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那篇题为《从锅铲到村长:顾言的桃花村奇遇》的深度报道,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都市报社内部和网络上都激起了千层浪。报社主编亲自打电话来,语气里满是赞赏,说这稿子有深度,有温度,把一个乡村故事写活了。
稿子里,林溪用她敏锐的笔触,不仅细致描绘了顾言如何用“美食节”化解农产品滞销危机,更生动展现了桃花村山水的灵秀和村民骨子里的那份淳朴与坚韧。她没有刻意拔高顾言,而是将他从最初的抗拒、手忙脚乱,到后来逐渐找到“美食治村”门道的转变过程,真实地呈现出来。
报道一发出,报社的电话和林溪的社交账号私信就没停过。读者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想去桃花村看看那个神奇的顾村长”,“馋哭了,想吃桃之夭夭”,“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甚至有几家旅行社嗅到了商机,拐弯抹角地向报社打听桃花村的联系方式。
林溪自己也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大。她待在桃花村的这些天,跟顾言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她发现,这个顾言,看着佛系,私下里却总在琢磨村里的事,从村民的柴米油盐到村子的长远规划,他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是网上那些只会作秀的“网红”,是真的在用一种看似不着调却又异常有效的方式,为桃花村找出路。林溪心里那点最初的功利和浮躁,不知不觉淡了不少。她决定,要继续跟进桃花村,这不仅仅是新闻热点,更是一个值得记录的乡村变革样本。
这天下午,林溪在村里溜达,想找些新的采访素材。走到那眼“古老泉眼”附近,见几个村民正在泉边清洗刚摘下的野菜。她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泉眼旁一块不起眼的青石板上,几个模糊的刻痕吸引了她的注意。那刻痕排列奇特,不像是天然形成,倒像是某种古老的符号。
她把照片放大,越看越觉得不简单,顺手就发给了报社一位对古文物颇有研究的老编辑。没过多久,老编辑的电话就追了过来,语气异常激动:“小林!你这照片哪儿拍的?这符号……这符号太有研究价值了!很可能跟某个失落的古老部族有关!你赶紧问问当地人,这泉眼有什么传说没有!”
林溪被老编辑的反应吓了一跳,她赶紧找到顾言,把事情一说。顾言听完,眉头先是微微一蹙,随即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想起“美食侦探”那条语焉不详的私信,想起对方对“古老泉眼”和“秘制食谱”的兴趣,再联想到青石村后山和那个可疑的IP地址,心中一动。桃花村的秘密,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这事儿,得小心处理。”顾言沉吟道,“不能声张。”
林溪点点头,她明白这其中的分量。她看着顾言,忽然说道:“顾村长,我觉得桃花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如果你信得过我,我会尽我所能,把桃花村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更多人,也会帮你留意各方面的资源。”她眼中闪烁着真诚,这己经超越了一个记者的职业范畴。
顾言看着她,露出一丝微笑:“谢了,林记者。”
晚上,两人在村委会的“深夜食堂”简单吃了点东西。林溪整理着采访笔记,无意中提起一件事:“说起来,我之前为了一个乡村发展选题,也采访过你们隔壁青石村的李昊。他对桃花村的评价,可不怎么好,话里话外都是你们这儿落后、没前途的意思。不过,他对我倒是挺客气,还暗示我多写写青石村的好。”
顾言夹菜的动作顿了一下。李昊对林溪的态度,和他之前在乡镇干部面前贬低桃花村、散布自己谣言的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番话,无疑又给李昊那深不可测的城府添了一笔注脚,也让顾言更加确信,李昊对桃花村的觊觎,绝非空穴来风。
(http://www.220book.com/book/UKW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