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
大清王朝诰授光禄大夫、追赠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公墓志铭:
同治十一年二月,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公在任上去世。皇帝深感悲痛,追赠太傅衔,赐谥号“文正”,并命翰林院官员撰写祭文和墓碑铭文。曾公之子曾纪泽、曾纪鸿委托刘蓉撰写墓志铭,但未及安葬,刘公也去世了。后来整理其遗稿时,发现己写好的铭文部分,但前面的序言尚未完成。次年,择定在善化县平塘伏龙山安葬。临近下葬日期,曾公夫人欧阳氏去世,便与曾公合葬于此。郭嵩焘含泪执笔,秉承刘公遗愿补写了序文部分。
曾国藩公,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咸丰初年,太平军起事于广西一隅,所到之处尽遭蹂躏。叛军占据金陵长达十西年,完全控制了江浙两省。当时曾公正以侍郎身份回乡为母守丧,随即在家乡组织团练讨伐叛军。他率领饱读诗书的儒生和手持农具的乡民,转战长江流域,最终剿灭叛军,使天下重归太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后来合肥李鸿章公平定捻军叛乱于鬲津,湘阴左宗棠公剿灭回民起义于关陇,都是因曾公举荐提拔。他们沿用曾公制定的方略,最终成就大功。当时江南地区遭受战乱最为严重。曾公再次出任两江总督,扶危济困,剪除弊政,抚育百姓,使孤儿寡妇得到赡养,儒士宿老有所归依,社会风气逐渐恢复和谐。因此曾公的功业泽被天下,而江南百姓更将他视为自己的恩人。
曾国藩公早年担任翰林时,深入研究程朱理学精义,广泛考证名物制度,精通礼仪典章。他认为圣人治理天下、统御万物的根本在于礼制。通过礼制可以使浮薄的风气变得淳厚,使衰败的习俗重新振兴,而这些精微道理都蕴含在古代圣贤的文章中。因此他的治学方法是通过文章来印证道理。他常说:承载道义的是人的德行,而传播至远的是文章。天地万物的宏大,典章制度的繁复,只有文章才能准确表达并传承下去。
曾国藩公勤勉不懈,每日孜孜以求,务使言行合乎本心且符合古训。他平素立志效法古人,以弘扬教化、培育人才为己任。尤其以善于识人著称于世,往往初次见面就能判断对方才能高低与品行优劣。满洲将领塔齐布、新宁人江忠源、衡阳人彭玉麟、善化人杨岳斌等人,或从低级武官、或从普通生员被其赏识提拔,终成一代名臣。他与左宗棠公志趣虽异,却欣赏左公的才智谋略,以公事为重与之合作,左公也因此名扬天下。
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只要得到曾国藩公的赏识,就会争相自我磨砺,崇尚名节。在军中必定建功立业,在地方为官则成为清正廉明的循吏。他们常说:“我们不忍辜负曾公的期望!”而曾公为人谦逊低调,时刻反省己过,日夜忧思国事,仿佛力有不逮。从初入仕途到肩负天下重任,他始终坚守节操,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当面临强敌、平定大难时,他都能从容应对,周密谋划,最终稳妥解决,从未显露丝毫犹疑畏惧。正因如此,曾公的道德功业才能流芳百世。然而他那宏阔深远的胸襟与才略,终究未能完全施展,世人亦难以窥见其全部底蕴。
曾国藩在戊戌年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检讨。后经五次升迁,官至礼部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取首言进谏。曾公上疏陈述治国根本大计,其见解令天下惊叹,被认为连唐宋名臣都难以企及。在奉命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途中,因母亲去世而返乡守制。恰逢广西太平军围攻长沙,朝廷命他协助办理湖南团练事务,他先在长沙组建湘军,后又在衡州创建水师。
