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的晨雾还没散尽,李继业的行李箱就在老家的青石板路上磕出清脆的响。行李箱的万向轮在结冰的路面上打滑,他下意识地伸手扶住墙根的老槐树,树皮的皴裂感让他想起永安县医院的混凝土裂缝 —— 只是这里的裂痕里嵌着岁月的苔藓,不像工程缺陷那样刺眼。
“继业回来啦!” 母亲的蓝布围裙在院门后一晃,手里的铜盆往石阶上顿出沉稳的响。她往儿子手里塞了块滚烫的红薯,粗粝的手掌在他羽绒服上拍掉雪粒:“路上滑吧?你爸凌晨就起来扫雪了,从村口扫到院里。” 厨房的烟囱正吐着笔首的白烟,混着蒸馒头的麦香在雾里散开。
父亲的铁锹往院墙外的雪堆上磕了磕,霜花在军绿色棉袄的肩头融成细流。他往李继业手里递了副棉手套,指缝里还沾着煤渣:“炕烧好了,”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铁锹摩擦冻土的沙哑,“你妈说你在工地总熬夜,回来得多补补觉。” 他往厢房的方向指,窗台上摆着排玻璃瓶,里面腌着的芥菜疙瘩绿得发亮。
李继业的手指在棉手套里蜷了蜷,掌心的温度透过毛线传来。这双手套比监理部的绝缘手套厚实十倍,指节处的补丁用的是他旧工装的布料,针脚歪歪扭扭却异常结实。母亲往他手里塞了杯姜茶,搪瓷杯沿的豁口在他唇上硌出浅浅的痕,辛辣的暖意顺着喉咙淌进胃里,比任何胃药都管用。
厢房的炕桌上摆着本翻开的相册,泛黄的照片里,少年时的李继业正举着祖父的木尺,在老家的梁架上比划。父亲往照片上指:“你爷爷说你有木匠的眼,量啥都准,” 他的烟袋锅在炕沿上磕出火星,“现在做监理,跟他做木匠是一个理 —— 得凭良心。”
午饭的蒸饺在笼屉里泛着油光,母亲往李继业碗里夹了个酸菜馅的:“知道你爱吃这个,” 她往儿子手里塞了双红木筷子,是祖父留下的老物件,“你爸昨天去集上割的肉,说要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厨房的铝锅里咕嘟着肉汤,油花在水面聚成小小的金元宝。
李继业的筷子在饺子上顿了顿,突然想起社区中心验收那天,张奶奶送的手工皂 —— 老人说 “吃的用的都得实在”。母亲做的酸菜馅里没放太多油,却比任何酒店的宴席都香,像老周说的 “家常菜最养人”。他往父亲碗里夹了个饺子,老人的假牙在咀嚼时发出轻微的响,像在品味岁月的味道。
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炕桌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李继业帮母亲择菜时,发现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像老周那双常年握扳手的手。“去年冬天冻的,” 母亲往菜盆里撒着盐,“你爸不让说,怕你在工地上分心。” 她往儿子手里塞了个暖水袋,“今年好了,村里安了集中供暖,比烧煤炉暖和。”
父亲在厢房翻出个木匣子,里面是李继业从小到大的奖状。“这个是你小学得的‘三好学生’,” 老人的手指在 “优秀少先队员” 的烫金大字上划过,“这个是你考上大学时的录取通知书,你妈把它裱在镜框里,天天擦。” 最底下压着张监理工程师资格证,照片上的李继业比现在清瘦,眼神却同样坚定。
李继业的指尖在资格证的钢印上轻轻,突然想起陈慧发来的乡村图书馆照片,老木匠的刨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手艺好坏不在证上,在活上。” 他往父亲手里塞了张社区中心的竣工照片,“这是我监理的项目,老年人能在里面看书、下棋,跟咱家一样暖和。”
晚饭的红烧肉在砂锅里咕嘟着,母亲往李继业碗里舀了勺汤汁:“你爸昨天杀了只老母鸡,” 她往砂锅里加了把枸杞,“说给你补补,看你瘦的。” 父亲往儿子杯里倒了点自酿的米酒,酒液在粗瓷碗里晃出琥珀色的光:“少喝点,明天带你去看你爷爷的老作坊。”
老木匠的作坊在村西头的老槐树下,木门上的铜锁己经锈得打不开。父亲用斧头劈开门闩时,灰尘在夕阳里像群飞舞的金蝶。墙角的刨子还挂在木架上,刃口的寒光被岁月磨得温润,刨花在地上积了厚厚的层,踩上去像踩在松软的雪上。
李继业往刨床的刻度上摸,祖父当年刻的 “一尺” 标记还清晰可见。他往墙角的木尺伸手时,发现上面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他小时候写的:“爷爷的尺子比学校的准”。字迹歪歪扭扭,却像道穿越时空的光,照亮了他从木匠作坊到建筑工地的路。
“你爷爷总说,” 父亲往刨子上抹了点机油,“做活要留三分余地,” 他往李继业手里塞了个榫卯结构的小凳子,“这凳腿和凳面之间留了 0.5mm 的缝,天潮时能伸缩,你做工程是不是也这理?”
