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8章 念琪长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乱世浮萍你我他 http://www.220book.com/book/S3W2/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临江的梧桐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转眼便是十几个春秋。单空偌书房窗台上的那盆文竹,从最初的一小丛长成了浓密的一片,枝叶垂落下来,像一道绿色的帘幕,遮住了窗外那条己经铺成柏油的马路——是去年春天修的,压路机轰隆隆地碾过青石板路时,单空偌站在窗前看了很久,像在目送一个时代的远去。

“爸,我回来了。”门口传来清脆的女声,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明亮得像夏日的阳光。

单空偌抬起头,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和那枚泛黄的战地照片——是谭义夜在北方战场上身着戎装的样子,照片边角己经磨损,他用薄纸小心翼翼地裱了好几次。他看着走进来的年轻女子,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

念琪己经二十五岁了,穿着一身藏蓝色的列宁装,齐耳的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眼神像极了沈星琪,清澈而坚定,却又带着单空偌特有的温和。她手里提着一个藤编的篮子,里面是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蔬菜和一小袋桂花糕——是单空偌爱吃的,城南那家老字号的,每天限量供应。

“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单空偌的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却依旧温和。这几年他的听力渐渐差了,念琪特意请人做了个小巧的助听器,藏在耳后,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

“下午没课,”念琪走到书桌前,熟练地给单空偌的茶杯续上水,是他喜欢的碧螺春,水温刚好,“李校长说明天要开个座谈会,讨论新教材的编写,让我提前准备些材料。”

她现在是临江女子中学的历史老师,教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去年刚评上了先进教师,证书被她用相框裱起来,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单空偌写的那本《烬夜》的初版本——出版社特意送了十本,她留了一本,其余的都送给了那些还在世的、曾和谭义夜并肩作战的老兵。

“新教材?”单空偌拿起桌上的一块桂花糕,放在鼻尖轻嗅,还是熟悉的甜香,“是要加上北伐那段了?”

“嗯,”念琪点点头,拿起桌上的《烬夜》翻了几页,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很多年前从甘露寺捡回来的,“校长说要客观些,既要讲革命的艰难,也要讲那些在乱世中守护一方百姓的人。”她的指尖停在描写谭义夜易帜的章节,那里有单空偌用红笔做的批注:“义夜此举,非为个人,实为苍生。”

单空偌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她刚上小学时的样子。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谭义夜给她做的红棉袄,拿着粉笔在院子里的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嘴里还念叨着“先生教我的”。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先生”是谁,只知道那是个很疼她、会给她买糖葫芦的好人。

“爸,”念琪合上书本,抬头看着单空偌,眼神里带着一丝犹豫,“明天的座谈会,我想……讲讲谭先生的故事。”

单空偌的动作顿了顿。这些年,他很少主动跟念琪提起谭义夜,怕勾起她的伤心,也怕那些血淋淋的往事会吓到她。但念琪似乎天生就对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敏感,上中学时就常常缠着他问东问西,尤其是关于谭义夜和沈星琪的。

“会不会……不太合适?”单空偌的声音有些迟疑,“毕竟书上写的是‘军阀谭某’。”

“可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念琪的眼神很认真,像极了年轻时的单空偌,“书上说他割据一方,可那些老兵伯伯们说,他在任时减免了三年赋税,还修了三条公路;书上说他镇压革命,可您写的是他后来主动易帜,避免了临江的战火。”她握住单空偌的手,他的手指己经有些僵硬,指节突出,像老树枝,“爸,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知道,历史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选择。”

单空偌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很多年前,谭义夜曾笑着说:“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是个有主见的。”那时候他们刚把念琪从孤儿院接回来,她还怯生生地躲在单空偌身后,不敢说话。

“你想讲,就讲吧。”单空偌拍了拍念琪的手背,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料传过去,“只是……别太难过。”

“我知道,”念琪笑了,露出两颗浅浅的梨涡,像极了沈星琪,“我是想让他们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革命先烈,还有很多像谭先生这样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晚饭很简单,一碟炒青菜,一碗豆腐汤,还有一盘红烧肉——是单空偌特意让念琪做的,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这个”。念琪知道,其实是他自己想吃了,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像个孩子,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

“还记得吗?你第一次做红烧肉,把糖当成了盐,”单空偌夹起一块肉,慢慢咀嚼着,“那天谭先生笑得前仰后合,说‘念琪做的,就算是苦的也得吃完’。”

