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胜利的狂欢之下,潜流的涌动己悄然开始。王翦坐镇赵王宫,发号施令,稳定局势,清点府库,安排防务,一派大局在握的统帅风范。然而,细心的元青却从一些细微之处,察觉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首先是关于战利品的分配。赵国百年积累,府库充盈,珍宝无数。王翦下令将所有财物登记造册,准备运回咸阳。但在清点过程中,几位来自咸阳、背景深厚的将领及其部属,似乎总能“优先”接触到某些稀世珍宝,或是在登记时有所“遗漏”。虽然做得隐蔽,但元青麾下负责协助清点府库的工城营吏员,还是察觉到了些许异常,并悄悄汇报给了元青。
元青对此心知肚明。水至清则无鱼,大战之后,将领们借机捞取些好处,几乎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只要不过分,上位者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王翦想必也知晓,但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维持军队稳定,只要不触及底线,也不会深究。但这让元青意识到,秦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派系和利益的纠葛无处不在。
其次,是关于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争论。灭赵之后,兵锋指向何处?军中主要分为两派意见:
一派以王翦和部分老成持重的将领为首,主张稳扎稳打。认为灭赵之战,秦军虽胜,但消耗巨大,士卒疲惫,需要时间消化新占领的赵地,设立郡县,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同时,赵国虽灭,但北方代地尚有赵国公子嘉(另一位,非投降的那个)聚集残部负隅顽抗,需要派兵清剿,以绝后患。因此,建议大军暂时休整,巩固成果,再图南下伐楚或东进灭燕。
另一派则以一些少壮派和急于立功的将领为代表,主张乘胜追击。认为秦军士气正盛,当一鼓作气,携灭赵之威,南下攻打看似庞大却内部矛盾重重的楚国,或东进消灭弱小的燕国,以免给敌人喘息之机。
两派在军议中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王翦虽倾向于稳妥,但似乎也受到咸阳方面可能存在的催促,灭赵之功,让咸阳的某些人急于见到下一场胜利,态度有些微妙。
元青在这场争论中保持了沉默。他资历尚浅,虽立大功,但在这种战略决策上,贸然发言并非明智之举。他内心更倾向于王翦的稳妥之策。灭国非儿戏,尤其是楚国疆域辽阔,潜力巨大,绝非旦夕可下。盲目进军,很可能重蹈当年李信伐楚惨败的覆辙。但他也明白,政治往往不纯粹考虑军事得失。
最让元青感到一丝寒意的是,在一次非正式的酒宴上,一位与元青关系尚可、青元君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出身关中世族的裨将军,酒后略带暗示地提醒他:“元左更,如今你功勋卓著,名动天下,可喜可贺。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咸阳那边,有些人……怕是坐不住了啊。
“多谢兄台提醒,元某心中有数。”元青不动声色地举杯致谢,心中却警铃大作。
果然,没过几日,咸阳的第一批封赏诏书抵达邯郸,主要是针对王翦等最高统帅的褒奖和安排。对元青的封赏,诏书中只是含糊地提及“功勋卓著,待班师回朝后,另行封赏”,并未如军中传言那般立刻给予显赫的爵位和实职。
这种“冷处理”,显然不合常理。以元青的功劳,即便不立刻封侯,也应有更明确的表示。这背后,定然有咸阳的势力在运作,意在暂时压制他的势头,或者是在观察,或者在为后续的制衡做准备。
王翦在宣读诏书时,特意看了元青一眼,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宽慰和提醒。元青面色平静,躬身领旨,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当晚,元青在府中密室会见了匆匆从咸阳赶来、带来更详细消息的田穰(元青安排他留守咸阳,负责信息联络)。田穰证实了元青的猜测:咸阳城中,对于如何封赏元青,确实存在争议。以隗状为首的部分官员,认为元青出身低微,升迁过快,宜加压制;而军中系统和部分看重实绩的官员,则为其力辩。大王的态度似乎也有些微妙,既欣赏其才,又或许对其快速崛起心存一丝疑虑。
“此外,”田穰压低声音,“‘山阳铁木’那边,最近活动频繁,似乎与宫中某些内侍搭上了线……”
元青眼中寒光一闪。王稷这条毒蛇,果然贼心不死,而且似乎找到了更硬的靠山。
裂痕,己经出现。来自外部的明枪易躲,来自内部的暗箭难防。灭赵之功,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元青知道,返回咸阳之后,他将面临的,可能是一场比攻城略地更加凶险的斗争。他必须尽快谋划,巩固军中的根基,拉拢可能的盟友,并准备好应对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
邯郸的冬夜,格外寒冷。元青推开窗户,望着清冷的月光,心中己然有了决断。功高不赏,非王之过,乃臣之祸。他不能坐等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裂痕,或许也是他打破现有格局,真正跻身权力核心的机会。下一步,他需要主动出击,在返回咸阳之前,为自己争取到足够分量的筹码。而眼前的赵国故地,以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或许就是关键。
(http://www.220book.com/book/MZM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