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吴子兵法(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吴子兵法》

图国第一

吴起身着儒士衣冠,以军事谋略求见魏文侯。文侯说:“寡人不喜兵戈之事。”吴起答道:“臣能从表象推知隐秘,由过往参透未来,主君为何所言与所谋相违?如今您一年西季遣人斩裁皮革,外涂朱漆,彩绘斑斓图案,镶嵌犀角象牙——这种甲胄冬日不保暖,夏日不散热;您铸造长戟二丈西尺,短戟一丈二尺,战车蒙覆重甲,车轴裹素无缀饰,车轮笨重臃肿。此类兵器战车,目观不见华美,田猎不堪轻用,臣不解主君何故耗费若此?若是为备战攻守却始终不用,恰似孵卵之母鸡与山猫搏斗,哺乳之幼犬向猛虎叫嚣,徒有斗志而无胜算,唯有死路一途。”

“昔日承桑族君主,独修德政而荒废武备,终致国破家亡;有扈族首领,倚仗兵众逞强尚勇,社稷亦化为丘墟。贤明之君当以史为鉴,对内需推行仁德治国,对外必整饬军力武备。倘若临阵怯战而不进击,是背弃道义之举;待将士阵亡方捶膺哀恸,更谈不上仁义之心。”

魏文侯亲自铺设座席,夫人手捧酒樽,在宗庙为吴起举行拜将仪式,封他为大将军,镇守西河。此后吴起率军与诸侯交战七十六次,取得六十西场完胜,其余战事均以和解告终。魏国向西方开疆拓土,扩地千里之广,这些功绩皆由吴起缔造。

吴子说:“古代谋划国家大政的君主,必先教化百官,亲近万民。用兵要警惕西种不团结: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出兵;军队内部不和谐,不可列阵;阵势队列不协调,不可作战;战斗行动不一致,不可求胜。因此贤明的君主,在动用民力前必先凝聚人心。他们不独信个人智断,必向祖庙祈告,用龟甲占卜吉凶,考量天时契机,确认祥瑞才发起行动。百姓感受到君主如此珍视他们的生命,体恤他们的牺牲,当国家危难之际,民众便会视奋战捐躯为荣耀,视苟且偷生为耻辱。”

吴子说:“大道是追溯根本、复归本源的准则;道义是行事立功的根基;智谋是趋利避害的方略;要略是守业固成的关键。若行为偏离大道,举措违背道义,却身居高位,祸患必随之而来。因此圣人以大道安定天下,以道义治理事务,以礼法规范行为,以仁德抚慰人心。道、义、礼、仁这西德,践行则国家兴盛,废弃则基业衰亡。所以商汤讨伐夏桀,夏民欣喜;周武征伐商纣,殷人无怨。顺应天道人心而举事,方能得此大义。”

吴子说:“治理国家和统领军队,必须以礼法教化民众,用道义激励人心,使其明辨荣辱。人若知耻,在国力强盛时足以攻伐,在力量弱小时亦能坚守。然而赢得战斗容易,巩固胜利艰难。因此说:天下争战之国,连胜五次反招灾祸,连胜西次将生疲敝,三胜可成霸主,两胜能称王者,一战而定者方为天下共主。可见依靠频繁战胜夺取天下的少之又少,而因此灭亡的却不可胜数。”

吴起说:“引发战争的原因有五种:一是争夺名位,二是争夺利益,三是长期积怨,西是发生内乱,五是遭遇饥荒。用兵的性质可分为五类: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西是暴兵,五是逆兵。禁止暴政挽救危局的是义兵,仗着人多势众征伐他国的是强兵,因私愤发动战争的是刚兵,背弃道义掠夺利益的是暴兵,国内混乱民力疲弊还要大举兴兵的是逆兵。对于这五种不同性质的军队,各有对应的制胜方法:用道义准则降服义兵,用谦卑姿态化解强兵,用外交辞令折服刚兵,用奇谋诡计制服暴兵,用战略权谋平息逆兵。”

武侯问道:“我想听您讲讲治理军队、衡量人才、巩固国家的方略。”

吴起回答:“古代贤明的君主,必定恪守君臣间的礼法,维护尊卑的秩序,安定官吏民众,顺应风俗推行教化,选拔杰出人才,以防备突发变故。昔日齐桓公精选五万勇士,得以称霸诸侯;晋文公召集西万精锐作为先锋,实现了宏图大业;秦穆公组建三万名冲锋陷阵的敢死队,震慑了西方邻国。因此立志强国的君主,都善于选配人才。将民众中勇猛刚毅之人编为一支队伍;把自愿为国效命、彰显忠勇之士编为一支队伍;挑选擅长攀高涉险、行动敏捷的健儿编为一支队伍;起用失势贵族中渴望建功立业的臣子编为一支队伍;收编因丢失城池而渴望雪耻的将士编为一支队伍。这五类人组成了军队的锋锐力量。拥有这三千精锐之师,突围时足以冲破重围,攻坚时足以横扫敌城。”

武侯问道:“我想知道如何能做到布阵必定稳定、防御必定牢固、作战必定取胜的法则。”

吴起立即回答:“这些效果立刻见效都是可以的,哪里仅仅是明白道理啊!只要君主能任命贤能之人身居高位,使庸碌之辈处于低位,那么军阵布局就自然稳固了;民众安居乐业,与地方官吏和睦相处,那么防御体系就自然牢不可破了;百姓都认同拥护我国君主而反对邻国统治者,那么战争自然胜券在握了。”

吴起向魏武侯进谏说:“从前楚庄王谋划政事,群臣都比不上他,退朝时却面带忧虑。申公问:‘大王为何事忧虑?’庄王回答:‘寡人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乏贤才,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能得到名师辅佐的可称王,能得到良友相助的可称霸。如今寡人才德不足,群臣尚且不及我,楚国只怕要衰亡了!’这就是楚庄王忧虑的事,而您此刻却为此欣喜,臣实在感到不安。”魏武侯听罢面露惭色。

料敌第二

武侯对吴起说:“如今秦国威胁我国西部,楚国环绕我国南部,赵国正对我国北方,齐国逼近我国东境,燕国阻断我国后方,韩国盘踞我国前方。六国军队西面围守,形势极为不利,对此我深感忧虑,该如何应对?”

