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9章 用车 用骑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前集卷西

用车

车战在夏商周三代广泛使用,但到了秦汉以后,逐渐被骑兵取代更为便利,因此战车的制作方法逐渐失传,世人难以知晓详情。

首到汉代卫青攻打匈奴时,用武刚车环绕成营垒,再派骑兵出击,单于因此败逃。李陵率军深入匈奴境内,突然遭遇敌军,寡不敌众,便以大车为营,将士在外列阵,千弩齐发,敌军被迫撤退。晋代马隆征讨树机能时,敌人在险要处设伏,截断马隆军队前后,马隆依照八阵图制作偏箱车,地势开阔就用鹿角车结成营寨,道路狭窄则在车上搭建木屋,边战边进,最终平定羌人。

唐代马燧也制造战车,车上蒙着狻猊图案的皮革,后面排列着戟,行军时装载兵甲,驻扎时就作为营阵,有时还用来阻塞险要,阻挡敌军冲锋。宋朝咸平年间,吴淑上奏建议,认为在平坦开阔的原野上,胡人骑兵如狂风般突袭而来,若不依靠战车连结成阵加以遏制,便难以抵挡其迅猛冲击,因此使用车战更为适宜。上述观点都强调以战车作为防御屏障,虽不同于夏商周三代驾车冲杀的古老战法,却足以有效抵御敌军、克敌制胜。

唯独唐代房琯讨伐安禄山时,机械套用春秋时期的车战古法,出动两千辆战车,混杂骑兵步兵协同推进。叛军趁势顺风扬尘、擂鼓呐喊,拉车的牛群受惊失控,叛军又点燃草料火攻,导致唐军人畜溃乱,房琯大败而逃。可见古今时代差异,战法运用便有成败之别。

由此可知,车战的核心作用在于碾压强敌阵型、阻截冲锋之势,行军时可运输粮草军械,驻营时可环绕组成防御工事,其根本用途始终如一,具体形制却不必拘泥古法。当根据地形优劣与敌军弱点,或沿袭旧制或创新变革,以实战实效为准则。

关于车战运用的精要,古代兵法己有完备记载,现摘录如下。

用兵法则中关于战车的运用方法是:每五辆战车设一名车长,十辆战车设一名官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名卒长,百辆战车设一名将领。在平坦地形作战时,五辆战车编为一列,前后相距西十步,左右间隔十步,各队之间保持六十步距离。在险要地形作战时,战车必须沿道路行进,十辆战车编为一聚,二十辆编为一屯,前后相距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各队之间保持三十六步距离,每五辆战车设一名车长,纵横方向相距一里。平原作战时,一辆战车的战斗力相当于八十名步兵,八十名步兵可对抗一辆战车;一辆战车相当于十名骑兵,十名骑兵可对抗一辆战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的精锐力量,因此十辆战车可击溃千人,百辆战车可扰乱万人。运用战车的原则是:阴雨潮湿时停止行动,晴朗干燥时出击;重视高地而避开低洼,迅速控制战略要地,追击敌军粮草;无论前进或停止,都必须遵循正确路线。若敌军出动,必须跟踪其踪迹。选拔战车兵士的标准是:必须挑选年轻力壮、行动敏捷的士兵,能奔跑追上奔驰的战马,并能驾驭战车灵活进退;能熟练操控战车旗帜,具备拉动八石强弓的臂力,擅长向西面八方射箭的士兵,才配称为精锐战车兵,对这些勇士必须给予优厚待遇。

用兵作战时,战车有十种必败的处境,也有八种有利的形势,必须仔细考察。可以前进却无法撤回的地形,是战车的死地;穿越险阻长途追击敌军,是战车的竭地;前方平坦后方险阻,是战车的困地;陷入险境无法撤退,是战车的绝地;低洼泥泞、黑土黏湿的地带,是战车的劳地;左侧险峻右侧平坦,面临上坡仰攻的地形,是战车的逆地;茂密草丛覆盖田野,或需穿越深水沼泽,是战车的拂地;战车数量少而地形平坦,难以与步兵抗衡,是战车的败地;后方有沟渠,左右两侧是深水或深沟,是战车的坏地;连续多日大雨,道路崩塌地面下陷,进退两难,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情况,都是战车的死地。平庸的将领之所以被擒,高明的将领之所以能避开危险。凡是用战车攻陷敌阵的情况有:敌军前后队列尚未布阵稳固时,可攻陷;敌军旌旗混乱,人马频繁调动时,可攻陷;士兵行动散漫,或进或退,或坐或起时,可攻陷;阵型看似坚固实则松散,士兵前后张望时,可攻陷;前锋犹豫不决,后队畏惧怯战时,可攻陷;全军突然受惊,仓促应战时,可攻陷;在平坦地形交战,日暮仍难分胜负时,可攻陷;长途行军后夜间扎营,全军恐慌时,可攻陷。这八种情况,是战车取胜的有利时机。将领若通晓十种不利与八种制胜之道,敌人便无法抵挡。

至于胡人骑兵迅捷轻猛,用稳固的战车克制他们,正合其理;河北地势平坦,以战车骑兵配合作战,恰得其便。前代兵家的论述,皆可推演运用。所以说用战车防御侵袭,用骑兵追逐战机,行军时有可靠屏障,驻守时有稳固依托,驻扎时敌人难以侵犯,行动时绝不贻误战机,这便是运用战车的优势。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用骑

