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于阗,星学总馆的庭院里种满了沙枣树,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樊砚之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星学民生百姓故事续编》,书页上记录着最新的百姓故事——有西域少年用“星象方向仪”帮迷路的商队找到归途,有中原姑娘改良“星石储粮罐”让粮食保存更久,还有江南渔民通过“星象通讯仪”在海上救起遇险的渔船。
“少监,这是今年新选拔的西域分学堂学员名单,您看看。”樊砚清捧着一份名册走来,放在石桌上。名册里的学员多是来自沙漠绿洲、草原牧场的年轻人,他们的履历中,大多写着“熟悉百姓生活”“愿为民生服务”的字样。
樊砚之翻着名册,目光停留在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姑娘名字上——她来自于阗南部的绿洲,曾跟着星学服务站的学员学习星石应用,还主动教乡亲们使用“便携星石储水袋”。“这个姑娘我有印象,去年沙尘暴时,她帮着服务站的人给百姓分发储水袋,很踏实。”樊砚之笑着说,“让这样的年轻人来学堂,才能真正把星学为民的初心传下去。”
这一年,“天下星学民生数据网”又添了新功能——“初心故事板块”。百姓可以在板块里分享自己与星学成果的故事,学员们也能在这里记录自己的实践经历。樊砚之常常会在空闲时浏览板块,看着上面的故事,仿佛能看到百姓脸上的笑容,看到学员们奔波的身影。
入冬后的一天,于阗遭遇了罕见的低温,绿洲的水管冻裂,百姓用水成了难题。星学服务站的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用“星石融冰器”(新研发的星学成果,利用星石热量融化冰块)为百姓融化冰雪,还教大家用“星石保温桶”储存温水。阿依古丽在服务站帮忙时,发现一位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便每天提着温水去老人家中,还帮老人检查“星石储热毯”的温度。
这件事被百姓记录在“初心故事板块”里,很快传遍了各地星学馆。洛阳学堂的学员们看到后,也自发组织了“暖心行动”,为中原乡村的独居老人检修“智能农时星象钟”,检查房屋的保暖情况。“初心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樊砚之在给学员们的信中写道,“只有真正走进百姓中间,才能明白星学为民的意义。”
不久后,徐晚星派翰林院学士来到于阗,带来了“星守初心”表彰令——表彰那些在星学民生事业中坚守初心、服务百姓的个人与团体。于阗星学服务站、阿依古丽等学员,以及中原乡村的“暖心行动”团队,都获得了表彰。
表彰仪式上,学士宣读徐晚星的亲笔信:“星学民生的初心,是解百姓之困,是护百姓之安。多年来,无数星学研究者与学员坚守这份初心,用行动温暖了万家灯火。希望你们能永远记住,无论星学成果如何创新,无论星学事业如何发展,‘为民’二字永远是不变的核心。”
仪式结束后,樊砚之带着阿依古丽等学员来到星学驿传阁,指着墙上的“星石传承图谱”说:“你们看,从初代研究者到现在的你们,传承的不仅是星学技术,更是这份‘为民’的初心。未来,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这份初心,让星学的光芒永远照亮百姓的生活。”
这一年的年末,樊砚之在星学驿传阁的记录册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冬至于阗,‘星守初心’表彰令圆满颁发,‘初心故事板块’收录百姓故事超五百篇,星学服务站覆盖天下六十州,受益百姓突破八百万。星学民生事业发展至今,成果在变,技术在变,但‘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未来,我们仍将以初心为灯,以行动为路,让星学之光照亮更多百姓的生活,让星学的初心永远传承下去。”
阁外的沙枣树在寒风中摇曳,传薪铃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夜空中,“孩童星”与“伴童星”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庭院里,像是在守护着这份不变的初心。樊砚之站在星图锦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成果标记、故事记录与学员足迹,心中满是平静与坚定。
他知道,这场始于朝堂的“权弈星途”,早己不是一场权力的博弈,而是一场坚守初心、服务百姓的长征。这条路没有终点,只要百姓有需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份初心而努力,星学民生的事业就会永远继续下去,星学的初心就会永远闪耀,照亮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位百姓的心房。
(http://www.220book.com/book/S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