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9章 破土而生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突然传来茶杯翻倒的声音。"温玲?你在哪?"林局长的声音骤然紧绷,"别回农科院,我马上派人接你!"

徐温玲还没回答,听筒里就传来忙音。苏晓芸紧张地拽着她袖子:"邮电所老王是孙建国的表舅,咱们得赶紧走。"

夜雨中的乡间小路像抹了油。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走时,远处突然亮起车灯。徐温玲拉着苏晓芸滚进路边的排水沟,吉普车呼啸而过,溅起的泥浆糊了她们一脸。

"是农科院的车!"苏晓芸牙齿打颤,"他们怎么..."

徐温玲突然想起孙建国在邮电所门口抽烟的模样——他们被跟踪了。两人不敢走大路,绕到公社粮库后墙时,裤腿己经裹满泥浆。苏晓芸家黑漆漆的,院门却虚掩着。

"不对劲。"徐温玲拦住要推门的苏晓芸,"你爸妈晚上锁门吗?"

话音未落,屋里突然亮起煤油灯。一个穿中山装的高大男人站在窗前,灯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深阴影。

"林...林叔叔?"苏晓芸结结巴巴地喊道。

男人大步流星地拉开院门,徐温玲这才看清他的模样——五十出头,两道浓眉像毛笔挥就的"一"字,左眉上有道疤,正是父亲老照片里那个总站在角落的年轻人。

"进屋说。"林局长目光扫过巷子两头,"老马的人正在全公社搜你们。"

厨房灶台边,徐温玲终于忍不住问:"您认识晓芸?"

"她父亲苏振华是我大学室友。"林局长往灶膛添了把柴火,"八年前调去新疆建设兵团搞抗盐碱小麦,临走把闺女托付给我。"

苏晓芸手里的水瓢咣当掉地上:"我爸说...说你们为抢科研成果闹翻了..."

"那是说给外人听的。"林局长苦笑,"当年有人举报你爸偷卖育种材料,要不是我提前把他调走..."他没说完,但徐温玲己经懂了——这分明是父亲和金穗项目的翻版。

灶火噼啪作响。林局长仔细检查那两穗玉米后,突然从公文包取出个牛皮纸袋:"看看这个。"

袋子里是份泛黄的档案,封面印着"绝密"。徐温玲翻开第一页就僵住了——那是1981年9月12日的会议记录,父亲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批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最触目惊心的是末尾那行批示:"金穗3号立即终止,所有材料封存。马卫东负责监督销毁。"

"销毁?"徐温玲声音发颤,"可我父亲..."

"你爸当天晚上就偷走了关键材料。"林局长指着档案末尾的附件,"这是物资清点表,少了二十株父本和三代种子。"

雨点砸在瓦片上像擂鼓。徐温玲突然想起父亲临终时攥着的那把种子——那不是实验室常规种,而是冒死保存的原始突变体!

"老马现在狗急跳墙了。"林局长收起档案,"他当年靠举报起家,最怕改革开放后翻旧账。"他顿了顿,"今早董海舟被带走后,有人在他抽屉发现了这个。"

那是一张褪色的照片:年轻的马卫东正往试验田里倒液体,背后是"金穗3号父本区"的木牌。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81年9月13日——正是父亲发病前一天。

"董老师现在在哪?"徐温玲急问。

"县招待所208房间,名义上是'保护性谈话'。"林局长看了眼怀表,"我的人盯着,暂时安全。关键是证据链——光有照片不够,需要当年参与者的证词。"

苏晓芸突然举手:"孙建国!他爸当年是农科院保卫科长,肯定知道内情!"

"那小子精得很。"林局长摇头,"倒是他母亲...听说在县医院住院?"

