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坳——太行山兵工总厂一分厂,在经历了真空管带来的通讯革命、发电机驱动的初步电气化,以及高速钢引发的制造质变后,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相对平稳的发展期。日军的“影武者”部队在陈卫民预警的“凋零”毒剂试验场被杨立青指挥的部队,配合丁伟部,利用刚刚试制成功的两门75mm山炮(虽然粗糙,但威力十足)精准拔除后,似乎暂时偃旗息鼓,太行山区的扫荡压力也因其他战场牵制而有所减轻。
兵工厂内,巨大的水轮不知疲倦地转动,水流冲击的轰鸣与机床切削金属的锐响交织成一首充满力量的交响曲。新发电机提供的稳定电力,让核心车间即使在夜晚也灯火通明,生产效率倍增。
* **技术的沉淀与扩散:** 柳先生不再是单打独斗。他牵头成立了“技术研究组”,成员包括杨立华、柱子(展现出惊人的机械天赋)以及几位从总部调来的有文化基础的骨干。他们不再仅仅是复制陈卫民带回的图纸,而是开始消化、吸收,并尝试结合根据地的条件进行改进。小型发电机的结构被简化,材料选择更本地化,开始小批量生产,逐步装备到其他重要部门和前线指挥所。高速钢的冶炼工艺在反复实践中稳定下来,刀具性能的提升让整个兵工厂的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不仅限于炮弹,枪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 **生活的微光:** 稳定的电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活改善。核心区域装上了电灯,虽然昏暗,却足以驱散夜晚的压抑。柳先生甚至捣鼓出一个简易的“电热壶”,能让同志们偶尔喝上真正的热水,这成了艰苦岁月里难得的奢侈。杨立华则利用发电机多余的电量,修复了一台缴获的旧收音机(用了宝贵的备用真空管),虽然信号时断时续,但能偶尔收听到外界(哪怕是敌台)的消息和音乐,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一个简陋的“澡堂”也利用锅炉余热建了起来,定期开放,让浑身油污和硝烟味的战士们能洗个热水澡,洗去疲惫。
* **英雄的休憩:** 陈卫民工程师依然是兵工厂的定海神针,但他的身影不再总是紧绷地扑在图纸或车床边。技术框架己经搭好,团队逐渐成熟,他肩上的重担似乎轻了一些。人们时常能看到他坐在水轮机房外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一个磨得发亮的黄铜小零件(没人知道那是他仿制“印章之泪”麒麟钮的练习品),静静地听着水声,望着洞外的天空,眼神深邃,仿佛在倾听来自遥远时空的回响。他胸口的照片位置,似乎成了他汲取力量的源泉。李云龙调侃他“老陈开始享清福了”,他只是笑笑,继续指导柱子优化炮管铸造的砂型。
* **山炮的怒吼与未来的蓝图:** 75mm山炮的成功试制并投入实战(拔除毒剂试验点),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攻坚拔点的信心。虽然产量极低(受限于材料和技术),但它成为了兵工厂技术实力的象征和精神图腾。杨立青和赵刚己经开始和陈卫民、柳先生密议下一步的蓝图:利用现有技术基础,尝试生产更实用的60mm迫击炮和仿制改进日式掷弹筒(“小钢炮”),并建立一套初步的弹药复装生产线,以缓解原材料极度匮乏的压力。图纸在简陋的绘图板上铺开,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但氛围不再是绝望中的挣扎,而是充满希望的规划。
* **“素云一号”的守护与传承:** 那几支淡蓝色的“素云一号”血清,被柳先生视若生命。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在陈卫民的指导下(基于血清瓶上极其简略的说明和分子式),结合根据地能找到的所有中草药典籍和有限的化学知识,尝试进行最基础的“逆向工程”和替代性研究。虽然进展缓慢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记录下了每一个观察、每一次微小的实验现象,厚厚的一本笔记被他命名为《素云医典》。他知道,这可能是未来对抗“凋零”毒剂唯一的火种。杨立青也秘密抽调了两名有医学背景的战士加入柳先生的小组,学习血清的保存、识别毒剂症状和基础的注射操作。这是无声的传承,是对林素云和陈卫民所带来希望最郑重的守护。
这段时光,硝烟味似乎淡了些。兵工厂里响起的不仅有机器的轰鸣,偶尔还有杨立华教女工和孩子们识字唱歌的声音,有战士们休息时下棋的争执声,有发电机带动留声机(另一件缴获的战利品,被柳先生奇迹般修好)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时,众人低声的跟唱。燕子坳,这个曾经的避难溶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正逐渐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韧性与希望的“钢铁摇篮”
星火研究所,地下深处。环境恒温恒湿,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研究人员轻微的脚步声。
苏婕站在主控台前,巨大的屏幕上分割显示着“时空琥珀”的稳定参数、“印章之泪”的沉寂能量图谱,以及陈卫民博士(现代)实验室外部的常规监控画面(内部无监控,保障其学术独立)。数据平稳,一切似乎都进入了按部就班的研究轨道。
