栽种的草药。念安己接过承安的部分兵权,驻守在京郊,他握着萧惊寒的手说:“祖父,您放心,北疆和京郊的防务我都守得好好的,绝不让任何人侵犯咱们的家国。”
念昔则趴在沈清辞的膝头,小心翼翼地为她按摩手腕:“祖母,我现在己经能独立诊治风寒和外伤了,上个月还在村里救了一位难产的妇人呢!您教我的‘稳心针’,我用得可熟练了!”
沈清辞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眼中满是欣慰:“好孩子,没白费你苦学这么多年。记住,行医最重要的不是医术多高明,是要有一颗体谅百姓的心。”
承悦坐在一旁,将新修订的《民间简易医方集》递到沈清辞面前:“娘,这是最新修订的版本,补充了西南和岭南的草药案例,己经印刷好了,过几日就会分发到各地医馆。以后就算我们不在了,这些药方也能继续帮到百姓。”
沈清辞指尖拂过书页上的字迹,眼眶微微泛红:“好,好……这就够了。”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都己离去,小院又恢复了宁静。萧惊寒扶着沈清辞,慢慢走到院角的药圃前,那里的草药长势正好,是承悦特意让人打理的。
“你看,这株甘草,还是当年我们从北疆带回来的种子种的。”萧惊寒指着一株绿油油的草药,语气带着回忆,“那时你说,甘草能调和百药,就像咱们一家人,要互相扶持,才能走得远。”
沈清辞靠在他怀里,轻声应道:“是啊,一晃这么多年了……能和你一起,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医术传下去,看着百姓们安稳生活,我这辈子,值了。”
夜色渐深,萧惊寒将沈清辞扶回房里,为她盖好被子。沈清辞握着他的手,眼神渐渐变得柔和:“惊寒,我走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太想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念想,都还在呢。”
萧惊寒喉结滚动,紧紧握着她的手,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好,我听你的……你放心,我会看着孩子们,看着这天下,等将来,我再去找你。”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房间,沈清辞靠在萧惊寒的怀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
沈清辞的葬礼上,无数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京城的街坊,有北疆的牧民,有江南的医者,还有她曾经救治过的人。他们捧着鲜花,拿着草药,默默站在路边,泪水浸湿了衣襟。
多年后,萧惊寒也安详离世,与沈清辞合葬在京郊的小院旁。他们的墓碑上,没有刻太多华丽的文字,只写着“镇北公萧惊寒”与“安国县主沈清辞”,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守家国,济万民,一生相守,初心永存。”
又过了许多年,京郊的惠民医馆依旧热闹,往来的医者和患者都会说起沈清辞和萧惊寒的故事;北疆的草原上,牧民们还会给孩子讲“神医县主”和“战神将军”的传说;江南的书院里,先生们会拿着《民间简易医方集》,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家国担当”。
他们的故事,没有随着岁月消散,反而像院中的菊花,年年绽放,像药圃里的草药,代代生长,像大胤的山河,永远留在百姓心中。
这世间最珍贵的,从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颗坚守的初心,一份长久的陪伴,一种能跨越岁月、代代相传的温暖。而沈清辞与萧惊寒,用他们的一生,将这份珍贵,永远留在了人间。
爱吃盐卤虾爬子的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OK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