晨光微露时,三人制定了计划。林局长假装考察,拖住马主任;苏晓芸去医院找孙母套话;徐温玲则冒险去取董海舟藏在气象站的最后证据。

"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中午十二点前必须到县招待所汇合。"林局长递给徐温玲一张纸条,"这是通行证,遇到盘查就说是地区农业局的。"

雨后初晴的乡野蒸腾着雾气。徐温玲戴着苏晓芸给的草帽,挎着竹篮伪装成赶集的农妇。路过农科院时,她看见大门口贴着"严厉打击学术腐败"的标语,落款赫然是马主任的名字。

气象站比想象中热闹。两个戴红袖标的青年正把守大门,院子里停着辆卡车,几个工人正往车上搬仪器。徐温玲躲在山坡的松林里,心急如焚——董海舟说的"最后证据"到底藏在哪?

"动作快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指挥着,"这些显微镜都要搬去仓库!"

徐温玲的目光扫过气象站的每个角落。突然,她注意到屋顶的风向标——那是董海舟常用来比喻突变体性状稳定的标志。风向标的底座在阳光下闪着不自然的金属光泽。

等工人们去吃午饭的空档,徐温玲猫腰溜到屋后。排水管锈迹斑斑,但足够承受她的重量。攀上屋顶时,铁皮被晒得滚烫,手掌立刻起了水泡。风向标底座果然是个伪装的小铁盒,里面塞着个胶卷筒。

"干什么的!"底下突然传来厉喝。

徐温玲差点滑下屋顶。一个红袖标举着木棍冲过来,她慌忙把胶卷筒塞进内衣,顺着排水管滑下。落地时右脚踝一阵剧痛——又崴到了昨天受伤的位置。

"站住!"红袖标穷追不舍。

徐温玲咬牙冲进松林,竹篮丢了,草帽被树枝刮飞。追兵越来越近,她突然想起父亲带她打猎时的教导,猛地拐向一处灌木丛,然后屏息趴在水沟里。红袖标骂骂咧咧地从她头顶跨过,脚步声渐渐远去。

胶卷筒贴着胸口发烫。徐温玲一瘸一拐地抄小路赶往县城,路过红旗公社时,看见几个农民正围着辆吉普车争吵。她本能地躲到树后,却听见熟悉的嗓音——

"这是良种补贴表!"苏晓芸举着文件袋,"白纸黑字写着金穗3号,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下乡知青 怎么变成马玉5号了?"

车里的干部一把抢过文件:"胡闹!哪有什么金穗3号,那是剽窃品种!"

老农们不干了:"俺们种了两年了!亩产比普通种高一百多斤!"

徐温玲眼眶发热。她刚想上前,突然被人捂住嘴拖进玉米地。挣扎间,她闻到淡淡的来苏水味——是医院消毒水的气息。

"别出声。"苏晓芸松开手,白大褂上沾着血迹,"孙母说了关键信息!"

原来孙建国母亲长期受丈夫家暴,对马主任一派恨之入骨。她透露1981年那天,是马卫东和孙父往试验田倒了工业盐水,还伪造了父亲"畏罪自杀"的现场。

"最劲爆的是这个!"苏晓芸掏出一盘微型磁带,"孙父留的后手,录下了马卫东指使他破坏试验田的对话!"

县招待所是栋苏式红砖楼。两人混在送菜队伍里溜进后院,却被208房门口的景象惊呆了——房门大开,董海舟的眼镜断成两半扔在地上,床单被扯成布条,窗户大敞着。

"来晚了..."苏晓芸声音发抖。

徐温玲捡起眼镜,镜片上还有血迹。突然,她注意到窗台上有几个泥脚印——是胶底鞋的波浪纹,而董海舟穿的是布鞋。

"不是保卫科的人。"她轻声说,"是马主任私下抓人!"

走廊突然传来脚步声。两人慌忙躲进壁橱,透过缝隙看见孙建国带着两个壮汉挨个房间搜查。

"仔细找!"孙建国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布满血丝,"那丫头肯定来过了!"

等脚步声远去,苏晓芸突然拽徐温玲的袖子:"董老师会不会留下线索?"

两人仔细检查房间,终于在床板背面发现了用指甲划出的记号:→3-5。徐温玲想起董海舟教她的方位密码——这是农科院三号仓库第五货架!

