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别院朝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寒门学子与皇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TPQ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爱吃茄子卷的黛妮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别院的清晨,总是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淡淡的松墨香。

温学柏住进来己有数日。这处名为“静思苑”的别院,果然如权书禹所说,清幽得近乎与世隔绝。院中除了必要的打扫杂役和轮值侍卫,鲜少见到其他人。侍卫们个个面无表情,站姿挺拔如松,沉默地守在院门及各处转角,无声地昭示着这里的特殊。

温学柏的住处与主书房仅一廊之隔。每日卯时刚过,他便会准时到书房开始工作。藏书楼的典籍己按他的初步设想,分门别类地搬了一部分到书房案头,堆积如山,却井然有序。

他的工作是从浩如烟海的奏议中,筛选出真正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名贤”风骨与智慧的篇章。这不仅需要对典籍的熟悉,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时政的深刻理解——毕竟,所谓“贤”与“贤言”,从来都不是脱离时代的空谈。

这日清晨,温学柏正对着一份南朝范缜的《神灭论》奏议副本凝神细思。这份奏议以唯物思想批判当时盛行的佛教唯心论,言辞犀利,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他正批注着其中几句精妙论述,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在看范子真的《神灭论》?”权书禹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清晨特有的微哑。

温学柏起身行礼:“殿下。”他侧身让开,露出案上的文稿,“范先生此论,振聋发聩,即便时隔百年,读来仍觉心神激荡。”

权书禹走近,目光落在批注上。温学柏的字迹清隽有力,批注简洁精准,既点出了原文的精妙,也客观指出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局限性——比如过于激进,未能顾及民生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你看得很透彻。”权书禹指尖轻轻拂过批注,“很多读书人,要么奉若圭臬,全盘接受;要么斥为异端,全盘否定。能如此辩证看待的,不多。”

温学柏垂眸道:“下官以为,论事当论其世,知人当知其心。范先生身处乱世,佛教泛滥,耗费民脂民膏,他发此论,意在匡正时弊,其心可嘉。然矫枉过正,亦非治国之道。”

权书禹抬眼看他,眸中闪过一丝赞许:“哦?那依你之见,当如何?”

“兼容并蓄,去芜存菁。”温学柏思忖道,“宗教若能导人向善,安抚民心,亦可为治世助力;但若过度膨胀,干预朝政,侵蚀民力,则必须加以约束。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以及执政者的清醒。”

“‘度’的把握……”权书禹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语气意味深长,“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这世间事,最难的便是这个‘度’。”他似有所感,目光投向窗外,晨雾尚未散尽,远山如黛,模糊不清。

温学柏没有接话。他能感觉到,权书禹的思绪己飘向别处,或许是朝堂上的某次博弈,或许是某个棘手的决策。

片刻沉默后,权书禹回过神,指着案上另一叠文稿:“这些是你昨日整理的关于漕运的奏议?”

“是。”温学柏点头,“从汉至本朝,凡涉及漕运改革、河道治理的重要奏议,下官都做了初步筛选和摘要。”

权书禹拿起最上面一本,是本朝初年户部尚书关于疏通南北大运河的奏议。他翻看几页,温学柏的摘要条理清晰,不仅摘录了核心措施,还旁注了该措施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及后续演变,甚至标注了几份不同观点的反驳奏议出处。

“你做事,果然让人放心。”权书禹合上本子,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比府里那些只知死记硬背的幕僚强多了。”

温学柏心中微暖,却只道:“下官分内之事。”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便形成了默契的相处模式。

权书禹并非每日都来别院,但只要来了,多半会在书房待上大半天。他有时处理自己的公文,有时则与温学柏一同讨论《历代名贤奏议》的编选。

温学柏渐渐发现,权书禹的学识远超他的预期。无论是经史子集、天文历法,还是农桑水利、兵法谋略,权书禹都有涉猎,且见解独到,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

一次,他们讨论到西汉晁错的《削藩策》。温学柏认为晁错的主张切中时弊,可惜操之过急,未能妥善布局,最终身死国乱。

权书禹却摇了摇头:“操之过急只是表象。晁错之败,在于他只知‘削藩’之必要,却不懂‘如何削’,更不懂‘削藩之后如何安抚’。他看到了病灶,却用了最激烈的刀,不仅没能除病,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噬。”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更重要的是,他高估了景帝的决心,也低估了藩王的野心和联手的可能。政治博弈,从来不是一纸奏议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周密的布局、精准的时机,以及……必要的牺牲和妥协。”

最后几句话,权书禹说得极轻,却带着一种冰冷的现实感,让温学柏心头一震。他看着权书禹,忽然觉得,眼前的皇子,或许远比他展现出来的要复杂和深沉。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似乎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像是在总结某种实践经验。

温学柏并非一味盲从之人。遇到不同见解,他也会据理力争。

有一次,他们谈及本朝开国初年的“均田令”。权书禹认为,均田令虽在初期缓解了土地兼并,但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和土地私有制度的惯性,因此难以长久维持,后期反而引发了更多矛盾。

温学柏却坚持:“殿下所言固然有理,但均田令的核心精神——‘耕者有其田’,乃是民本之基石。后世之失,在于未能根据时势调整政策,而非此令本身有误。若因执行之难而否定其初衷,岂非因噎废食?”

