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圆柱体装置——那个被林诚命名为“容器”的、囚禁着周淮教授完整意识的恐怖造物——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临时搭建的、具备最高级别安全防护的隔离区中央。它的表面依旧闪烁着那种幽蓝色的、仿佛具有生命质感的光芒,散发着微弱的热量和低频震颤,无声地昭示着其内部正进行着某种超越当前人类科学理解范畴的诡异运作。
尽管初步的交互己经证实了之前破译的“密钥系统”的有效性,也大致还原了“意识上传”的可怕流程,但对于这个黑色圆柱体装置本身,以及其内部那个被囚禁的“数据幽灵”,警方团队依然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深切的不安。他们决定,必须对这个“容器”进行更详细、更安全、也更具针对性的检测,尝试从中获取更多关于周淮意识的具体信息,并进一步分析确认,周淮的意识在其中是否真的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活性”,以及他究竟是以何种具体的方式和状态,被永久地禁锢在这座由数据和代码构筑的意识囚牢之中。
隔离区内的气氛凝重而压抑,科技的冰冷与生命的无形囚禁形成了鲜明而令人窒息的对比。每一次对“容器”的操作和检测,都像是在触碰一个潘多拉魔盒,既渴望从中窥探到真相,又恐惧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我们必须极度小心。”李工反复强调着,他的声音因为连续数日的紧张工作而显得有些嘶哑,“这个装置内部承载的,是一个完整人类的意识。任何微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其内部储存的‘意识数据’彻底崩溃,那对周淮教授来说,将是比死亡更可怕的…真正的湮灭。”
技术团队首先对装置内部的能源供应系统和信号传输模式进行了更为精密的分析。他们发现,“容器”内部的微型能源核心,其能量输出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会根据某种内部的“负载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当装置内部的“意识活动”——也就是那种模拟脑电波的信号波动——变得较为剧烈时,能源核心的输出功率也会随之提升。这似乎间接印证了,周淮的意识在其中,并非处于完全的“死寂”状态,而更像是在进行着某种…持续的、消耗能量的“思考”或“感知”。
至于“容器”是如何维持周淮意识存在的,目前来看,并非通过简单的物理连接或生物培养,而更像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能量场与信息场的耦合。那个由未知金属和特殊晶体构成的黑色圆柱体,本身就如同一个微型的、高度封闭的“生态系统”,为数据化的意识提供了一个可以稳定存在的“数字培养基”。
接下来,团队决定再次尝试使用之前己经部分验证成功的“密钥系统”,对装置进行一次更深入、但绝对安全的交互。他们希望通过输入特定的符号指令和玩具操作信号组合,看是否能够像操作一台计算机一样,访问到“容器”内部储存的某些特定数据区,或者至少触发其更明确、更具指向性的响应。
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一组在林诚遗留的加密笔记中被多次提及的、疑似与“记忆检索”或“状态查询”功能相关的符号组合。在特定的电磁场环境下,当机械臂模拟的玩具信号和代表夏禾“潜意识编码”的脑波数据流再次被发送给黑色圆柱体时,装置表面那幽蓝色的光芒闪烁得更加频繁了,内部的低频震颤也出现了一系列有规律的、复杂的节律变化。
“有反应了!比上次更强烈!”负责监测信号的技术员兴奋地喊道。
紧接着,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被付诸实施——是否可以将这个黑色圆柱体装置,连接到一个由警方技术专家特别设计和搭建的、完全隔离和安全的模拟神经信号读取设备上?这个读取设备,理论上可以将“容器”内部那些模拟脑电波的复杂信号波动,尝试转化为某种可以被人类初步理解的数据模式或视觉化图像,尽管这些信息,几乎可以肯定会是极其碎片化、高度加密和极度混乱的。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尝试。如何安全地建立连接,如何破解林诚可能设下的数据加密和访问壁垒,如何从海量的、无意义的“噪音”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为了获取关于周淮意识状态的首接证据,也为了…或许能找到一种将他从这座数据囚牢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他们必须冒险一试。
