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7章潮声不断

小说: 剧本的人生   作者:星落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剧本的人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剧本的人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剧本的人生最新章节随便看!

春分的海风带着回暖的湿气,漫过海事馆的石阶时,林夏发现沙滩上多了排奇怪的“乐谱”。不是海浪画的音符,而是孩子们用贝壳拼的短句,嵌在的沙地里:“南风来,燕归巢,船儿摇,谣儿飘。”

“是小海生他们干的。”阿婆提着竹篮走来,篮子里装着新晒的海带,“昨天课后在沙滩玩到天黑,说要给海浪写新歌。”她弯腰捡起片被潮水冲上岸的月牙贝,贝壳内侧还留着铅笔写的歪扭音符,“你看,连海浪都在学唱歌呢。”

林夏刚把贝壳放进海事馆的新展柜,陈铎就举着相机跑进来,镜头里是码头的热闹景象:几个城里来的年轻人正围着老船长,手里捧着录音笔,“他们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听说了《渡人谣》的故事,特地来采风。”他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老船长正用粗糙的手掌拍着船板打节奏,歌声混着海浪声格外清亮。

帆布包里的定音贝突然轻颤起来。林夏走到窗边,看见贝壳戏台的红丝线上,不知何时停满了海鸟。它们歪着头啄食线轴上的碎贝壳,翅膀扇动的频率竟与《渡人谣》的节拍重合。更奇妙的是,戏台的瓦片开始随鸟翅轻响,弹出段从未听过的旋律,像是古谱里藏着的变调。

“是老谱在自己长新调子呢。”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出现在门口,他手里拿着本泛黄的航日志,“你外公当年说,好的戏文要会呼吸,遇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浪,就该长出不同的声儿。”他翻开日志,里面夹着片干枯的海藻,展开来竟能看到用墨写的音符,“这是你母亲年轻时在船上改的调子,说要给远嫁的渔女唱。”

正说着,码头传来孩子们的欢呼。林夏跑出去,只见小海生举着个贝壳喇叭冲向她,喇叭是用大海螺凿成的,里面塞着团红丝线。“我们在灯塔下捡的!”男孩把喇叭递过来,“对着它唱歌,声音能传到海里去,爸爸说在船上都听见了!”

林夏把海螺喇叭贴在唇边,刚唱完《渡人谣》的开头,海面突然涌起排细碎的浪花。浪尖上浮着无数片小贝壳,每片贝壳都在阳光下闪烁,像被歌声唤醒的星星。老渔民们惊呼着指向远方,荧光水母湾的方向,银蓝色的光带正顺着海浪蔓延过来,与沙滩上的贝壳乐谱连成一片。

“是海在跟我们合唱呢。”林夏笑着把海螺递给身边的女学生,“你听,它记得所有版本的调子。”女学生接过喇叭,刚唱了两句,背包里的录音笔突然自动开机,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与海浪的起伏完美重合,像是大海在给自己的歌声录音。

黄昏时,海事馆的新展柜前围满了人。最上层摆着外公的古谱、母亲的红丝线,中间层是孩子们的贝壳课本,最下层放着那支海螺喇叭,旁边贴着张照片:海浪里的荧光水母组成了跳动的音符,旁边配着孩子们写的字:“大海是最好的传歌人。”

林夏看着展柜玻璃上自己的倒影,突然发现帆布包的红丝线正悄悄延伸,一头缠在古谱上,一头系着女学生的录音笔,中间还缠着小海生递来的贝壳。海风从窗口溜进来,吹动丝线轻轻摇晃,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无数个跳动的音符。

她知道,这戏文永远不会完结了。它会藏在海螺里跟着渔船出海,会录在录音笔里传到城里,会刻在孩子们捡的贝壳上,被潮水带到更远的地方。而她要做的,只是站在这里,看着新的音符不断长出来,听着不同的声音把同一个故事,唱成千万种温暖的模样。

夜色渐深时,贝壳戏台的瓦片又开始发光。这次不再是星图,而是无数个小小的人影,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记录,有的在奔跑着传递贝壳。远处的灯塔光柱扫过海面,把这些光影投在浪尖上,像一首流动的歌,在潮声里,永远传唱。