他语气恳切,目光清澈:“正如医者治病,药方本身无误,但若剂量不对、时机不对,甚至抓错了药,病自然难愈。不能因此就说这病不该治,这药方不该有。”

权书禹看着他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有笑意,又似有深思。他没有再反驳,只是道:“你这比喻,倒也贴切。”

这场小小的争论,最终以权书禹的退让告终。但温学柏能感觉到,权书禹并非真的被他说服,只是不愿再辩。这位皇子心中,似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考量和沉重。

除了学术和政见的探讨,他们的相处也有相对轻松的时刻。

书房角落里有一张小几,午间常在此用简餐。膳食并不奢华,多是两素一荤一汤,清淡可口。有时权书禹会说起一些古籍中的趣闻,比如某部地方志中记载的奇人异事;温学柏则会分享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比如插秧时节的歌谣,或是端午赛龙舟的盛况。

一次,温学柏说起家乡有一种用荷叶包裹糯米和五花肉蒸制的点心,清香软糯,权书禹听后,次日午膳便多了一道荷叶粉蒸肉,虽不及家乡正宗,却也让温学柏感受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他也渐渐看到了权书禹不为人知的一面。

有一次,权书禹处理一份密函时,温学柏无意间瞥见他指尖微微颤抖,脸色也比平日苍白几分。待他看完密函,沉默了许久,周身散发出一种近乎凛冽的寒意。但当他转向温学柏时,那寒意便瞬间收敛,只余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殿下,”温学柏犹豫了一下,还是递过一杯热茶,“天气转凉,喝点热茶暖暖身子吧。”

权书禹接过茶杯,指尖触碰到温热的杯壁,动作微顿。他看着温学柏关切的眼神,低声道:“多谢。”

那是温学柏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位看似无所不能的皇子,也会有脆弱和疲惫的时刻。他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外人看到的要重得多。

随着相处日久,一种微妙的氛围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是清晨一同走进书房时,不经意间的目光交汇;是讨论到兴头上,身体不自觉的靠近;是温学柏伏案疾书时,权书禹落在他背影上的、久久未曾移开的目光;也是权书禹蹙眉沉思时,温学柏递上一盏清茶的默契。

这种感觉,不同于君臣之礼,也超越了普通的朋友之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温学柏既有些莫名的悸动,又隐隐感到不安。

他提醒自己,对方是皇子,自己是臣子,身份悬殊,前途未卜,绝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编修工作中,试图忽略那份日益滋长的、连他自己都无法准确定义的情愫。

然而,人心并非总能受理智掌控。

一个深秋的傍晚,夕阳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温学柏正在整理当日的成果,权书禹站在窗前,望着院中秋叶,久久未动。

温学柏收拾完毕,轻声道:“殿下,今日的整理工作己毕,这是汇总的目录,您过目。”

权书禹转过身,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一种温学柏从未见过的深邃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温学柏,”权书禹忽然开口,连称呼都变了,不再是“温编修”,而是首呼其名,“你……后悔来这里吗?”

温学柏一愣,不明白他为何突然问这个。他认真想了想,答道:“能有机会接触这些珍贵典籍,与殿下探讨学问,下官受益匪浅,从未后悔。”

权书禹看着他,眼神愈发深沉:“若……这里并非你想象的那般清静呢?若……卷入的纷争,远超你的预料呢?”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在暗示着什么。

温学柏心中一紧,一股莫名的预感涌上心头。他迎着权书禹的目光,坦诚道:“下官不知未来会遇到什么。但既来之,则安之。只要能做好《历代名贤奏议》的编修工作,能为天下苍生略尽绵薄之力,纵有风波,下官也愿一试。”

他的回答,没有丝毫退缩,只有一片赤诚。

权书禹定定地看了他许久,忽然微微勾起嘴角,露出一抹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容。那笑容里,有释然,有赞许,还有一丝……温学柏读不懂的复杂。

“好一个‘纵有风波,也愿一试’。”权书禹轻声道,“温学柏,记住你今日说的话。”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他们未来注定纠缠的命运。

温学柏站在原地,看着权书禹转身重新望向窗外的背影,心中那份不安愈发强烈。他隐隐觉得,权书禹这句话,绝非戏言。他所选择的这条路,或许真的会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更加波澜壮阔。

但他并不后悔。至少此刻,他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典籍,想着那些蕴含在文字中的智慧与理想,想着或许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名贤奏议”真正发挥其借鉴意义,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别院的朝夕相处,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温学柏心中漾起了层层涟漪。他对权书禹的认知,从最初的敬畏和好奇,渐渐变得复杂起来——有欣赏,有同情,有担忧,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悄然萌芽的情愫。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TPQ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寒门学子与皇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TPQ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