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火星“寰宇星学基地”,第一缕晨光透过穹顶观测窗,洒在“跨星球星象监测仪”的屏幕上。基地研究员林宇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指尖在操作面板上快速滑动——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建立星学监测站点,仪器正实时采集火星大气、地貌数据,通过“星际星学数据链路”传输回地球的“全球星学中枢”。
“数据传输稳定!火星北半球沙暴预警模型初步建立!”林宇辰的声音透过星际通讯器,传到地球长安的全球星学中枢指挥室。指挥室内,各国专家纷纷起身鼓掌,屏幕上“火星星学监测首战告捷”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一天,距离星学双百年盛典刚好过去五十年,人类的星学探索,正式迈入“星际时代”。
此时的地球,星学技术己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星象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星石传感器实时调控车流,拥堵率下降七成;在乡村,“星学立体种植系统”利用星象光照数据优化作物布局,单位面积产量翻倍;在海洋,“星象深海生态站”监测着海底生物多样性,为海洋保护提供精准数据。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位于长安的“全球星学中枢”——一座由全球五十多个国家联合建造的球形建筑,内部的“星核超级计算机”存储着人类数百年的星学数据,能实时调度全球星学资源。
这一年,“国际星学传承大会”在长安召开,来自地球各地及火星基地的星学研究者齐聚一堂。大会的主角,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新世代星学人”——他们中,有研发“星际星学导航系统”的华裔工程师,有设计“火星星石生态舱”的非洲科学家,还有搭建“全球星学教育云平台”的南美学者。
大会开幕式上,全球星学中枢主任、阿依古丽的孙女热娜·阿依木,手持一枚“星启新元徽章”走上讲台。徽章由地球星石与火星土壤混合制成,正面刻着“星跨星际,民护家园”的字样。“五十年前,我们说星学要照亮寰宇;今天,我们要让星学跨越星球,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无论是地球,还是未来的星际栖息地。”热娜的声音透过全息投影,传遍全球每个星学站点,“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为民’初心的延续。”
大会期间,最受关注的是“星际星学成果展”。展台上,“火星星石生态舱”模型吸引了无数目光——这个由星石能量驱动的密闭生态系统,能在无地球补给的情况下,为六人团队提供一年的氧气、食物与水源,是人类未来星际移民的核心技术之一;“星际星象导航仪”则展示着如何利用宇宙恒星坐标,为星际飞船精准定位,误差控制在百米之内。
“我们在火星发现的‘赤铁矿星石’,能量转化率是地球星石的三倍!”火星基地地质研究员、来自波斯的扎因·哈米德,举着一块暗红色的星石样本向众人介绍,“这为星际星学设备提供了新的能量来源,未来我们或许能在木星、土星的卫星上,建立更多星学基地。”
大会的核心议程,爱吃土豆的沐子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是“星际星学公约”的签署。各国代表一致同意:星学星际探索必须以“守护人类共同利益”为核心,禁止将星学技术用于星际军事竞争;在其他星球开展星学研究时,必须保护当地原始生态,禁止过度开发;建立“星际星学援助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星际星学研究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
签约仪式上,热娜与火星基地代表林宇辰通过全息投影,共同按下“星际星学合作启动键”。瞬间,全球各地的星学站点同时亮起象征“星际团结”的蓝光,火星基地的观测穹顶也投射出巨大的星学公约全文,跨越3.8亿公里的距离,形成“地火联动”的壮观景象。
大会期间,一场特殊的“星学传承对话”在全球星学中枢的“星学博物馆”举行。热娜手持曾祖父樊砚之的星学笔记,与火星基地的年轻研究者们视频连线——笔记中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百年前樊砚之在西域测试星石储水罐的细节;而火星研究者的屏幕上,展示着他们在火星表面安装星学仪器的画面。
“曾祖父当年说,星学的根在百姓;今天我们在火星研究星学,也是为了未来人类能在星际间安稳生活。”热娜轻抚笔记上的字迹,眼中满是坚定,“无论走多远,‘为民’的初心永远不能忘。”
大会落幕时,全球星学中枢发布了《星际星学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十年的目标:在月球建立“星学天文观测站”,在火星建成“星学生态实验区”,在木卫二开展“星学冰层探测”,同时完善“地火星学数据链路”,实现星际星学资源实时共享。
这日深夜,热娜在全球星学中枢的“新元记录册”上,写下了属于星际时代的开篇:“春分长安,国际星学传承大会圆满举行。‘星际星学公约’签署,火星星学基地实现地火数据实时传输,星际星学技术覆盖月球、火星探测领域,受益人类突破五十亿。从地球到火星,从星石储水罐到星际导航仪,星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但‘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未来,我们将以星为舟,开启人类星际民生新纪元,让星学之光照亮宇宙深处,让‘星跨星际,民护家园’的愿景,成为人类文明永恒的追求。”
地球的夜空中,“孩童星”与“伴童星”的光芒依旧柔和;火星的地表上,“寰宇星学基地”的蓝光在夜色中闪烁。两颗星球的星学站点遥相呼应,像是人类文明伸出的两只手,一只守护着脚下的家园,一只探索着遥远的未来。
这场始于朝堂的“权弈星途”,历经两百五十载,早己彻底超越了“权”与“弈”的最初范畴——它从中华大地的民生需求出发,成长为地球守护生态的共同工具,最终迈向了星际探索的广阔天地。而贯穿始终的,永远是那不变的初心:以星为引,为民而行。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星学的光芒不灭,人类守护家园、追求幸福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这,就是星学留给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礼物——一份跨越时空、连接星际的“民生承诺”。
(http://www.220book.com/book/S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