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茉莉香米试点项目在磕磕绊绊中终于抵达彼岸,虽然过程艰辛,但终究为“智伞”在海外市场留下了一个虽不完美却切实存在的脚印。然而,项目收尾阶段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却让陈默和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单个项目的“水土不服”只是浅层的适应,真正支撑起长期、可持续的国际化运营的,必须是一套能够跨越山海、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治理体系”。
风波起源于项目末期与当地一家小型包装厂的合作。这家工厂负责为溯源香米制作定制包装,并按要求在包装上印制溯源二维码。起初一切顺利,直到林薇团队在抽检时发现,一批即将发运的包装上,二维码指向的溯源信息页面中,有一张展示传统耕作的照片,不慎将当地一位重要宗教人物的简易祭坛拍入了背景。
这在中国团队看来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甚至可能被视为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但在泰国,这却触犯了敏感的文化禁忌,几乎引发了合作方社区的强烈不满。尽管问题被迅速纠正,道歉及时,但此事暴露出的,是深层的文化认知差异和决策流程的漏洞——这类涉及本地文化敏感度的内容审核,原本应该由更了解本地情况的团队决策,但却因为流程不清,被国内负责页面设计的团队成员依据通用标准通过了。
“我们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陈默在事件复盘会上,语气严肃,“一个项目,我们可以靠临时增派资源、高层协调来解决。但如果未来我们在东南亚,甚至更多国家同时开展多个项目,难道每个项目都要我或者林薇、方哲去救火吗?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远程治理’的机制,让前线团队在清晰的规则框架内,拥有适当的决策权,同时又能确保不偏离公司的核心价值和风险底线。”
一场关于构建“国际化治理体系”的深度思考与设计,在“智伞”内部展开。这不再是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而是关乎权力分配、信息流通、风险控制和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明确“权责利”的边界。 陈默推动成立了“国际化业务委员会”,由他亲自担任主席,各事业群负责人、关键职能(法务、财务、人力)负责人,以及新设立的“区域负责人”作为核心成员。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国际化业务权责手册》。
其次,是构建“信息毛细血管”。 为了解决总部与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因信息滞后或失真导致决策失误,方哲的技术团队升级了内部协作平台。
再者,是打造“风险防火墙”。 法务和财务部门牵头,为国际化业务构建了多层次的风险管控体系。
chapter_();
最后,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是推动“文化的融合与输出”。 刘强的人力资源团队与“文化委员会”计了一系列举措:
这套初步的“国际化治理体系”在后续的东南亚业务拓展中,开始接受检验。
当越南咖啡豆溯源项目启动时,区域团队依据《权责手册》,在预算内自主选择了更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无需事事请示总部。
当遇到印尼市场关于数据存储本地化的特殊法规要求时,区域团队依据“决策上报清单”,迅速将问题升级,总部技术、法务部门快速响应,共同制定了合规且成本可控的本地化部署方案,避免了项目延误。
当马来西亚本地员工对公司的“极致担当”价值观理解出现偏差,倾向于过度承诺客户时,“文化大使”及时介入,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引导团队理解“担当”的前提是诚信和量力而行。
陈默看着各个海外项目在既定的框架内平稳运行,虽然仍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但不再像泰国项目初期那样失控和被动。他深知,这套治理体系远非完美,需要随着实践不断迭代优化。但它的存在,使得“智伞”的国际化从一次冒险的“跳跃”,转变为一场有导航、有规则、可持续的“远航”。
“治理体系,就是我们这艘船的航海图、罗盘和船舵。”陈默在国际化委员会季度会议上总结道,“它不能保证我们不遇到风浪,但它能确保我们在风浪中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调整,知道如何能避免触礁。现在,我们的船队规模还小,但有了这套初步的规则,我们就具备了在更广阔海域组建更大船队的基础能力。”
“智伞”的国际化征程,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与摸索后,终于开始步入以体系和规则驱动的崭新阶段。这标志着这家诞生于本土的创业公司,正逐渐褪去青涩,向着一个更加成熟、更具韧性的全球化企业形态进化。跨越山海,不仅需要勇气和技术,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治理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V92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