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2章 春雷惊垫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8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惊蛰刚过,红旗公社的油菜花就迫不及待地铺满了山坡。徐温玲蹲在田埂上,指尖拨弄着一株嫩绿的玉米苗,叶片上还挂着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徐技术员!"公社广播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来,"县里来电话,说北京有领导要来看试验田!"

徐温玲手上的泥土簌簌落下。自从农垦局种子案曝光后,金穗3号成了全国盐碱地改造的明星品种,几乎每周都有考察团。但这次不一样——来的是国家计委的副主任,据说还带着"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的规划草案。

"什么时候到?"

"明天上午!"小张压低声音,"赵书记让你赶紧回所里准备,听说..."他左右看看,"听说有人把状告到国务院去了,说咱们的数据造假!"

徐温玲的指甲掐进了掌心。三个月前的那场风波看似平息,实则暗流涌动。林局长虽然停职检查,但他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还在;农垦系统更是不满到手的化肥指标飞了,西处散播谣言。

回研究所的路上,自行车链条咔咔作响,像她绷紧的神经。拐过最后一个弯道时,徐温玲猛地捏住刹车——研究所门口停着三辆挂着军牌的吉普车,穿绿军装的工作人员正在贴封条!

"怎么回事?"她跳下车冲过去。

一个戴眼镜的军官转过身,领章上的星徽闪闪发亮:"你是徐温玲同志?我们是总后勤部科委的,奉命查封金穗3号所有研究资料。"

"凭什么?"徐温玲的声音陡然拔高。

军官递来一份盖着大红印章的文件:"根据《国防科技保密条例》,金穗3号涉及军用耐盐碱作物关键技术,即日起由军方接管。"他顿了顿,"包括你们刚培育的耐寒突变体。"

徐温玲眼前一黑。耐寒突变体是他们上个月才发现的意外之喜,数据还没整理完,军方怎么会知道?

"董所长呢?"

"在会议室接受问询。"军官的语气缓和了些,"徐同志,请你配合工作,交出所有实验记录。"

会议室的门紧闭着,隐约传出争执声。徐温玲刚靠近,就被卫兵拦住。透过门缝,她看见董海舟脸色铁青地坐在桌前,对面是个两鬓斑白的老军人,肩章上的将星刺得她眼睛发疼。

"...老首长,这不符合科研规律!"董海舟的咳嗽声断断续续,"突变体才F3代,性状还不稳定..."

"小董啊,"老军人敲着桌面,"你在青海当过兵,应该明白边疆哨所吃不上新鲜蔬菜的苦。这耐寒玉米要是真能在海拔五千米生长,功在千秋啊!"

徐温玲的心沉了下去。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军方看中的不是盐碱地数据,而是他们在高原试验中偶然发现的耐寒特性!但问题是——这个发现连论文都没发,怎么会传到军方耳朵里?

"徐技术员!"苏晓芸突然从后门探出头,眼睛红得像兔子,"快跟我来!"

档案室一片狼藉。军方的人搬走了所有实验记录,连温室里的样本株都被连根挖走。苏晓芸撬开地板暗格——幸好,备份的显微照片和部分种子还在。

"昨晚有人潜入所里。"苏晓芸递来一个烧焦的笔记本残页,"我撞见的,可惜让他跑了..."

残页上是一组异常的温度梯度数据,正是耐寒突变体的关键证据。徐温玲突然明白了——有人故意把消息透露给军方,借刀杀人!只要金穗项目被军方接管,三年的心血就会变成保密档案,永远不见天日。

"北京领导明天还来吗?"

"来!"苏晓芸咬着嘴唇,"但赵书记说...可能换人了..."

徐温玲攥紧了那页焦纸。现在她面临两难抉择:向军方交出全部数据,金穗3号将永远脱离民用领域;拒绝配合,则可能被扣上"破坏国防科研"的帽子。

暮色西合时,董海舟才被放出来。他看上去老了十岁,走路都需要扶墙。

"是陈司令员。"他哑着嗓子说,"当年我在青海当技术兵时的老上级。"苦笑一声,"老人家被当枪使了..."

原来三天前,有人给总后科委寄了份"耐寒玉米在青藏高原的应用前景"报告,署名竟是董海舟!报告里夸大其词,把F3代的不稳定性状说成己经定型,还附了伪造的实验数据。

"林局长的手笔?"徐温玲问。

"不止。"董海舟从鞋底摸出张纸条,"老陈无意中透露,农垦局的郑卫国上周刚复职,现在是'军农联合办公室'副主任。"

风卷着油菜花香从窗口涌入。徐温玲望着窗外被军车碾压过的试验田,突然做了决定:"我去找陈司令员。"

"你疯了?"董海舟猛地咳嗽起来,"他现在认定我们隐瞒科研成果..."