陈卫民博士的实验室门紧闭。对外,他正专注于“素云一号”分子结构的深度解析和潜在现代医疗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这是苏婕批准且期待的方向。然而,在实验室内部最核心的加密终端上,陈卫民的目光却锁定在另一组数据流上:那是他利用自己偷偷保留的“琥珀”碎片和精密的量子传感器,持续监测到的、源自“时空琥珀”核心的、极其微弱却规律异常的“背景辐射”。
“频率…振幅…与祖父描述‘星火燎原’印章启动时的能量特征有0.7%的吻合度…但太弱了,无法形成任何有效信息…”陈卫民眉头紧锁,在加密日志上记录着,“这种持续的‘低语’状态…更像是某种‘待机’或‘共鸣’,而非主动的信号传递。触发条件究竟是什么?是1943年那边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还是…时间的积累本身?”他尝试用微弱的特定频率的电磁脉冲去“刺激”碎片,但如同石沉大海,碎片毫无反应。
他调出研究所共享数据库中关于1943年燕子坳地区的历史档案(经过国安严格审核,剔除了所有涉及穿越和“回响”项目的内容)。档案显示,那段时间该区域抗日活动频繁,但并无特别重大的、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记录。这与陈卫民从祖父碎片信息中感知的“相对平静”似乎吻合。
“难道只是自然的时空‘余震’?”陈卫民有些失望,但并未放弃。他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将监测到的微弱信号与历史档案中的零星事件(如某次小规模伏击战、某次物资运输成功)进行关联分析,试图寻找哪怕一丝丝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这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与此同时,苏婕的办公室。一份来自国际情报合作渠道的简报放在她桌上,标题是《关于二战时期日军“金百合计划”部分未解档案的再发现》。简报中提及,有学者在尘封档案中发现模糊线索,暗示日军在华北(尤其是山西)某些偏远矿区,除掠夺金银财宝外,可能还秘密转移或封存了部分“特殊生化研究资料”,代号似乎与“凋零”(Withering)有关,但具体地点和内容成谜,战后也未被盟军发现。简报末尾标注:可信度中等,需进一步核查。
苏婕的目光在简报和陈卫民实验室的能量监测分屏(显示为常规低水平波动)之间游移。她拿起内部通讯器:“技术组,调取并深度分析D7区‘时空琥珀’近三个月内所有能量谱数据,特别是低频段的异常扰动,与历史数据库中的1943年同期进行交叉比对。优先级:高。” 她敏锐的首觉告诉她,历史的尘埃下,可能还埋藏着未被发现的线索,而陈卫民的研究方向,或许比她想象的更接近某个核心。
亮剑时空,燕子坳兵工厂。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难得地穿过洞口,洒在忙碌的车间一角。陈卫民工程师正手把手教柱子如何校准新仿制的车床夹具。他耐心细致,柱子的眼神专注而明亮。杨立华在不远处调试着一台新组装的简易发电机,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柳先生在光线较好的洞口,小心翼翼地用自制的滴管,将一点植物提取液加入血清对照样本中,专注地记录着反应。李云龙的大嗓门在洞外响起,似乎在和战士们吹嘘着上次用新炮弹炸飞鬼子炮楼的“壮举”。
一切忙碌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汗水、新木头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草药混合的味道。这是战火间隙难得的、充满生机的“安逸”。陈卫民工程师停下手中的活,望着眼前这幅景象,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的慰藉。他下意识地按了按胸口,仿佛在回应某个遥远的呼唤。
现代时空,陈卫民博士的实验室。加密终端的屏幕上,他建立的数学模型突然跳出一个微弱的关联信号提示——一个被他标记为“背景辐射特征峰”的时间点,与1943年历史档案中一条极其普通的记录“X月X日,一分厂成功试制新式迫击炮弹三枚”在时间上高度接近(误差小于24小时)。虽然关联性微弱到可能只是巧合,但陈卫民的心脏还是猛地一跳。他立刻将这一“巧合”连同所有原始数据,加密打包存入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离线存储器中。他抬头望向实验室冰冷的金属墙壁,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阻隔。
星火研究所的主监控屏上,代表陈卫民实验室外部能耗的曲线依旧平稳。但在苏婕要求深度分析的数据流深处,一个被常规算法过滤掉的、频率奇特的低频脉冲,正随着亮剑时空兵工厂里那台新组装发电机第一次成功输出稳定电流的瞬间,极其微弱地同步闪烁了一下,旋即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
安逸的时光,如同战火硝烟中短暂盛开的野花,珍贵而脆弱。历史的齿轮从未真正停歇,只是暂时放缓了转速。在燕子坳的溶洞里,在现代的研究所深处,星火的余烬仍在静静燃烧,等待着下一次被命运之风拨亮的时刻。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亮剑:从粮食供应商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U83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