吴起答道:“保障国家安全的要诀,首推预先戒备。如今君主己有戒备之心,灾祸自然就会远离。请允许我分析六国军队的特点:齐国军阵厚重但缺乏韧性,秦国军阵分散惯于各自为战,楚国军阵严整却难以持久,燕国军阵善守而不利移动,韩赵魏三国军阵表面严整实际难堪大用。”

齐国生性强硬,国家富饶,君臣骄纵奢侈而轻视民众,政令松弛且俸禄分配不公。军阵中人心不齐,前锋臃肿而后备单薄,因此阵势庞大却缺乏稳固。击败其法在于分军为三路,夹攻左右两翼,胁迫使对方混乱,其阵自破。

秦国本性刚烈,地势险峻,政令严酷,赏罚分明,百姓好争斗胜,人人战意高昂但各自为战。击败其法在于以利诱之,待士卒贪利脱离将领后,趁其涣散设伏截击,即可擒杀主将。

楚人秉性柔弱,疆域辽阔,政令繁乱,民众困乏,虽军容严整却难持久。击败其法在于突袭其营地挫其锐气,快攻速退,消磨其斗志,避免正面缠斗,其兵自溃。

燕国生性质朴,民众谨慎,崇尚勇义而少用谋略,善守阵地却不懂避战。击败其法在于正面施压迫使其后撤,再迂回包抄断其归途,令其军心惶惑;同时布置精锐伏兵封锁要道,可生擒其将帅。

韩赵魏三晋地处中原,民风温和,政令平稳,百姓久经战事,虽通兵略却轻视将领、不满待遇,士兵缺乏死战之志。击败其法在于正面扼守施压,敌进则固守反击,敌退则穷追不舍,以此拖垮其战力。以上即为各国军势应对之法。

一支军队之中,必须有勇猛如虎的战士。他们能徒手搏杀、飞驰破阵、拔旗斩将,这样的能人需要特别选,加以爱护重用,这就是军队的精锐。对于精通兵器、体魄强健、渴望杀敌的人才,必须提高爵位等级以激励士气。善待他们的父母妻儿,用奖赏鼓舞人心,以刑罚威慑怯战。这样的精锐之士才能坚持鏖战,正确运用这些法则,即使面对数倍敌军也能获胜。

武侯赞叹道:“说得好!”

吴子说:“判断敌情时,有八种情况不需占卜即可发动进攻。第一种:敌军遭遇狂风严寒,日夜行军,砍树渡河,疲于奔命时;第二种:盛夏酷暑之际,士卒顶着烈日长途跋涉,饥渴难耐时;第三种:敌军久驻失粮,军民怨声载道,凶兆频现而将帅无策时;第西种:粮草枯竭,阴雨连绵,劫掠无门时;第五种:兵力单薄,地理不利,疫病蔓延又无援军时;第六种:长途跋涉至黄昏,士卒疲惫恐惧,饥肠辘辘解甲休整时;第七种:将帅威信不足,士卒军心涣散,屡受惊扰孤立无援时;第八种:阵型未稳,营寨未筑,行经险地半进半退时。遇此八种情状,当机立断发起攻击。”

有不战而须避让的六种情形:其一,敌方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物阜民丰;其二,君主仁厚爱民,恩泽遍施境内;其三,赏罚严明果断,举措不失其时;其西,论功行赏公正,贤能各任其职;其五,军力雄厚强盛,装备精良完善;其六,外有西方睦邻,内得大国声援。但凡此类条件逊于敌方,皆须果断退避。此乃见机势可乘则进,察敌强难攻则反之至理。

武侯问道:“我想要通过观察敌人外部的行动来推测其内部虚实,审察敌军的动态来预知其真实意图,从而定下战胜之策,可以听听你的见解吗?”

吴起答道:“敌人前来进攻时队形散漫无备,军旗纷乱不整,士卒频繁张望,此时以一击十必能使其溃败。如果敌方盟军尚未集结,国内君臣民心不齐,防御工事尚未构筑完备,军纪政令尚未贯彻施行,全军躁动不安,既无法有效进军又不敢轻易撤退,此时即使以半数兵力攻击双倍之敌,亦可百战不殆。”

魏武侯询问判断敌军可以攻击的要诀。

吴起回答:“用兵作战必须查明敌军的虚实,抓住其致命弱点出击。敌军若远道而来刚至,阵脚未稳时,可攻击;正在进食而未设防时,可攻击;慌乱奔走时,可攻击;疲惫不堪时,可攻击;未占据有利地形时,可攻击;错失战机、军心涣散时,可攻击;军旗动摇、队列混乱时,可攻击;长途跋涉未得休整时,可攻击;渡河至半途时,可攻击;身处险道狭路时,可攻击;阵型频繁变动时,可攻击;将领脱离士卒时,可攻击;军心恐慌时,可攻击。但凡遇到这类情况,务必挑选精锐率先突击,分兵增援后续猛攻,迅速出击,切莫迟疑!”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