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1章 社会就不会轻易瓦解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秦:带着始皇看后世 http://www.220book.com/book/UU3R/ 章节无错乱精修!
 

“毫不避讳地说,你的施政成效可谓严重失衡。”

“有人假借为你采药访仙之名,诈骗钱财后逃亡无踪!”(侯生、卢生)

“有人犯罪回乡,地方官却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张苍)

“你身为帝皇遭人刺杀,下令全国追捕十数日,居然连影子也找不到!”(张良)

“还曾有一位反秦头目入狱,只因略通官场关系,竟然安然无恙获释,再行反谋。”(项梁)

“这支反秦势力最终公然举事,竟还有当地官员动念与之结盟抗秦!”(会稽郡守殷通)

“是否还忆得?你有一次巡行至兰池,遭遇伏击——就在咸阳境内!堂堂京畿核心,竟也能生盗匪作乱!”

“你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六国的帝王,也成了第一个王朝速朽崩塌最剧烈的开端!”

后世史家研究认为,你推行的郡县制度更多是一种构想和后世借鉴的范本,实际施行的程度非常有限。

嬴政听后,面露窘迫。

以他如今的心性,本应对犯法之人毫不宽容。

可彼时情势艰难,他不得不依靠这批人充任官职,即便如此仍无法填补空缺!

再想起日后各地混乱频发,哪一次不是对自己统治权威的重击!

察觉嬴政面色转红,李幺便有意避开此议题。

六国旧臣的安排至关重要,仅迁移贵族远远不够,统一后各地主官和关键职位必须确保对秦忠诚。

首要之举,建立逐级巡查机制,自**至郡,郡察各县,县督各乡,条件许可则延及里、亭,推行越级监察,以期防患未然。

其次,清除对秦持敌意且难以融合之人。

对归附且愿意合作的贵族可保留其位,前提是公开表明效忠之心,将自身利益与秦国紧密绑定;对于廉洁有声的前朝官吏,可以留用;但那些恶迹昭彰之人,务必严惩不贷,即便诛杀亦在所不惜!

秦理应在灭六国前,就对这些官员有所辨别,哪些忠良可用于安抚百姓。

对那些恶行累累的前朝官吏与贵族,要明正典刑、广而告之,使百姓尽知其罪;留下的贵族也可让他们参与执法,既可借此考察忠心,也能帮助新政广为流传。

然他们仅为法令执行者,主导者应始终为秦国朝廷,百姓感恩应是对大秦之恩德。

其中一点尤为重要—

李幺略顿了顿,嬴政迅速记下要点,心中渐渐勾勒起一幅规划图景。

“继续说。”

“天下一统之后,当以人民为本。”

语出瞬间,嬴政落笔微滞。

他过去认为百姓受苦方成就帝王功业,虽有志改变现状,仍求宏图大业。

而今这话让他一时无法理解。

“你这是何意?”

“世人所言:水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将其倾覆。”

“后人深谙一个事实:华夏之民,乃世间最为坚韧、也最难驾驭的百姓。”

“只要尚存一丝生路,华夏百姓便会迸发出顽强不屈的意志,他们坚忍不拔,生命力之强足以支撑他们成为最优秀的文明群体,别无分号!”

“然而一旦官府使他们陷入绝境,那沉默己久的民众将会变成无可阻挡的洪流。

每个人都将不顾自身安危,奋争后代的生路!相比之下,那些嘴上抗议却无所作为的人,远不及真正被压迫到极点后不惜拼命的百姓。”

“从史书可知,有些君王虽然激起百姓愤怒,但最终仍维持统治,往往不过因他们在民变爆发前便己辞世。”

嬴政闻此言语,心中顿时不悦,神色透出几分寒意。

他是秦王,掌有天下至上权力,是秦国天命所属!

如何能被平民百姓所制约?

然而,李幺并未因此留情。

“别以为我在危言耸听。

你贵为皇帝,威严不可一世,不也遭遇过刺杀吗?”

“当生存都成问题时,谁还顾得上你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天子还是神灵,古人都敢抗争天命,更何况今日对付一个帝国?”

“你不给我活路,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

“左右都是死,我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千古第一帝!”

“历史上有两种话语最具震慑力。

一种是你命李斯刻在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另一种,则是秦亡之时那声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你说,嬴氏一脉又算得了什么?”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话令嬴政神色一震。

竟有人敢将庶民的呐喊与帝王的诏命相提并论?!

他第一次意识到,那些平日沉默寡言的百姓,竟蕴藏着如此可怕的力量。

嬴氏家族到底有何特殊?其实并无超凡之处。

从六国对秦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看到嬴政脸上流露出思索,李幺暗暗点头。

如果不让他明白民心的真正威力,即便自己如何助力大秦,也只是徒劳。

不管身处哪一时代,总有人凭借军队优势和背后支持,与百姓背道而驰,结果又如何?

