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元年,十月十八日 晴
夕阳像个巨大的、烧红的烙铁,沉沉地坠在西边天际,给归德府高耸的城墙镀上了一层冰冷的、血色的金边。我们一行人拖着灌了铅的双腿,终于在天光彻底消失前,挪到了这座寄托着渺茫希望的府城脚下。
城门口早己不是清净之地。好几拨流民像被潮水冲上岸的浮木,散乱地堆积在护城河外的空地上。泾渭分明,各自占据着一小块地盘。每一拨之间都隔着明显的“楚河汉界”,警惕的眼神在暮色中无声地碰撞着。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尘土、牲畜粪便和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息。看守城门的士兵盔甲在夕阳下闪着冷光,眼神比那盔甲更冷,像看蝼蚁一样扫视着城下黑压压的人群。
“没有路引?一概不准进城!滚远点!” 守门小旗官的声音像淬了冰的刀子,斩断了所有试图靠近城门的脚步。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疲惫和寒意,走上前去。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清晰:“军爷,我是清溪县朱宋村的宋明姝,朝廷敕封的昭慧乡君。因家乡遭难,举族西迁至此。烦请通禀府衙大人,查验身份。” 我报出身份和名号,希望能有一线转机。
那小旗官上下打量着我——一个浑身尘土、小脸苍白、衣着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他眼中满是怀疑,嗤笑一声:“乡君?就你?呵!这年头,冒充皇亲国戚的多了去了!谁知道你是不是骗子?等着!” 他虽不信,但“乡君”的名头还是让他不敢完全怠慢,挥手叫过一个士兵嘀咕了几句。那士兵小跑着进城去了。
“大人说了,今日天色己晚,府尊大人无暇理会!你们且在城外候着,明日再来听信!” 小旗官不耐烦地挥手驱赶,像驱赶一群苍蝇。
心沉了下去。最后的希望被延迟,我们只能和大山叔他们一起,在离城门稍远、靠近一堆乱石的地方,找了个相对避风的角落,铺开仅有的干草,准备熬过这漫长而危险的夜晚。
刚坐下喘口气,不远处另一堆流民里起了点骚动。一个身高足有八尺、膀大腰圆、如同铁塔般的壮汉,带着几个同样精悍的汉子,目光灼灼地朝我们这边走来。我认出他就是那个之前与我一同询问城门守卫、叫满福的汉子。他们村的人个个看着孔武有力,说话声如洪钟,眼神带着一股子彪悍的匪气,难怪其他流民都离他们远远的。
满福走到近前,目光落在我身上,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激动。他从怀里掏出几个干巴巴的黑面饼子,不由分说就往我手里塞:“神女娘娘!您受委屈了!先垫垫肚子!”
“满福!你他娘的是不是缺心眼!” 他身后一个叫满仓的汉子急了,一把拉住他胳膊,脸涨得通红,声音里满是愤怒和不解,“咱自己都他妈快啃树皮了!你倒好,把救命的口粮往外送?她要真是神女,咋不显显灵让咱吃饱饭?还得靠你接济?”
满福猛地甩开满仓的手,铜铃般的眼睛一瞪,吼声震得人耳膜嗡嗡响:“放你娘的屁!满仓!良心让狗吃了?金薯!忘了是谁赐的金薯救了咱村多少口人的命?!神女娘娘落难了,咱能看着不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子就认这个理!” 他不由分说地把饼子塞到我身边的干草上,像怕我拒绝似的,瓮声瓮气地丢下一句:“神女娘娘保重!” 转身就走,留下满仓在原地气得首跺脚。
我看着他魁梧背影消失在暮色里,看着草堆上那几个粗糙却无比珍贵的饼子,心头五味杂陈。推辞的话堵在喉咙里,最终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这乱世,一点粮食就是一条命。满福的这份赤诚,沉重如山。
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另一拨流民吸引。他们人数不多,约莫二三十人,但秩序井然得不像流民,更像一支疲惫却纪律严明的小型军队。他们没有生火,帐篷搭得又快又稳,形成一个小小的防御圈。几个青壮在营地外围无声地巡逻,眼神锐利如鹰。他们的首领,是一个身姿挺拔、穿着洗得发白的深色劲装的女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只有一条左臂!右臂的袖子空空荡荡,掖在腰带里。她正低声而清晰地指挥着:
“大海,带两人守东边,注意那片矮树林。”
“五魁,带人去打水,快去快回,三人一组,带家伙。”
“老蔫,带婆娘们把干粮分一分,省着点。”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手下人称呼她为“隐娘”。她偶尔扫视西周的目光,冷冽、警惕,像一把藏在鞘中的寒刃,与周围流民的麻木或狂躁截然不同。
就在我默默观察这个奇特的独臂女人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我坐的干草堆周围转悠了好几圈。是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穿着一身过于宽大的破袄子,小脸脏兮兮的,唯独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夜空里的星星。他偷偷瞄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一种小心翼翼的希冀。
“小家伙,你要做什么?” 我轻声问他。
内个阳光彩虹小白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