正午的阳光晒得柏油路发软。徐温玲和苏晓芸伪装成清洁工,推着垃圾车混进农科院。三号仓库是栋灰色平房,门口停着辆熟悉的吉普车——马主任的专车。

"他在里面!"苏晓芸紧张地抓住徐温玲的手,"怎么办?"

仓库侧面的气窗年久失修。徐温玲让苏晓芸望风,自己踩着垃圾车爬上去。昏暗的仓库里,马主任正站在第五货架前,手里拿着个牛皮纸袋。

"老董啊,你这是何苦呢?"马主任的声音假惺惺的,"把材料交出来,我保你平安退休。"

货架阴影里传来董海舟虚弱的回应:"马卫东...八一年你往试验田倒盐水...害得徐明德..."

"胡说八道!"马主任突然暴怒,"那是组织决定!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必须..."

徐温玲再也忍不住,从气窗跳了下去。落地时右脚踝发出可怕的脆响,她疼得眼前发黑,却仍扑向马主任:"把材料还给我!"

马主任先是一愣,继而狞笑:"来得正好!"他朝门外大喊,"保卫科!抓贼啊!"

混乱中,董海舟挣扎着爬起来,将一个铁盒塞给徐温玲:"跑!去找老林!"

仓库门被撞开的瞬间,徐温玲抱着铁盒钻进货架深处。马主任的咆哮和打斗声在背后响起,她忍着脚痛摸到后门,却发现锁己锈死。情急之下,她抓起墙角的消防斧砸向门锁。

阳光如洪水般涌入。徐温玲踉跄着冲出去,迎面撞上闻声赶来的孙建国。两人滚作一团时,铁盒摔开了,露出里面的录音带和发黄的实验日志——正是父亲1981年9月12日到14日的原始记录!

"拦住她!"马主任的声音从仓库里传出。

孙建国死死按住徐温玲,金丝眼镜歪在一边。千钧一发之际,苏晓芸推着垃圾车冲过来,狠狠撞在孙建国腰上。徐温玲趁机抓起材料就跑,身后传来苏晓芸的尖叫和厮打声。

农科院大门口,林局长的吉普车一个急刹拦住去路。徐温玲几乎是爬着扑到车前窗:"救救董老师...晓芸还在仓库..."

话音未落,仓库方向突然响起刺耳的哨声。几个穿制服的公安快步走来,为首的中年人严肃地问:"谁是马卫东?"

马主任被带出仓库时还在叫嚣:"我是省政协委员!你们无权..."

"马卫东同志。"公安亮出逮捕证,"你涉嫌在1981年故意毁坏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并伪造现场导致徐明德同志病情恶化致死。这是省纪委批准的..."

后来的场景在徐温玲记忆里如同默片。董海舟被抬上救护车,白大褂上满是血迹;苏晓芸一瘸一拐地走来,手里攥着孙建国掉落的领章;马主任面如死灰地被押上警车,临走时还死死盯着徐温玲怀里的材料。

三天后,地区日报头版刊登了《平反昭雪:农业科学家徐明德同志恢复名誉》的报道。徐温玲坐在病床边,给董海舟读着文章:"...经查证,金穗3号玉米新品种系徐明德、董海舟科研团队原创成果,1981年遭人蓄意破坏..."

"你父亲可以瞑目了。"董海舟虚弱地说。他的肋骨断了两根,右臂打着石膏,却坚持要参加下周的成果鉴定会。

秋风送来阵阵稻香。徐温玲推开窗户,看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补种金穗3号。更远处,红旗公社的农民们开着拖拉机来拉种子——耐盐碱的玉米终于要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

"对了。"董海舟突然说,"马卫东保险柜里发现份合同,他把金穗3号卖给了外国种子公司。"

徐温玲握紧父亲留下的笔记本。阳光照在斑驳的封面上,那行褪色的钢笔字依然清晰:"献给养活十亿人的金穗"。

走廊上传来轻快的脚步声,苏晓芸抱着饭盒探头进来:"师母!董老师!好消息!"她扬着手中的文件,"省里批准成立特种玉米研究所了!"

窗外,一片金黄的梧桐叶飘落在窗台上。1984年的秋天,注定是个丰收的季节。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