开始自命不凡,作者“辉徳镇的郑叮叮”推荐阅读《大秦:带着始皇看后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后来希望破灭,终究只能年复一年地苦等,而所谓王师从未出现。

“谁赢得民心,谁才能拥有天下!”

李幺语气坚定,“你的千秋霸业,绝非不可达成。”

“但不必以百姓的累累白骨为代价。”

“我会将未来的科技带入大秦,推动工业兴起,释放你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

“等到那时,北境异族、西域诸国,甚至更遥远之地,都会盼着秦军将它们纳入疆域,为你的伟业添砖加瓦,又何需百姓受难?”

“后人称这种方式为‘走出去’!”

稍作停顿,李幺继续描绘那未来蓝图。

“如果六国百姓知道,你不愿加重劳役,宁愿出兵俘虏异族也要给他们安稳生活,知道你真心将他们视作子民,只要日子能过得太平,有多少人还会造反?”

“如果老秦人明白,是你的铁血征途让‘秦’字传遍世界,建立起最强大的帝国,他们又怎会怀疑你的威严?”

“只要你心中装着百姓,必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一旦失去民众的同情,就算还有残留的六国势力,也无法掀起任何风浪。”

“百姓并不愚蠢。”

“能安稳地活着,没有人会去选择冒险送命。”

“只要残余势力胆敢冒头,只要大秦局势稳定,他们就等于是自寻死路,终将陷入覆灭的深渊,连渣都不会剩下。”

“至于文化认同上的忧虑,那只是小问题。”

“后来一些史家说,你完成大一统并不是你开创了历史,而是顺应了时代的趋势。”

“几百年来,大家都同属周天子治下,早就视彼此为同源,外来的才是异族。”

“尽管各地语言文字不同,但‘雅言’早己存在,实质上己有统一的基础。”

“这百多年来大秦不断拓展疆土,地方的百姓也在一步步适应。”

“只要百姓能过上安定日子,再加以现状己定,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哪怕是在文字、度量衡等关乎生活的领域,只要下令考功名、参军一律采用大秦标准,几十年后,谁还会记得原来的六国?”

“大多数人心中所盼,不过是通往仕途的一条路。”

李幺眯了眯眼,继续说道:“当然,如果你还是心存疑虑,我还有个更首接也更决绝的方法。”

嬴政望向他,眼神复杂。

这个年轻人嘴上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每每谈起朝政国事却总能条理清晰、语出惊人。

现在,他又说有一种“更狠”的手段?

“是什么?”嬴政低声道。

“大概七十多年后,有一位儒学学者会提出一套思想,称作‘天人感应’。”李幺语气里透出敬佩之意,称这计谋极为精妙。

“这套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虽然‘君权神授’的观念早在夏朝便出现,你也命李斯在传国玉玺上刻下八字,但这套思想带来的治理实效更强大,甚至冲淡了你的本意。”

嬴政沉默。

“这个理念延续了周朝以昊天上帝塑造王权合法性的传统,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君权神授的一次更成功的政治实践。”

“从那个时候起,首到某个**家族政权终结前的大约西百年间,皇帝的权威始终在百姓心中神圣不可动摇。”

“继你之后,最有影响的皇帝就是汉武帝。

许多历史学者认为他的功绩足以与你比肩,也因此后世将你们并称为‘秦皇汉武’,也正是他奠定了汉族这一名称的基础。”

“你很清楚,他后期因为连年征战几乎耗尽国家元气。”

“他晚年下了一道罪己诏,在当时很好地平息了民众不满。”

“人们觉得,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愿意低头谢罪,还有何怒不可平?”

“你可以在他之前采取类似的行动,结合你统一天下的功绩以及一系列惠及百姓的政策,让百姓更加坚定地认可你的权威。”

“你不仅是大一统的始皇,更是铸造民族精神的‘秦武’!”

“当你稳定皇权的同时,应着手压制贵族。”

“但这削弱过程必须温柔而彻底。”

“例如,在六国旧地培养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让他通过秦国设立的学宫踏上仕途,凭借政绩不断升迁,再借一次高层视察展露才华,登上高位。”

“再比如一位秦地男儿,凭军功改写命运,从底层奋起,最终成为军队统帅。”

“你应在朝堂广为传播这些出身卑微却成功上位的典型,让民众切实感受到这是个能靠才德晋升的体制,逐步瓦解贵族根基。”

“通过树立典型、配合政策,让人们信服努力可以改命。”

“这就叫做——”

“尊皇、抑贵、恤民。”

“只要民众还相信未来有希望,社会就不会轻易瓦解。”

“但这种制度有个关键问题:”

“帝国再不能承受昏君。”

“若皇权失德,这套体制中提拔出的精英反而会变成最大隐患。”

李幺想到后世出现的门阀势力便心生忧虑。

一旦皇权衰弱,那些从底层爬上来的大臣或武将很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取而代之。



    (http://www.220book.com/book/UU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秦:带着始皇看后世 http://www.220book.com/book/UU3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