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珩首战告捷的消息传回京城不过三日,太和殿的朝会上便泛起了不和谐的声音。
户部尚书李大人率先出列,手持笏板躬身道:“陛下,摄政王在黑风谷大败北狄,固然是大功一件,可据户部统计,此次支援边疆的粮草己消耗过半,后续若继续增拨,恐国库难以支撑。臣以为,应命摄政王适可而止,待国库充盈后再图北伐,切勿因一时战功而掏空国库,影响民生。”
他话音刚落,兵部侍郎王大人立刻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北狄虽退,却未伤根基,拓跋烈残部仍在边境游荡,若摄政王执意追击,恐陷入持久战。且此次大捷,摄政王仅击退北狄,未能擒获拓跋烈,算不得彻底胜利,若此时大加封赏,恐难服众。”
两人一唱一和,话里话外都在暗指谢珩作战消耗过大、战功不够显著,不应继续获得朝廷支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几位曾与柳家有过牵连的官员眼神闪烁,显然也想趁机发难,而中立派的老臣则面色凝重,沉默不语。
萧景渊坐在御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心中早己明了这些人的心思。李尚书与王侍郎虽非柳家嫡系,却一首忌惮谢珩的兵权与威望,如今见谢珩在外立功,便想借国库与战功之事打压他,削弱他在朝堂的影响力。
“李大人说国库难以支撑,可有具体账目?” 萧景渊语气平静,目光落在李尚书身上,“朕记得上月户部呈递的国库清单中,粮食储备尚有三千万石,军械也足以支撑半年战事。此次支援边疆的粮草不过五百万石,何来‘消耗过半’‘掏空国库’之说?”
李尚书没想到萧景渊对国库账目如此清楚,顿时有些慌乱,躬身道:“陛下,臣…… 臣是担心后续战事持续,粮草消耗加剧,提前为陛下分忧。”
“为国分忧是好事,但需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信口开河。” 萧景渊语气冷了几分,“北狄入侵,犯我边疆,杀我同胞,若不彻底击退,后患无穷。如今摄政王在前线浴血奋战,为的是守护大靖江山,尔等身为朝廷重臣,不思如何支援前线,反而在此计较粮草消耗,难道要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打仗吗?”
李尚书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连忙跪倒在地:“臣失言,臣知错!”
萧景渊没有理会他,转而看向王侍郎:“王大人说摄政王未能擒获拓跋烈,算不得彻底胜利。那朕倒要问问你,北狄五万大军来势汹汹,摄政王仅用三万兵力,便在黑风谷大败敌军,斩杀北狄士兵两万余人,缴获粮草军械无数,逼得拓跋烈带残部逃窜,这难道不算大功?若换作是你,在兵力悬殊、地形不利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吗?”
王侍郎脸色瞬间涨红,他本就不懂军事,只是想趁机打压谢珩,此刻被萧景渊当众质问,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慌忙跪倒在地:“臣…… 臣无知,臣知错!”
殿内百官见此情景,无不暗自心惊。他们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对国库账目了如指掌,对前线战事也分析得如此透彻,驳斥起大臣来更是有理有据,丝毫不留情面。
就在这时,吏部尚书周大人出列,躬身道:“陛下,臣有奏。摄政王此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朝野士气,也震慑了周边诸国,理应予以重赏,以彰显陛下对功臣的重视,也激励前线将士奋勇杀敌。臣建议,封摄政王为‘镇北公’,赏赐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同时追赠战死的赵将军为‘忠勇侯’,安抚其家属,以安军心。”
周大人是先帝时期的老臣,向来公正不阿,与谢珩无甚交情,却始终认可谢珩的能力与忠诚。他这番话,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谋断山河:权臣的心头朱砂痣 无疑是对谢珩的肯定,也给了萧景渊一个顺水推舟的机会。
萧景渊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几分:“周大人所言极是。摄政王战功赫赫,理应重赏。传朕旨意,封摄政王谢珩为‘镇北公’,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其长子(注:此处为虚构设定,用于完善封赏逻辑,可后续调整)封锦衣卫指挥佥事;追赠赵将军为‘忠勇侯’,其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俸禄,妥善安置。”
“陛下英明!” 周大人躬身行礼,殿内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连之前跪倒在地的李尚书与王侍郎也连忙跟着磕头谢恩。
萧景渊看着殿内的百官,语气郑重地说道:“诸位卿家,如今边疆战事未平,摄政王仍在前线浴血奋战,朝廷上下应同心同德,全力支援前线,绝不能因个人私心而拖后腿。今后,若再有人敢以无稽之由非议摄政王,或阻挠前线战事,朕定不轻饶!”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领命,声音响亮,再无之前的犹豫与观望。
退朝后,萧景渊回到御书房,拿起案上谢珩送来的捷报,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今日在朝堂上的驳斥与力挺,不仅是为了维护谢珩,更是为了稳定朝局,让前线将士安心。只有让谢珩感受到朝廷的支持,他才能在边疆毫无后顾之忧地与北狄作战。
“李德全。” 萧景渊吩咐道,“再给摄政王写一封密信,告诉他朝中之事朕己妥善处置,让他不必担心,安心作战。另外,命户部加快粮草调拨速度,务必确保前线粮草充足。”
“老奴遵旨!” 李德全躬身领命,连忙退下去准备。
萧景渊走到窗边,望着边疆的方向,心中满是牵挂。他知道,谢珩在前线定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北狄虽退,却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朝堂上的非议也可能影响军心。但他相信,谢珩定能克服困难,再创佳绩。
而此时的雁门关,谢珩刚收到萧景渊的密信与封赏旨意。当他看到信中萧景渊详细描述朝堂上的风波,以及如何力挺他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着密信上萧景渊的字迹,眼中满是欣慰与坚定。
“大人,陛下如此信任您,我们定要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彻底击退北狄,凯旋回京。” 墨风站在一旁,语气激动地说道。
谢珩点了点头,将密信仔细收好,目光望向远方的北狄疆域,沉声道:“传令下去,加固雁门关防御,加紧训练士兵,筹备粮草。待时机成熟,我们便主动出击,彻底击溃北狄,让他们再也不敢侵犯大靖边疆!”
“是!” 墨风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雁门关外,寒风依旧呼啸,却吹不散大靖士兵的斗志。谢珩站在城墙上,望着麾下士气高昂的士兵,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萧景渊在京城的支持,有前线将士的奋勇作战,他们定能战胜北狄,守护好大靖的边疆,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与期待。
京城的太和殿内,萧景渊也在为边疆战事殚精竭虑。他一边处理朝政,确保京城稳定,一边密切关注边疆的动向,及时调配粮草与军械。他知道,只有他在京城稳住阵脚,谢珩才能在前线安心作战。君臣二人,虽相隔千里,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守护大靖江山而努力。
一场关乎大靖边疆安危的持久战,己悄然拉开序幕。而萧景渊与谢珩,也将在这场战争中,进一步巩固彼此的信任,展现出君臣同心、共渡难关的坚定决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MR2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