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无数次的模拟演练后,连接操作开始了。当第一股微弱但清晰的、来自“容器”内部的“意识数据流”,被导入到模拟读取设备的分析模块时,屏幕上瞬间被无数雪花般的噪点和奔腾翻滚的、毫无规律的波形图所充斥。
“信号干扰太强了…内部数据的加密级别也超乎想象…”负责数据分析的工程师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手指在键盘上飞速地敲击着,试图从这片混乱的海洋中,寻找一丝一毫的秩序。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隔离区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团队的所有成员,在面对这个真正触及人类和科学认知底线的恐怖装置时,内心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惊、恐惧,以及对那个被囚禁在冰冷数据中的昔日天才科学家的深切同情。
如何对待“容器”内的周淮意识?如果他真的还“活着”,他们有权利去“打扰”他那可能己经破碎不堪的“安宁”吗?如果他们真的找到了与他“交流”的方法,他们又能告诉他什么?又或者,他们是否应该尝试…彻底关闭这个装置,让他从这座科技的炼狱中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些沉重的问题,如同巨石般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闻溪凝视着那个在幽蓝色光芒中微微震颤的黑色圆柱体,她的心中充满了悲哀。她试图从周淮此刻被囚禁的这种极端状态,去反向推断林诚制造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他技术的强大?还是为了窃取周淮的研究成果?抑或是…一种更为扭曲和病态的、对他人意识的绝对控制和玩弄?
就在数据分析工作似乎陷入僵局,所有人都感到一丝绝望的时候,负责模式识别的子系统,突然发出了一声尖锐的警报!
“等等!我们…我们捕捉到了一段…一段异常清晰的、并且在短时间内高频率重复出现的…信号序列!”一名年轻的技术员指着屏幕上被特殊标记出来的一小段波形,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
尽管从“容器”中读取到的绝大部分数据,依然是无法解读的混乱和片段化的“噪音”,但就在刚才,技术团队意外地、也几乎是奇迹般地,从这片数据荒漠中,成功地分离并捕捉到了一组…长度约三秒,但结构却异常稳定、模式高度一致,并且在短短一分钟内,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形态,重复出现了数十次的特殊信号序列!
更令人感到头皮发麻的是,当技术团队将这组异常清晰的信号序列,与资料库中存储的夏禾在过去数周内,每一次病情发作或出现强烈幻觉时所记录下来的详细脑电波数据,进行高精度快速比对时,一个惊人到令人窒息的结果,赫然呈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这组从“容器”内部捕捉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神秘信号序列,其核心的波形特征、频率组成以及能量分布模式,竟然…竟然与夏禾在某些特定的、情绪极度激动或意识极度混乱的发病瞬间,其大脑额叶区域所爆发出的某个特定模式的、异常高能量的脑电波活动模式…惊人地一致!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吻合!
这个发现,如同在漆黑的隧道尽头,突然点亮了一盏微弱但却至关重要的引路灯!
它强烈地暗示着,那个被囚禁在冰冷“容器”之中的周淮意识,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和无意识的状态!他…他很可能正在以某种方式,主动地、持续地、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地,在向夏禾,向这个唯一可能与他建立连接的“外部世界”,发送着这组特殊的、不断重复的信号序列!
而这组神秘的信号序列,它很可能…并非随机的、毫无意义的意识片段!
它更像是…周淮在被彻底囚禁和数据化的绝望状态下,用尽最后力气,试图传递出来的…某种至关重要的…信息!
那会是什么?一句绝望的…求救信号?
还是…一个隐藏着逃离这座数据囚牢关键线索的…秘密指示?
抑或是…林诚在设计“回声空间”时,故意留下或未能完全抹除的、一个可以进入更深层次控制界面或核心数据区的…全新的、“第二层”的…“密钥”提示?
(http://www.220book.com/book/RR6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