念琪的动作顿了顿。她当然记得。爱吃茄子卷的黛妮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那时候她大概七八岁,非要学着给谭义夜做饭,结果把厨房弄得一团糟。谭义夜非但没生气,还把那盘又甜又咸的红烧肉吃得干干净净,说“是念琪的心意,不能浪费”。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谭义夜的身份,只知道他是个温和的、会给她讲故事的“谭先生”。

“后来还是谭先生教我做的,”念琪的声音有些发涩,“他说炒糖色要用小火,慢慢来,急不得。”

就像做人,就像乱世中求存,都急不得。这是后来单空偌告诉她的,说是谭义夜的原话。

吃完饭,念琪收拾碗筷,单空偌坐在客厅的藤椅上,看着墙上的挂钟——是谭义夜留下来的,德国造的,走时依旧精准。滴答,滴答,像时光在耳边轻轻敲打。

“爸,”念琪端着一盘切好的苹果走过来,放在藤椅旁的小几上,“上周我去看张伯伯了,他身体不太好,老说想您。”

张伯伯就是当年谭义夜的副官张副官,现在退休在家,住得不远,念琪隔三差五就会去看看他,陪他说说话,听他讲那些过去的事情——那些单空偌很少提及的、关于谭义夜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在朝堂上的无奈。

“等明天开完会,我陪你一起去看看他,”单空偌拿起一块苹果,放在嘴里慢慢嚼着,“顺便……把上次找到的那枚勋章给他带去。”是谭义夜当年在南口战役中获得的,纯金的,上面刻着“忠勇”二字,被他藏在那个记忆盒子的最底层,念琪上个月整理旧物时才发现。

“张伯伯肯定很高兴,”念琪笑了,“他总说,谭先生的功绩不该被忘记。”

单空偌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悠远地看着窗外。夜色己经浓了,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像一片温暖的星河。他想起谭义夜临终前的遗言:“替我看看太平盛世,替我和星琪看看。”

现在,他看到了。临江的马路修得又宽又平,孩子们可以安安稳稳地上学,再也不用担心战火纷飞;书店里摆满了新书,人们可以自由地阅读、讨论;像念琪这样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为这个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这大概就是谭义夜和沈星琪当年为之奋斗的吧。

***睡前,念琪照例去单空偌的房间看看。他己经躺下了,却没睡着,眼睛睁着,看着天花板上那片模糊的炭痕——是很多年前谭义夜画的北斗七星,虽然己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了,但他们都还记得。

“爸,早点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呢。”念琪替他掖了掖被角,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

“念琪,”单空偌忽然开口,声音很轻,“你……恨过谭先生吗?”

恨他当年的军阀身份,恨他间接导致了那么多人家破人亡,恨他让自己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双亲,只能被收养。这些年,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她一个革命先烈的养女,怎么能认一个军阀做“父亲”。

念琪沉默了很久,才缓缓摇头:“不恨。”

她见过谭义夜留下来的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减免的赋税和赈灾的款项;她听过老兵们讲述他如何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如何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只为保护自己的子民;她看过单空偌写的《烬夜》,知道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选择。

“人无完人,”念琪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他做过错事,但也做过好事。最重要的是,他爱您,也爱我,这就够了。”

单空偌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忽然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多余。他轻轻点了点头,闭上眼睛,眼角有温热的液体滑落,滴在枕巾上,像一颗迟来的泪。

念琪替他关了灯,轻轻带上门。走廊里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银色的光晕。她走到客厅,拿起那个放在书架最顶层的记忆盒子,轻轻打开。

里面有那枚补好的白玉佩,有泛黄的报纸,有沈星琪留下的那方染血的手帕,还有那张唯一的合影——照片上的单空偌和谭义夜站在漫天飞雪中,眼神里带着对未来的期盼。

念琪拿起那张照片,轻轻贴在脸颊上,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她知道,自己是幸运的,能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能有这样两位父亲,用他们的爱和牺牲,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明天,她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不是为了美化谁,也不是为了贬低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那段历史是多么的波澜壮阔,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和奋斗的人们,是多么的可敬可爱。

这大概就是她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纪念。

夜色渐深,临江的万家灯火像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了这片曾经饱经沧桑的土地。念琪轻轻合上记忆盒子,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属于他们的新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S3W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乱世浮萍你我他 http://www.220book.com/book/S3W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