李继业的手指在榫卯缝里轻轻滑动,0.5mm 的间隙刚好能塞进张薄纸,像 J-18 节点处理时预留的缓冲空间。“您说得对,” 他往父亲手里塞了张节点详图,“钢结构连接也得留缝,刚柔相济才结实。” 暮色里的老作坊突然变得明亮,祖父的木尺与他的全站仪在记忆里重叠,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年初一的鞭炮声在巷子里炸响时,李继业正帮母亲贴春联。父亲的毛笔在红纸上写下 “匠心筑梦”,笔锋的力道让他想起监理日志上的签名 —— 同样的认真,同样的执着。邻居张大爷送来碗饺子,往李继业手里塞了张照片:“这是你爷爷当年给村里盖的粮仓,” 老人的皱纹里还沾着面粉,“现在还结实着呢,比镇上盖的水泥仓好用。”
照片里的粮仓是典型的榫卯结构,木梁在阳光下像展开的翅膀。李继业的指尖在粮仓的屋架上划过,突然明白自己监理的每个项目,都是在延续祖父的木工作坊精神 —— 用专业守护安全,用真诚对待每个细节,让建筑不仅坚固,更充满人情味。
初二去外婆家拜年时,表妹缠着要看社区中心的无人机视频。李继业的手机里,林晓拍摄的竣工画面正在播放,小张的 BIM 模型旋转展示着每个细节,老周的烟斗在验收现场冒着青烟,王涛的保温杯在团队手里传递。“这是林晓,无人机飞得可好了;这是小张,电脑玩得溜;这是老周,经验可丰富了……” 他的介绍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像在说自己的家人。
表妹突然指着屏幕里的 J-18 节点:“这地方是不是你说的很难弄的那个?” 她往李继业手里塞了块巧克力,“你跟我说的时候,我还担心你搞不定呢。” 外婆往外甥手里塞了个红包,“做事就像你爷爷做木匠,慢慢来,总能做好。”
初三的同学聚会上,当年一起考大学的伙伴们如今各有成就。有人开了建筑公司,有人做了房地产开发,酒过三巡后,纷纷劝李继业 “换个赚钱的行当”。“监理太辛苦,” 老同学往他杯里倒酒,“不如来我公司做项目经理,年薪翻三倍。”
李继业往同学手里塞了张社区中心的照片,老人们在阅览室看书的样子温暖而宁静。“这项目通过验收那天,” 他的声音里带着米酒的醇香,“张奶奶说在里面住着踏实,这比赚多少钱都值。” 他往窗外望,老家的炊烟在暮色里像条柔软的线,将他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返程前的最后一个清晨,李继业帮父亲劈柴。斧头在冻硬的木头上开出整齐的截面,像他监理的工程那样精准。母亲往他行李箱里塞了包红薯干,“路上吃,” 她往儿子口袋里塞了个暖水袋,“到工地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 父亲往他手里塞了把祖父的木尺,“带着它,就像你爷爷看着你干活。”
李继业的行李箱在青石板路上再次磕出声响时,晨雾己经散去。他回头望,老家的院门在晨光里像个温暖的怀抱,父母的身影在门口挥别,越来越小,却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晰。行李箱里的木尺、母亲做的红薯干、父亲的棉手套,还有社区中心的竣工照片,共同构成了这段短暂休息的全部意义 —— 在亲情里汲取力量,在回忆中明确方向,让接下来的路走得更稳、更坚定。
高铁驶离站台时,李继业翻开父亲给他的木匣,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信纸,是祖父写给他的:“做活如做人,正首、踏实、有韧性,就够了。” 字迹在岁月里己经模糊,却像道永不褪色的标尺,丈量着每个平凡却认真的日子。
他往手机里发了条信息:“初七准时到岗,带了老家的红薯干,给大家尝尝。” 很快收到回复,林晓发了个无人机的表情包,小张用 BIM 模型做了个笑脸,老周发了个烟斗的图案,王涛回了句 “等你回来开年后第一次监理会”。
李继业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突然明白短暂的休息不是为了逃避工作,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像祖父的木工作坊在冬歇期保养工具,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准备。他摸出祖父的木尺,往笔记本上写下:“新的一年,继续用心做好每个项目,不辜负信任,不辜负时光。”
阳光透过高铁的车窗,在字迹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老家灶台上的火苗,安静而有力量。李继业知道,短暂的休息结束后,等待他的将是新的工程、新的挑战,但只要心里装着老家的炊烟、父母的牵挂、团队的支持,装着祖父的木尺精神,他就永远不会疲惫,永远能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坚定。
当高铁驶进城市的喧嚣时,李继业的手机收到林晓发来的照片:社区中心的春节装饰己经挂起,红灯笼在玻璃幕墙上映出温暖的光,老人们在里面排练元宵节的节目。照片的角落,张奶奶握着扶手的身影格外清晰,像在对他说 —— 回来吧,这里需要你,就像老家需要你常回来看看一样。
李继业的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短暂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带着这份亲情的滋养和对工作的热爱,他将以更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继续在建筑的世界里坚守初心,创造更多有温度、有质量的工程,不负家人的期望,不负团队的信任,更不负自己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http://www.220book.com/book/TU8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