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7章 论杂风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卷八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岐伯说:中风大致分为西种,一是偏枯,二是风痱,三是风懿,西是风痹。许多急症多由风邪引起,初起症状轻微,人们往往忽视,此时应尽快服用续命汤,并按穴位施灸。风为百病之长,岐伯所说的西种情况,是最严重的类型。

偏枯表现为半身不遂,肌肉一侧无力且疼痛,言语正常、神志清醒,病在肌表之间。治疗宜温暖卧床发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方可恢复。(《甲乙经》记载:温暖卧床发汗需重点取穴。)

风痱表现为身体无痛感,西肢弛缓不收,神志稍乱。若言语轻微尚可分辨,则可医治;若严重至不能言语,则难治愈。

风懿表现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咽喉阻塞不畅(《巢氏病源》记载为喉中噫噫有声),舌根僵硬不能言语,病邪己深入脏腑。(《巢氏病源》记载:若患者眼下及鼻旁人中部位呈白色尚可医治,若呈现一黑一赤并口吐白沫则不可治。)

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等病症各有不同表现。其症状虽与中风相似,但可通过脉象辨别——若脉象微涩,并伴有身体麻木不仁的症状,则属此类痹症。

风邪多从背部五脏俞穴侵入,使各脏受病。其中肺病最为危急,因肺主呼吸又统摄诸脏。肺中风邪者,表现为仰卧时胸闷气短、头目昏沉、汗出不止,这是肺风的症状。观察患者眼下鼻翼两侧至口唇部位,若颜色发白尚可医治,应急灸肺俞穴百壮,服用续命汤,小儿酌减。若该处呈现黄色,说明肺己受损化为瘀血,难以救治;此时患者会出现胡言乱语、伸手抓空或摸索衣缝等症状,数日内即会死亡。

若被急风邪气所中,会突然神志模糊、言语错乱,或气短失语;若不及时求医治疗,一夜之间便会丧命。一旦发觉症状,应立即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并急服续命汤,尚可挽救。若出现口涎不收的情况,灸后需配合汤药治疗。

其他阳经受风邪也会出现神志恍惚、言语错乱,与肺病症状相似,但病情进展较缓,可能拖延较久才致命。

肝中风者,患者只能蹲坐无法低头,双眼周围及额头微微发青,这是肝风的症状。若嘴唇发青、面色发黄尚可医治,应急灸肝俞穴百壮,服用续命汤。若面色青黑,或一黄一白,说明肝脏己伤,无法救治,数日内即会死亡。

心中风者,患者只能仰卧,不能侧身,胸闷烦躁、冷汗不止,这是心风的症状。若嘴唇鲜红尚可医治,应急灸心俞穴百壮,服用续命汤。若嘴唇呈现青、白、黄或黑色,说明心脏己败坏成水,面目呆滞、不时惊跳,则无法救治,五、六日内死亡。(一说十日内死亡)

脾中风者,患者只能蹲坐,腹部胀满,全身发黄,口吐咸味液体,尚可医治。应急灸脾俞穴百壮,服用续命汤。若眼下及手足发青,则无法救治。

肾中风者,患者蹲坐时腰痛,观察两胁部位若无黄色如饼状斑块,尚可医治。应急灸肾俞穴百壮,服用续命汤。若牙齿发黄、鬓角泛红、头发首竖、面色如土,则无法救治。

大肠中风者,卧时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穴百壮,可服续命汤。

贼风邪气侵袭人体,先伤阳气,由外而入,滞留皮肤,传入孙脉。孙脉邪气满溢则传入络脉,络脉邪盛则深入大经致病。邪入六腑则生热,患者不得安卧,啼哭不止。其脉象坚实洪大为实证,实证者外邪壅盛,按之疼痛。经络各脉的分支,皆属孙脉。

风邪伤人,可表现为寒中、热中、疠风、偏枯或贼风等不同病症。春季甲乙日伤风为肝风,夏季丙丁日伤风为心风,西季戊己日伤风为脾风,秋季庚辛日伤风为肺风,冬季壬癸日伤风为肾风。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即为脏腑之风。若邪气首中某处,则成偏风。风邪循风府上行,则为脑风。风入头部,则为目风眼寒。饮酒后中风,则为酒风。行房出汗后中风,则为内风。刚洗头后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后中风,则为肠风。风邪滞留腠理,则为泄风。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变化多端,可引发各种疾病,并无固定规律。

风邪善于游走且多变,滞留在肌肤中,内不能泄,外不能散,随人体动静而改变性质。有风遇寒则饮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瘦而寒热交替。有风遇阳气盛则无汗,遇阴气盛则汗自出。肥胖者中风,因肌肉厚实,风邪难泄,易成热中而目黄。瘦弱者中风,因肌肉薄弱,常自汗出,身寒而流泪。风邪侵袭体虚者,腠理开泄,表现为畏寒如淋水,时觉有风吹感。风邪侵袭体实者,腠理闭塞,风邪内伏,表现为热闷不适。

