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41章 金参记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民勤村,紫参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然而,这份喜悦很快被一个意外发现打破——孙二狗在清理老仓库时,发现了一批被遗忘的陈年紫参,经过鉴定,这批参因为特殊的储存条件,品质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价值远超普通紫参。

"这是'金参'啊!"省城来的老药商捧着参,手都在发抖,"这品质,我几十年都没见过!"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村民们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金山银山。但董海舟却皱起了眉头:"这事太突然了,咱们得谨慎些。"

果然,不到三天,各路药商蜂拥而至,出价一个比一个高。村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为如何处置这批"金参"争论不休。

"当然是谁发现归谁!"孙二狗的亲戚们最先嚷起来。 "仓库是集体的,应该全村平分!"其他村民立即反驳。

争吵越来越激烈,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参田劳作。更糟糕的是,外地来的药商们开始私下接触村民,想要各个击破。

徐温玲敏锐地察觉到危机:"再这样下去,咱们村就要被这批参搞散了!"

她立即召开村民大会,但会议进行到一半就不欢而散。孙二狗气得摔门而出:"我发现的参,凭什么要交出去?"

当晚,董海舟敲开了孙二狗家的门。两个老兄弟促膝长谈了一夜。第二天,令人意外的是,孙二狗主动提出将"金参"交给集体处置。

但危机并未结束。由于"金参"的消息越传越广,甚至引来了文物贩子,他们声称这批参可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品,要出天价收购。

这时,县里也派人来调查,怀疑这批参的来源可能涉及文物走私。整个村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咱们得自救。"董海舟当机立断,"请省里的专家来做权威鉴定。"

专家组的到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经过仔细鉴定,这批参确实是民勤村几十年前的老参,因为存放在特定的陶罐中,发生了特殊的转化,并非文物,但确实极其珍贵。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金参"的名声太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冒品,严重影响了民勤紫参的声誉。

"这样下去,咱们的正品都要被假货拖累了!"老会计着急地说。

徐温玲想出了主意:"咱们办一个'金参'品鉴会,请专家和客商来亲眼见证真伪。"

品鉴会办得很成功,但后续的销售又成了难题。这么珍贵的参,该怎么定价?卖给谁?怎么卖?

"我建议拍卖。"董海舟提出大胆的想法,"让市场来决定它的价值。"

这个提议遭到部分村民反对:"万一流拍了怎么办?那不是丢人现眼吗?"

关键时刻,那位老药商再次出现,愿意做保底收购。有了这个保障,拍卖会顺利举行。最终,"金参"拍出了惊人的价格,这笔钱成为村集体的发展基金。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拍卖会后,有村民提出:"既然老参这么值钱,咱们能不能复制这种储存方法?"

于是,一场新的探索开始了。董海舟带领技术小组,研究"金参"形成的奥秘;徐温玲则去请教老药农,寻找传统的储存智慧。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特殊的储存工艺,能够提升紫参的品质。这项工艺后来成为民勤村的独门绝技。

更让人惊喜的是,用新工艺储存的紫参,虽然达不到"金参"的品质,但价值比普通紫参提高了三成,成为民勤村的新招牌。

如今,民勤村建起了现代化的储存车间,还注册了专利。曾经的"金参风波",反而让村民们更加团结,也让民勤紫参声名远扬。

夕阳下,董海舟和徐温玲站在新建的储存车间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参田。

"还记得当初为'金参'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吗?"徐温玲轻声问道。

董海舟望着车间里正在工作的村民:"财富能考验人心,也能凝聚人心。重要的是咱们始终是一家人。"

山下,新一批紫参正在进入储存车间。更远处,满载产品的货车正驶向远方,车身上"民勤金参"的字样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民勤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民们用智慧和团结,将意外的发现变成了发展的机遇,让古老的参田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金扬”推荐阅读《70年代下乡知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