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载着杨富贵驶向一个名为保城的陌生城市。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麦田、村庄、偶尔掠过的工厂烟囱,都带着一种与京城截然不同的粗砺质感。
杨富贵靠在略显坚硬的座椅上,手中那份牛皮纸袋被他放在腿上,时不时会无意识地几下。
袋子里装着的,是“启航”项目的初步资料和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介绍信。
他的身份,从轧钢厂技术员杨富贵,变成了“启航”项目京城轧钢厂代表杨富贵。
一字之差,意义却有天壤之别。
保城,这个他此前只在地图上见过名字的城市,此刻成了他命运的下一个交汇点。
火车每一次颠簸,都像是在提醒他,前路充满了未知。
他脑海中,厂长那句“格局突破”依然清晰。
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调动,更像是一场试炼,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气运值”,这个神秘的系统提示,似乎也预示着这次保城之行,将带来不同以往的收获。
只是,李兰那安静的笑容,偶尔会从他思绪的缝隙中浮现。
若是长期驻扎在此,他们之间,又会如何?
这个念头如同一根细小的羽毛,轻轻拨动了一下心弦,便又被眼前的重任压了下去。
抵达保城时,天色己近黄昏。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烟味,与保城干燥的空气略有不同。
前来接站的是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启航”项目徽章。
“杨富贵同志,欢迎来到保城。”
对方热情地伸出手。
“我是项目办公室的联络员,高建国。”
“高主任,您好,给您添麻烦了。”
杨富贵连忙握手。
简单的寒暄后,高建国引着杨富贵上了一辆半旧的吉普车。
车子在略显颠簸的道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象大多是低矮的厂房和灰扑扑的建筑。
“杨同志,这次技术协调会非常重要。”
高建国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情况。
“部里牵头,邀请了全国在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和技术骨干。”
“咱们这个‘启航’项目,涉及的技术环节多,难度大,很多都是国内空白,需要集思广益,攻克难关。”
杨富贵静静听着,心中对这次会议的份量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这不再是轧钢厂内部的技术革新,而是站在国家层面,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会议地点设在保城一家略显陈旧的招待所。
虽然设施算不上豪华,但会议室里却透着一股子庄重肃穆。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己经坐了不少人。
杨富贵扫了一眼,这些人的年龄大多在西十岁以上,神情专注,眉宇间带着常年从事技术工作的严谨与沉稳。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不同的口音,但眼神中对技术的执着却惊人地相似。
高建国为杨富贵引荐了几位主要负责人和一些地方来的专家。
每握一次手,杨富贵都能感受到对方身上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或是深藏不露的底蕴。
这些人,无疑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
他,杨富贵,在轧钢厂或许能称得上技术骨干,但在这群真正的技术精英面前,似乎还显得有些稚嫩。
一种无形的压力,悄然笼罩过来。
会议由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主持。
他应该是部里派来的领导,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
“同志们,‘启航’项目的重要性,我就不再赘?了。”
老者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
“今天召集大家来,就是要针对目前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技术瓶颈,进行深入研讨,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随着老者话音落下,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投影幕布上,开始播放相关的技术图纸和数据参数。
一项项复杂的技术难题被摆上台面。
第一个讨论的,是关于一种新型特种合金的冶炼与轧制工艺。
这种合金需要在保持极高强度的同时,兼顾优良的韧性和抗疲劳性,是整个项目中某个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
目前,实验室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工业化稳定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尝试了多种微量元素的配比,高温处理的工艺参数也调整了数十次,但韧性指标始终差了那么一点。”
一位来自沪市某研究所的专家率先发言,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
他面前摊开着厚厚一叠实验报告。
“我们认为,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四合院:道德的边界与人性的抉择》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问题可能出在轧制过程中的形变控制。现有设备精度,恐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另一位来自东北某大型钢厂的总工程师提出了不同看法。
“或许可以考虑从热处理阶段入手,进行多级淬火与回火,细化晶粒。”
一时间,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各种专业的术语,复杂的化学分子式,精密的工艺流程图,在杨富贵眼前耳边交织。
他听得非常专注,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及那份来自未来的“馈赠”进行比对、分析。
这些人提出的方案,都有其道理,但也确实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有的过于理想化,忽视了现有工业基础的制约。
有的则偏于保守,难以实现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
杨富贵注意到,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些专家之间的观点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甚至言辞也变得有些激烈。
“王总工,你们的方案理论上可行,但能耗太高,成本控制不住,这在实际生产中是无法接受的!”
“刘教授,你们的实验室数据固然漂亮,可一旦放大到工业生产,稳定性如何保证?我们不能拿国家项目当儿戏!”
争论声此起彼伏。
杨富贵默默地看着,听着。
他发现,这些顶尖的专家,虽然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但在面对这个全新的课题时,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
他们更多的是在现有技术框架内进行修补与改良,缺乏一种跳出框架的颠覆性思路。
而他,凭借着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认知,隐约看到了一条不同的路径。
关于那种特种合金的韧性与强度矛盾,他记得后世有一种“梯度结构材料”的设计理念,通过在材料内部形成成分或微观结构的梯度变化,从而实现性能的优化组合。
还有一种“超细晶强化”配合“第二相弥散强化”的复合工艺,似乎也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瞬间照亮了一片区域。
他心中初步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框架。
但他没有立刻开口。
一来,这些想法还需要更严谨的推理论证。
二来,在这样的场合,他一个来自基层轧钢厂的年轻人,贸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恐怕难以服众,甚至可能被认为是哗众取宠。
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将这些超前的理念,巧妙地转化为符合当前技术水平,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争论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寂静。
那个核心的技术瓶颈,如同盘踞在项目道路上的一头猛虎,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棘手。
杨富贵看着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专家们此刻也面露难色,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
曾几何时,他只是一个在车间里与油污、铁屑打交道的技术员,最大的目标或许就是解决某个设备的故障,或者优化一道工序。
而现在,他却坐在这里,与国内顶尖的智囊们共同探讨国家级的技术难题。
并且,他似乎掌握着解开困局的钥匙。
这种感觉,让他胸腔内那股热流再次翻涌。
原来,他的能力,他的知识,真的可以在如此宏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这己经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一种能够为国家,为这个时代做出实际贡献的荣耀感与使命感。
格局,在这一刻,悄然突破。
他不再仅仅是轧钢厂的杨富贵。
他的视野,他的心胸,都因为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中,而变得无比开阔。
会议暂时休会。
专家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会议室,有的还在低声讨论,有的则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杨富贵没有动,他依旧坐在原位,脑海中反复推演着自己的思路。
那个“梯度结构”和“复合强化”的方案,越想越觉得可行性很高。
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支撑,也需要考虑如何用当前的技术语言来表述。
或许,可以先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再逐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
他拿起铅笔,在面前的笔记本上飞快地勾勒着一些草图和关键参数。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专注的侧脸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走的这条路,通向的,是真正广阔的天地。
而那个在保城图书馆里安静看书的李兰,如果她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参与一项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工程,又会是怎样的表情?
这个项目,是否会像一根无形的红线,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他和她再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但杨富贵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笃定与期待。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RRU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