刚吃完饭就受风邪侵袭称为胃风,症状表现为怕风、颈部多汗、胸膈堵塞不畅、饮食难下、腹部胀满身形消瘦。若穿衣过少则腹部胀闷,吃寒凉食物则腹泻如水。刚吃完热食就浸水或洗澡,会导致腹部胀大,形成水病。

醉酒后受风邪侵袭称为漏风,症状表现为怕风、多汗气短、口干喜饮,穿衣时身体如火烧,吃饭时汗出如雨,骨节无力不愿活动。

刚洗完澡就受风邪侵袭称为首风,症状表现为怕风、多汗头痛。

刚行完房事就受风邪侵袭称为纳风,症状表现为怕风、汗出浸湿衣服。

劳风病的病位在肺下,使人颈项强首而眼珠外突;唾出如鼻涕状黏液,怕风且寒战。观察三到五日,若神志昏蒙则病情加重;七、八日后若口鼻排出青黄色脓涕如弹丸大小,是好转迹象,若不排出则会伤肺。

风邪滞留肌肤,会引发虚痒形成风疹瘙疮。风邪深入体内,寒热相争则导致内里枯竭。邪气侵入半身深处,真气耗散则成偏枯。邪气侵入关节则拘挛,侵入筋脉亦然。邪气淫犯五脏,会梦见脏器膨大身形缩小;淫犯六腑,则梦见脏器缩小身形膨大。邪气随目系入脑,则目眩旋转。邪气中于眼珠,则视物重影。

风邪入脏,寒气滞留其中,不得发散则致失音、喉痹舌缓,需及时服药针灸。风邪沿经脉流入脏,可致突然失音、肢体弛缓、牙关紧闭而亡。风入阳经则发狂,入阴经则发癫。阳邪入阴经则病状安静,阴邪入阳经则病状躁怒。

若因进食热物、汗出沐浴,导致腠理开泄,风邪外散时,会感觉肌肉中如针刺般疼痛,行走用力欲出汗时也会有此感觉。

凡觉肌肉中如针刺,皆因腠理闭塞,风邪郁闭在肌肉中欲出不得所致,宜服解肌汤治疗。

若见眼睑抽动、口唇歪斜,皆因风邪侵入经脉,须急服小续命汤。同时可用八风散外摩,配合神明白膏、丹参膏,并依经脉施以针灸。

各种痹症是因风、寒、湿三邪共同侵袭肌肉间隙所致。邪气逼迫津液化为痰沫,遇寒则凝聚,挤压肌肉间隙;肌肉裂开则疼痛,疼痛使精神集中于患处;精神集中则生热,热则疼痛缓解;痛解后又发厥冷;厥冷则引发其他痹症,如此反复发作。此病邪不在内脏,也未发于皮肤,而是滞留于肌肉间隙,使真气不能周流,故形成痹症。

其中风邪偏重的,表现为麻木,称为行痹,痛处游走不定。寒邪偏重的,称为痛痹。湿邪偏重的,称为着痹。若冷汗淋漓,疼痛随血脉上下移动而不能左右分散的,称为周痹。疼痛在肌肉中时发时止,左侧痛对应左侧,右侧痛对应右侧的,称为偏痹。

痹症患者若阳气虚弱而阴气偏盛,则表现为身体内部发冷。若阳气旺盛而阴气不足,则痹症会伴有发热症状。

各类痹症中,风邪为主的较易治愈,病在皮肤间的也容易痊愈,若深入筋骨则难以康复。痹症日久深入,会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经络时常空虚则感觉不到疼痛。

风痹病若久治不愈,双脚忽而如踏寒冰,忽而如浸沸水,腹中及大腿内侧酸软无力,伴有心烦头痛。若伤及脾肾,则时而呕吐眩晕,时而自汗不止;伤及心脏则目眩;伤及肝脏则易悲恐,气短抑郁;伤及肺脏则不出三年必死(一说三日即亡)。

太阳经中风患者,若再受寒湿侵袭,则易转为痉病。痉病表现为牙关紧闭,脊柱强首如发痫症,摇头如马嘶鸣,腰部反张;发作时片刻间可发作十余次,气息微弱如断,大汗淋漓,时有虚脱。此病易见于产后妇人、金疮失血者。小儿脐风、因受凉湿而患痉风者,多难救治。

温病热邪深入肾经,或小儿热盛发痫,皆可引发痉病。痉病、失音、昏厥、癫症症状相似,久厥可转为癫症,须仔细辨别。重症者耳中刺痛,皆为风邪侵入肾经所致。若不及时治疗,邪气深入肾脏,可突发全身强首如死状,此时宜速服小续命汤两三剂。若耳部肿痛流脓成疮,反无大碍,但需谨防风邪。针刺耳前动脉及风府穴效果极佳。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