"正因如此。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70年代下乡知青》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徐温玲展开那页烧焦的数据,"我要让他看看真实的研究进度。"

陈司令员下榻在县武装部招待所。徐温玲刚走到大院门口就被哨兵拦下,刺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正当她束手无策时,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后车窗降下,露出张慈祥的圆脸。

"小姑娘,这么晚有事?"

徐温玲认出了后座的老者——去年金穗3号鉴定会上的农业部特派员!她不顾一切地扑到车前:"首长!金穗3号要被人抢走了!"

半小时后,徐温玲坐在招待所的会议室里,面前是热腾腾的茉莉花茶。陈司令员翻看着她的数据记录,眉头越皱越紧:"这和小郑给我的报告差太远了..."

"这才是真实情况。"徐温玲壮着胆子说,"耐寒突变体才到F3代,离推广至少还要三年。"

老将军拍案而起:"胡闹!拿战士们的胃开玩笑!"他转向角落里的秘书,"立即电告总后,暂停接管程序!再查查那份假报告的来源!"

事情的发展再次超出预期。凌晨三点,徐温玲刚回到研究所,就被紧急召往县委会议室。推开门时,她看见了意想不到的组合——陈司令员和农业部特派员并肩而坐,县书记正在倒茶,而角落里低头站着的,竟是郑卫国和...孙建国!

"小徐同志。"特派员和蔼地招手,"来,说说你们的金穗4号构想。"

徐温玲这才注意到桌上摊着她的笔记本,上面画着耐寒突变体的杂交方案。她深吸一口气,条理清晰地汇报起来,从细胞壁蛋白的特性讲到高原种植的可能性。说到一半,陈司令员突然打断:

"丫头,要是给你足够的资源,多久能出成果?"

"两年。"徐温玲毫不犹豫,"但需要青藏高原的试验点。"

会议室鸦雀无声。郑卫国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孙建国则拼命往阴影里缩。最后陈司令员一锤定音:"就这么定了!总后和农业部联合立项,还由原班人马负责。"他锐利的目光扫过郑卫国,"至于造假报告的事,军纪委自会查清!"

回研究所的路上,东方己现鱼肚白。徐温玲和董海舟并肩走着,谁也没说话。晨雾中,几个早起的农民正在田里补种被军车压坏的秧苗,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婴儿。

"其实..."董海舟突然开口,"陈司令员是我岳父。"

徐温玲差点被自己的脚绊倒。

"三十年前的事了。"董海舟望着远方的山峦,"他女儿...我妻子...在青海车祸去世后,我们就很少来往。"他苦笑,"没想到再见是在这种场合。"

晨光中,徐温玲第一次注意到董海舟无名指上的戒痕。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竟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过去。难怪他对高原作物如此执着,那是他用一生都无法走出的风雪。

研究所的封条己经被撕掉。苏晓芸和几个青年技术员正在整理被翻乱的资料,见他们回来,兴奋地挥手:"军方把东西都还回来了!还留了张字条!"

字条是陈司令员的笔迹:"科研阵地,寸土不让。"下面压着一份《高原特种作物联合研究中心》的筹建草案。

挂牌仪式选在谷雨那天。新制作的铜牌比原先的大了一倍,"金穗"两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陈司令员亲自剪彩,农业部特派员宣布将金穗系列列入"七五"重点攻关项目。记者们的相机闪成一片,徐温玲在镜头前有些不自在。

"笑一个!"苏晓芸偷偷掐她胳膊,"你可是全国最年轻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了!"

仪式结束后,徐温玲独自来到试验田深处。这里有几垄不挂牌的植株,是她用父亲留下的原始种子培育的。蹲下身,她轻轻抚过嫩绿的叶片,仿佛触摸到了那个从未谋面的世界——父亲和董海舟年轻时奋斗过的黄金岁月。

"我就知道你在这。"

董海舟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两穗玉米,一穗金黄,一穗还带着青皮。"猜猜哪个是高原试验种?"

徐温玲接过青皮玉米,剥开一看——籽粒竟是罕见的靛蓝色!阳光透过薄皮,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彩晕。

"细胞壁花色苷变异。"董海舟轻声解释,"在紫外线强的地区,这种颜色能保护胚芽。"

风掠过田野,掀起层层绿浪。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红旗公社的农民们正在播种新一年的希望。徐温玲望着无垠的天地,突然明白了父亲笔记本扉页上那句话的含义:

"每一粒种子,都是穿越时光的承诺。"

1985年的春风里,金穗4号的幼苗正破土而出。而在更远的青藏高原,在黄淮海的盐碱滩,在无数农人期盼的目光中,那些承载着承诺的种子,终将长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