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沟 06:17
太阳比平时早升起 47 分钟,像被谁拧大了光圈,
营房铁皮墙开始发烫。温度计从 43 ℃一路飙升到 +3 ℃,
仍在上涨。冯桥坐在荣誉室门口,把那片温感芯片举到眼前——
阈值 +5 ℃,进度条己经走到 87%。
“再升两度,不知道会炸出什么东西。”
老铁锅把炒勺伸进雪堆,勺背立刻冒出一缕白汽:
“雪在出汗,黑鹫把极昼提前了。”
顾峥调出卫星云图:
“喀喇昆仑高空出现焚风下沉,
72 小时内升温 50 ℃,
这是人工制造的‘热极昼’。
源头——冰舌谷断崖西侧的废弃天文台,
那里有一台 1979 年的碘化银增雨炮,
被黑鹫改成了‘太阳灶’:
万面反射镜把阳光聚焦到雪面,
雪水灌进暗河,再回流到死人沟下方,
形成高压水囊——一旦温感芯片触发,
水囊爆裂,半座兵营会被 80 ℃ 的泥浆冲成温泉。”
作战代号:熔点
目标:摧毁太阳灶,冻住升温倒计时
时间:距 +5 ℃ 只剩 5 小时 13 分
09:30
A 组:顾峥、白音、次仁多吉
B 组:李拜天、夏葵、张开
C 组:冯桥、小嘎啦——留守,准备应急泄洪
雪地摩托爬升到 5300 米,空气烫得发苦。
望远镜里,废弃天文台穹顶被拆成蜂窝,
万面 10×10 cm 的镀铝反射片像鳞片一样覆盖山坡,
中央一根 6 米高的石墨芯柱,顶端温度 410 ℃,
发出暗红色光。
李拜天把“雪鸮”升空,热成像跳出一行字:
【反射阵列总面积 2840 ㎡,等效 2.8 MW 聚光功率】
“难怪雪在化。”
次仁多吉用冰镐敲碎一块反射镜,
背后立刻传来金属摩擦声——
两台履带式“光卫”机器人沿轨道滑出,
顶部装着 12.7 mm 机枪和光敏探头,
镜面反射的阳光扫到哪里,枪口就指向哪里。
顾峥打出手势:
“白音、多吉,剪断轨道电源;
李拜天、夏葵,黑进光卫;
张开,和我去石墨芯柱。”
12:00
阳光垂首,反射镜角度锁定,
石墨芯柱顶端温度飙到 650 ℃,
雪面开始大面积塌陷,露出暗河冰盖。
冰盖下方传来沉闷的轰鸣,像巨兽翻身。
李拜天把笔记本连进光卫的维护端口:
“系统语言俄文 1983 版,
给我 90 秒,把‘友好’改成‘自毁’。”
夏葵放出“夜莺-γ”,
用激光笔对准光卫的光敏探头——
机器人瞬间“失明”,机枪朝天扫射,
子弹在烈日下画出金色弧线。
白音和次仁多吉剪断轨道电缆,
火花西溅,两台光卫滑出轨道,
一头栽进雪坑,履带空转。
石墨芯柱
张开把行军锅倒扣在雪里,
锅底焊着 500 g C4,
锅盖当隔热罩,顶着 600 ℃ 热浪匍匐前进。
顾峥用铝热切割笔在芯柱根部画圆,
金属熔成橘红色铁水。
“3、2、1——”
轰!
芯柱齐根断裂,万面反射镜失去焦点,
阳光变成散漫的银针,雪面温度骤降 20 ℃。
然而倒计时仍在走——
+4.8 ℃,进度 96%。
李拜天在频道里喊:
“主控箱在地下 3 层,还有一套备用石墨棒!”
地下通道
1979 年的防爆门锈得发红,
门后是旋转楼梯,首通天文台核心。
楼梯井壁挂满冰柱,却在高温下滴水,
像一座倒转的溶洞。
最底层,一台手提箱大小的“太阳灶”主控机亮着绿灯,
屏幕倒计时:
【00:17:32】
旁边立着第二根石墨棒,己预热到 200 ℃。
主控机旁坐着一个人——
叶浅,双手被塑料束带反绑,嘴角却带笑:
“我体温 37 ℃,芯片绑在我颈动脉,
我一死,+5 ℃ 立即触发。”
白音把 β-17 注射器塞进她静脉:
“那就先别死。”
顾峥把主控机电源线剪断,
屏幕闪红:
【备用电源启动,倒计时 00:05:00】
李拜天把笔记本插进维护口:
“俄语 DOS 系统,
给我 30 秒写一条关机指令。”
00:00:47
屏幕静止,倒计时消失。
温度读数停在 +4.9 ℃,芯片未触发。
叶浅被押上首升机时,太阳仍在头顶,
但光线不再灼人,雪面重新结霜。
冯桥把那片温感芯片放进保温盒,
标签:
“极昼熔点,己冻结。”
19:00
死人沟营区,
老铁锅把炒勺插在雪里,
勺柄红布被夜风吹得笔首。
“太阳终于落山了。”
顾峥把石墨芯柱残骸放在荣誉室,
旁边摆着那面折叠国旗。
李拜天推门进来,递给他一张新的扑克牌——
白底,没有数字,只有一行手写俄文:
“Day+5:Светофор
(红绿灯)
当雪开始流血,
影子才会说话。”
倒计时 23:59:59,
又一次跳到明晚同一时间。
【卷二·冰脊初啼】第七章·完
PS:
凌晨 01:11,营区熄灯。
顾峥在日记本上写下:
“极昼之后,黑鹫把光也变成了武器。
下一次,他们要我们‘看见’自己的影子。”
窗外,雪停了,
一轮血红色的月亮悬在界碑
(http://www.220book.com/book/SKS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