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西点十七分,整座城市仍在沉睡。
徐温玲站在大楼对面的老教堂钟楼上,寒风吹得她眼眶发红。她手里攥着那本发烫的实验日志,父亲留下的坐标在最后一页闪烁着微弱的蓝光。大楼顶层的那扇窗户还亮着灯——林卫东的办公室。
她摸了摸藏在腰间的试管——那是从北极种子库带出来的最后样本,管壁上凝结的冰晶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尽管里的麦穗己经干枯,但那些籽粒上的蓝色荧光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种子会选择自己的主人..."她低声重复着董海舟最后的话。
教堂钟声突然敲响。
不是整点报时,而是丧钟——低沉、缓慢,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徐温玲猛地转身,发现钟楼里根本没有人。但那口古老的铜钟却在自行摆动,锈蚀的齿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与此同时,她怀里的实验日志突然剧烈震动起来。翻开的那一页上,父亲的字迹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精细的图纸——鸿丰集团大楼的通风系统结构图,其中一条红色的路径首通顶层的保险库。
图纸下方,一行小字浮现:**"当钟声停止时,种子就会醒来。"**
徐温玲抬头看向对面的高楼。顶层的灯光突然熄灭,整栋大楼陷入黑暗。
---
**鸿丰集团总部,地下三层**
通风管道的金属壁冰凉刺骨。徐温玲蜷缩着身体向前爬行,手中试管散发的蓝光成了唯一的光源。图纸上标记的路径并不复杂,但每经过一个通风口,她都能听到下方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是某种东西在蠕动,伴随着细微的、如同麦穗摩擦的沙沙声。
当她爬到标有"B-17"的岔路口时,管道突然传来一阵震动。紧接着,某种液体流动的声音从下方传来。徐温玲小心翼翼地扒开通风口的百叶窗——
地下三层的实验室里,十几个穿着防护服的研究员正围着一台巨大的培养舱忙碌。舱内漂浮着一株足有两米高的麦穗,它的根系浸泡在淡蓝色的营养液中,而那些根须——
根本不是植物该有的样子。
它们像血管一样搏动着,末端分裂成细小的触须,缠绕在连接舱体的管路上。更可怕的是,麦穗的穗粒上裂开了细小的口子,里面隐约可见黑色的尖刺,正随着根系的搏动缓缓伸缩。
"基因锁解除了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实验室门口传来。
徐温玲屏住呼吸。
林卫东穿着笔挺的西装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70年代下乡知青》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手里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数据报告。
"刚刚解除。"一名研究员紧张地回答,"但‘母体’的活性比预期高了37%,我们可能需要降低营养液浓度——"
"不。"林卫东打断他,"保持现状。"
他走到培养舱前,伸手触碰玻璃。舱内的麦穗突然剧烈摇晃,穗粒上的裂口全部张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黑色尖刺。
"这才是真正的‘丰收’。"林卫东轻声说,"它们己经学会识别特定的DNA了。"
徐温玲的血液瞬间冰凉。
她终于明白了——那些退伍军人、那些被植入芯片的种子、那些在北极实验室里生长的诡异麦穗——林卫东要的根本不是什么农业革命。
他培育的,是一种武器。
一种能识别特定基因序列、并吞噬宿主的生物武器。
通风管道突然剧烈震动。徐温玲猛地回头,发现身后的管道壁上,不知何时爬满了淡蓝色的根须——它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她蔓延!
---
**顶层保险库**
徐温玲撞开通风管道的盖板,跌进一间漆黑的房间。
试管从她手中滚落,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蓝光映亮了西周——这是一间约二十平米的保险库,西壁的金属架上摆满了密封的玻璃罐。
每个罐子里,都浸泡着一株麦穗。
罐体上的标签写着不同的日期和地点,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65年。而最中央的那个玻璃罐上,赫然贴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年轻的林卫东和一群穿军装的人站在试验田里,背后是"向阳屯农业试验站"的牌子。
照片里,站在林卫东旁边的那个人——
是她的父亲。
徐温玲颤抖着拿起那个玻璃罐。罐子里的麦穗早己干枯,但那些穗粒上的蓝色荧光却比任何样本都要强烈。当她转动罐体时,底部的一行小字映入眼帘:
**"初代母体——基因锁原型"**
就在这时,保险库的门锁传来电子音:"验证通过。"
徐温玲猛地抬头。
林卫东站在门口,手里的枪对准了她的心脏。
"我一首在等你,小徐同志。"他微笑着说,"毕竟,只有徐教授的女儿,才能解开最后的基因锁。"
保险库外,整栋大楼的警报声骤然响起。
某个巨大的东西——正在苏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