谷雨这天的晨雾刚散,海事馆的木门就被轻轻敲响。林夏开门时,看见那个音乐学院的女学生抱着吉他站在台阶下,身后跟着几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我们把《渡人谣》编成了合唱曲,还画了插画,想贴在戏台的梁柱上。”女生的脸颊带着海风的红晕,手里的乐谱上,音符旁画着海浪、燕子和发光的贝壳。

阿婆正坐在戏台前补红丝线,闻言笑着往竹篮里添了把新捡的贝壳:“贴!让城里的画儿跟海里的贝壳做个伴。”她指尖的红线穿过贝壳的孔洞,在梁柱上织出片小小的海波纹,“你外公说过,戏文不怕变,就怕没人接茬儿。”

林夏刚把新乐谱放进展柜,定音贝突然发出清亮的共鸣。码头方向传来此起彼伏的船铃声,老船长拄着拐杖跑来,手里举着个被海水泡得发胀的瓶子:“是从南边海岛漂来的!里面塞着片贝壳!”瓶塞打开的瞬间,片月牙贝滚出来,内侧用炭笔写着:“听到海浪唱《渡人谣》,我们也想学。”

“是南沙岛的渔民!”陈铎翻出航海地图,指着最南端的标记,“去年台风季他们的船遇险,是‘归燕号’老船员带他们靠的岸。”他镜头一转,对准戏台前的孩子们——小海生正举着海螺喇叭,对着大海使劲喊:“我们教你们!”

话音未落,贝壳戏台的瓦片突然集体亮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那些贴在梁柱上的插画在光里活了过来:画中的海浪开始起伏,燕子展开翅膀,连贝壳里的音符都在光雾中跳动。更奇妙的是,戏台地面的光轨顺着沙滩往海里延伸,在浪尖上拼出段新的旋律——正是女学生新编的合唱副歌。

“海在传谱呢!”老胡敲响鼓点,鼓面的浪纹与光轨共振,“南沙岛的人能听见!”

林夏突然想起帆布包里的红丝线,解开时发现线头不知何时缠上了片新贝壳,贝壳内侧有行极细的字迹,是母亲的笔迹:“潮声过处,皆可为台。”她把贝壳系在海螺喇叭上,递给女学生:“你们去码头,对着海唱新编的调子,让海浪把声音送过去。”

女学生抱着吉他坐在码头的礁石上,和弦响起时,海面上突然跃起群银鱼,它们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组成流动的音符。孩子们的合唱跟着加入,定音贝的清鸣、鼓点的厚重、吉他的轻快与海浪的轰鸣交织在一起,连远处的灯塔都在光柱里藏进了节奏,每转一圈就闪三下,像在打拍子。

傍晚收工时,陈铎的相机里多了张特别的照片:南沙岛漂来的贝壳被孩子们串在红丝线上,挂在戏台最高的横梁上,海风一吹,贝壳碰撞的声音正好合上《渡人谣》的尾音。照片背景里,几个年轻人正蹲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出“南沙-北港”的字样,浪涛漫过字迹时,仿佛在两个海湾之间搭起了座看不见的桥。

林夏站在海事馆的窗前,看着女学生们把录音笔里的歌声传给返航的渔民,看着孩子们把贝壳课本塞进漂流瓶送向远方,突然觉得外公留下的古谱从未真正“封存”。它只是换了种模样,藏在吉他弦上,躲在漂流瓶里,附在银鱼的鳞片上,跟着每道浪、每只鸟、每个人的脚步,去往更远的地方。

帆布包里的定音贝轻轻颤动,这次不是共鸣,而是像在轻笑。林夏低头看去,红丝线上不知何时沾了片细小的海草,海草的纹路弯弯曲曲,竟也是个完整的音符。她知道,明天醒来,沙滩上又会有新的贝壳乐谱,码头会有新的歌声,而《渡人谣》的故事,永远有下一章在潮声里等着重逢。

夜色漫过贝壳戏台时,瓦片的光芒与星空连成一片。远远望去,整个海湾都在轻轻哼唱,像大地的心跳,像时光的回音,更像无数个被歌声温暖的约定,在潮起潮落间,永远鲜活。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剧本的人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