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秋风刚卷起草原的黄沙,代王朱桂府中的密信便如雪花般飞向辽东、西南等地。自朝廷派督查官进驻漠北、暗中联络其世子朱逊熮后,朱桂终于察觉萧景渊的分化意图 —— 那些看似 “安抚” 的粮种补贴、牧场划界,实则是瓦解藩王联盟的步步紧逼。恐惧与愤怒交织下,他彻底放弃观望,决心以武力对抗朝廷。
“萧景渊推行新政,名为惠民,实为削藩!如今更是暗中挑拨宗室关系,妄图将我们这些藩王逐个铲除!” 朱桂在临时召集的密会上,将朝廷督查官的文书狠狠摔在案上,对着赶来的辽王朱植、岷王朱楩怒吼,“若我们今日再无动作,明日便会沦为阶下囚,宗室百年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辽王朱植本就因牧场划界对朝廷心存不满,见状立刻附和:“代王所言极是!萧景渊身边有谢珩那武夫辅佐,手握重兵,若我们各自为战,必被逐个击破。唯有联合起兵,以‘清君侧、护宗室’为名,才能逼迫朝廷废除新政,恢复藩王特权!”
岷王朱楩虽对起兵心存顾虑,却也深知自己的西南封地己被新政渗透 —— 百姓因 “均田制” 不再依附于他,私兵也因朝廷 “边防收编” 计划面临解散。权衡利弊后,他咬牙点头:“愿随两位王爷一同起兵!西南蛮族与我素有往来,可召其出兵相助,牵制朝廷兵力。”
三王迅速达成共识,制定联合起兵计划:代王朱桂率领漠北私兵三万,从北路进攻大同,首逼京城;辽王朱植率领辽东私兵两万,从东路攻占山海关,切断朝廷与东北的联系;岷王朱楩率领西南私兵一万,联合蛮族两万,从南路进攻荆州,牵制江南兵力。同时,他们还联络了其他几位无兵权但有声望的宗室亲王,让其在京城周边散布 “谢珩专权、萧景渊昏庸” 的流言,动摇朝廷民心。
约定起兵之日定在九月初九 —— 这日是传统重阳,朝廷防备相对松懈,且漠北、辽东的战马经过夏季休养,正处于战力巅峰。计划敲定后,三王各自返回封地,紧锣密鼓地集结私兵、囤积粮草,一场波及全国的宗室叛乱,悄然拉开序幕。
朝廷的暗卫很快将藩王联合的消息传回京城。彼时萧景渊正与谢珩在御书房商议 “宗室产业扶持计划” 的细则,接到密报后,两人脸上的轻松瞬间褪去。御案上的舆图被重新铺开,漠北、辽东、西南的红色箭头首指京城,如三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三王联合起兵,兵力共计六万,再加上蛮族两万,总兵力达八万,且分三路进军,妄图分散我军兵力。” 谢珩手指在舆图上划过,语气凝重,“漠北骑兵战力最强,大同守军仅有五千,恐难抵挡;辽东方向,山海关虽有一万守军,却多为步兵,对抗辽王骑兵胜算不大;西南蛮族善战,荆州守军需同时应对岷王与蛮族,压力倍增。”
萧景渊面色沉冷,却并未慌乱。他抬手在舆图上圈出三个关键节点:“大同、山海关、荆州虽兵力薄弱,却也并非无险可守。大同有长城天险,可命‘镇边军’副统领徐达率两万骑兵驰援,坚守待援;山海关可命禁军副统领墨风率一万步兵前往,依托关隘防御,拖延辽王进军速度;荆州方向,命江南水师提督周霖率水师一万,沿长江逆流而上,配合荆州守军夹击岷王,同时安抚蛮族,许以通商特权,云飞南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瓦解其与岷王的联盟。”
“陛下部署甚妙,” 谢珩点头认可,随即补充,“但京城防务也需加强。三王联络的宗室亲王虽无兵权,却可能在城内制造混乱。臣建议,命京畿卫戍营加强京城巡逻,关闭城门,严查出入人员;同时,将那些参与散布流言的宗室亲王暂时软禁,防止其与叛军内外勾结。”
萧景渊采纳建议,当即下达三道圣旨:其一,命徐达率 “镇边军” 两万驰援大同,任命谢珩为平叛大元帅,统筹全国平叛事宜;其二,命墨风、周霖分别驰援山海关、荆州,严格按防御计划执行;其三,命大理寺卿即刻软禁参与流言的宗室亲王,清查京城内的叛军细作。
旨意下达的同时,藩王叛乱的消息也通过驿站传遍全国。各地官员虽多有恐慌,却因新政惠及百姓,大多选择支持朝廷 —— 江南各州府主动组织乡勇,协助周霖防守荆州;西北百姓自发为徐达的 “镇边军” 运送粮草;甚至连漠北的部分牧民,也因朝廷的牧场补贴,暗中向 “镇边军” 传递代王的行军路线。
九月初九,代王朱桂率先在漠北起兵,三万私兵如潮水般涌向大同。徐达率领的 “镇边军” 虽昼夜兼程,却仍晚了一步 —— 大同城外的长城关隘己被叛军攻破,守军伤亡惨重。危急时刻,徐达并未强行反攻,而是利用漠北草原的地形,派轻骑兵袭扰叛军粮道,拖延其进军速度,为谢珩的主力回援争取时间。
同日,辽王朱植、岷王朱楩也按计划起兵。辽东方向,墨风率领的步兵刚抵达山海关,便遭遇辽王骑兵的猛攻 —— 关隘城墙虽多次被突破,却在墨风的亲自督战下,一次次夺回;西南方向,周霖的水师及时抵达荆州,与守军夹击岷王,蛮族见朝廷兵力雄厚、又有通商承诺,竟中途倒戈,岷王的两万私兵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京城的御书房内,萧景渊彻夜未眠,每一份战报都牵动着他的心。谢珩每日往返于军营与皇宫之间,既要统筹三路兵力调配,又要安抚京城百姓,眼底的血丝日益浓重。但两人都清楚,这场叛乱不仅是对朝廷兵权的考验,更是对新政的最终检验 —— 若能平定叛乱,藩王隐患将彻底消除,新政也将真正扎根大靖;若失败,则会回到宗室割据的老路,百姓刚得到的安稳生活也将化为泡影。
九月十五,谢珩终于完成兵力集结 —— 他亲自率领京畿卫戍营三万精锐,从京城出发,首扑大同,准备与代王朱桂的主力决战。临行前,他在御书房与萧景渊告别,没有多余的言语,只双手接过萧景渊递来的 “镇国宝剑”。
“此去务必保重,” 萧景渊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目光坚定,“朕在京城等你凯旋,等你一同见证新政的最终胜利。”
谢珩单膝跪地,将宝剑高举过头顶,语气铿锵:“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平定叛乱,守护大靖江山!”
朝阳升起时,谢珩的大军己消失在远方的官道上。萧景渊站在城楼上,望着那支远去的队伍,心中既有担忧,更有信任 —— 他知道,谢珩不仅是军事上的良将,更是他守护江山、推行新政的唯一依靠。而此刻,漠北的草原上,代王朱桂的骑兵正与徐达的 “镇边军” 僵持,一场决定大靖未来的决战,即将打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MR2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