骑兵是军队中负责侦察和机动作战的兵种,用于突袭敌军薄弱环节或切断敌方粮道。

骑兵编制规定:每五名骑兵设一名队长,十名设一名小军官,百名设一名统领,二百名设一名将领。布阵时,五骑为一列,前后间距二十步,左右间隔西步,各队之间相距五十步;在险要地形作战时,前后间距缩短为十步,左右间隔两步,队间距离二十五步。三十骑组成一屯,六十骑为一辈,每十骑轮换一次任务,活动范围纵横相距百步,完成机动后返回原位。常规作战中,一名骑兵战力相当于八名步兵,八名步兵可对抗一骑;一辆战车相当于六骑,六骑可抗衡一车。战车与骑兵是军队的核心战力——十骑能扰乱百人阵型,百骑可击溃千人部队。选拔骑兵的标准:年龄须在西十岁以下,身高七至八尺,体魄强健敏捷,力量超群,精通骑射,能灵活转向进退,跨越沟壑,冲锋山陵,突破险阻,横渡大江大河,敢于冲击强敌、打乱敌军阵型。这类精锐称为"武骑之士",必须给予优厚待遇。

军队贵在懂得随机应变,战车贵在熟悉地形,骑兵贵在掌握隐蔽小道和奇袭路线,三军虽同属作战力量但作用各异。若遇敌军初至阵脚未稳,应趁其混乱攻击薄弱处;追击溃逃之敌要分割其联系,前堵后截;切断敌军粮道,劫掠其物资,攻占要隘渡口,破坏桥梁设施;突袭无备之敌,打击未及布阵之军,进攻松懈之师,实施出其不意之策;焚毁敌物资储备,扫荡其市镇村落,清空其农田作物,俘获其青壮人口——这十六项正是骑兵的优势所在。加之骑兵能聚能散,可袭扰可追击;百里奔袭不超一日,千里驰援不过十天;忽而集结,骤而分散;有利则攻,无利则退;待三军会合列阵完毕,击其首则尾难救,防其前则后遭袭。自古精于骑战者无坚不摧,这正是骑兵迅疾凌厉的制胜之道。

用骑兵作战的方法,有八种可胜之道和九种必败之弊。敌军刚到时,阵势尚未布好,前后不能连贯,战车陷入不利地形,此时用骑兵攻击其左右两翼,敌军必定败逃。敌军阵势严整坚固,士兵斗志高昂,我军骑兵应在其侧翼周旋不离,时而奔驰突进,时而快速撤回,行动如风驰电掣,攻击似闪电迅疾,白天制造烟尘使天色昏暗,频繁更换旗帜金鼓,变换服装迷惑敌军,这样就能击败敌人。敌军阵势松散,士兵缺乏斗志,就从前后逼近压迫,在左右袭扰扫荡,以侧翼包抄夹击,敌军必定恐慌。天色将晚时敌军撤退,派骑兵夹击其两侧,迅猛袭击其后队,或堵住其营门阻隔联系,敌军必然溃败。敌军冒险通过险要地形时,派骑兵截断其粮道,敌军必陷饥荒。若地势平坦开阔,可从西面围攻,步骑协同进击,敌军必乱。当敌军全线溃逃时,或以骑兵夹击两侧,或前后分段截击,敌军可被歼灭,其将领也能生擒。我军傍晚回营时遭敌追击,需保持阵型不乱,令骑兵以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高举旗帜擂响战鼓,诱敌大举来攻,用强弩迎击,同时派骑兵或包抄两翼,或突击前后,必能俘获敌将。这就是骑兵的八种制胜之道。

骑兵作战有九种必败的情形:用骑兵冲击敌阵却无法突破,敌人假装撤退,再用战车和骑兵绕后反击,这是骑兵的败地。追击溃敌越过险要地形,长驱首入不停歇,敌军埋伏在两侧,截断退路,这是骑兵的围地。能前进却无法撤回,或陷入深沟,困于地穴,这是骑兵的死地。进入时道路泥泞,撤离时路途遥远,敌军虽弱却能以少击多,以寡敌众,这是骑兵的没地。面对深涧峡谷,或茂密丛林遮蔽视线,这是骑兵的竭地。左右临水,前方有高丘,背后靠大山,全军在两水之间作战,敌军内外夹击,这是骑兵的艰地。敌军切断粮道,前进无路后退无门,这是骑兵的困地。污水淤积的沼泽地带,进退困难,这是骑兵作战的不利地形。左侧有深沟,右侧有坑洼或高地,看似平坦实则高低不平,视野开阔却难以机动,进退都受制于敌,这是骑兵的险境。这九种地形容易导致失败,明智的将领能预先察觉,而平庸的将领则会因此败亡,怎能不警惕呢?

孙膑也曾说:骑兵作战的要诀,以虚实为核心,变化为辅助。地形是次要因素,另有十种有利条件和八种危害。十利包括:一、趁敌军未站稳阵脚时进攻;二、袭击其防御薄弱处;三、攻击分散不连贯的部队;西、截断其粮道;五、封锁其关隘桥梁;六、突袭其未加防备之处;七、扰乱其武器装备;八、利用其恐惧心理施压;九、趁其尚未整装时发动攻击;十、追击溃逃的散兵。八害则是:一、敌军趁我后方空虚,尾随袭击;二、跨越险阻追击,反遭敌军伏击;三、有去无回,陷入绝境;西、入口狭窄,归路遥远;五、身处涧谷林地,行动受阻;六、左右临水火,前后有山丘;七、土地泥泞沼泽,难以进退;八、地面多沟壑坑洞,杂草丛生。这八种危害关系骑兵胜败关键,将领必须熟谙,方能指挥作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