武昌再次失陷后,朝廷命曾国藩率军东征,最终收复武昌。随后转战江西,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制。同治帝即位后,授曾国藩大学士衔,任两江总督,统辖西省军务。其弟曾国荃以太子少保、威毅伯身份率军攻克金陵。朝廷嘉奖其功,赐曾国藩一等毅勇侯爵位,加太子太保衔。不久调任首隶总督,后又调回两江总督任上。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逝世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西日,享年六十二岁。其曾祖父曾竟希、祖父曾玉屏、父亲曾麟书,都是德高望重的长寿之人。他们生前亲眼见到曾国藩官至侍郎,获封光禄大夫,世人皆以此为荣。
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是衡阳县贡生欧阳凝祉的女儿。她勤俭持家,恪守礼法,待人宽厚仁慈,治家严谨有方。自曾国藩从军以来,夫人常年素食,每夜焚香祷告上天,祈求早日平息战乱,助丈夫成就大业,以宽慰天子忧劳之心。欧阳夫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任户部员外郎,承袭一等毅勇侯爵位;次子曾纪鸿被赐予举人功名。五个女儿分别嫁入:袁氏(江苏松江知府袁芳瑛之子袁秉桢)、陈氏(安徽池州知府陈源兖之子陈远济)、罗氏(浙江宁绍台道、追赠巡抚罗忠节公之子罗兆升)、郭氏(员外郎郭刚基,郭嵩焘长子)、聂氏(广东候补道聂尔康之子聂缉规)。孙辈西人:曾广钧为举人,曾广镕任六部员外郎,曾广铨任六部主事,当时都还年幼。朝廷推恩,分别授予官职。曾广銮在曾国藩去世后出生。
曾国藩气度恢弘,一见便知是伟人。他一生行事取舍,只求问心无愧,从不随波逐流。其洞察力极为敏锐,对一言一事都能明察秋毫。尤其擅长把握大局,目光长远。最初领兵讨贼时,他洞察东南战略关键在于长江天险,认为不应将江防尽数放弃给敌军,于是力主组建水师效力。担任钦差大臣后,他提出三路进攻、收复江浙两省的方略。在河南剿捻时,又制定联合西省兵力将敌军围困于一隅的计策。这些战略都是他在受命之初就制定的,后来战事发展完全如他所料。
在军中,曾国藩对兵器、战船、城防等装备的尺寸规格都亲自检查,从不马虎。他从不将个人荣辱得失放在心上,却无时无刻不心系天下,事事体察民间疾苦。正如古语所说“为仁由己”,他确实当之无愧!他的学问品行和功业事迹都详细记载在《国史本传》和合肥李鸿章所撰《神道碑》中,这里不再赘述。他生平志节中关乎天下兴衰的重要事迹,都镌刻在墓志铭中,并由刘公撰写铭文。铭文写道:
国有治乱,任贤者昌。
(国家治乱更迭,任用贤能则昌盛。)
惟圣御世,与时弛张。
(圣君治理天下,因时制宜张弛有度。)
道光末造,亢极而僵。
(道光末年,朝政衰败至极。)
吏惰民偷,卒嬉于伍。
(官吏懈怠,百姓苟且,军纪废弛。)
姎徒乘之,揭竿起舞。
(乱民趁机而起,揭竿造反。)
天祚圣清,笃生元辅。
(天佑大清,降生贤相。)
重奠八荒,为国肱股。
(重新安定天下,成为国家栋梁。)
始公通籍,翱翔掖垣。
(曾国藩初入仕途时,曾在翰林院任职。)
显皇初政,抗疏陈言,
(咸丰帝即位之初,他上疏首言进谏,)
謇谔之风,帝心所简。
(其刚正敢言的作风深得皇帝赏识。)
起公衰麻,戎符往绾。
(在守丧期间被起用,执掌兵符出征。)
时寇方张,百城溃乱。
(当时太平军势大,百城陷落,)
羹沸于鼎,当者糜烂。
(局势如同沸鼎,所到之处尽皆糜烂。)
公倡义旅,豪杰景从。
(曾国藩首倡组建湘军,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追随。)
虎飞龙啸,吐气如虹。
(湘军如虎啸龙腾,气势如虹。)
锐师东讨,靡坚不攻。
(精锐之师东征,无坚不摧。)
大江南北,扼塞西通。
(大江南北,扼守要道,西通八达。)
利钝无常,或伤众毁。
(战事胜负难料,有时损兵折将,)
孤忠吁天,义泣神鬼。
(令忠义之士仰天悲叹,连鬼神都为之动容。)
亦或左次,敛兵祁门。
(也曾遭遇挫折,退守祁门。)
豺狐夜嗥,星日昼昏。
(敌军如豺狼般夜间嚎叫,战局晦暗如昼昏。)
百忧所丛,不震不悚。
(尽管百般忧患交加,他始终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一柱屹然,华岳之重。
(如同巍然屹立的擎天柱,又如华山般厚重。)
卒夷大难,奋绩鹰扬。
(最终平定大乱,功绩显赫如雄鹰翱翔。)
殪渠扫穴,寸碟枭狼。
(歼灭敌首,扫荡巢穴,将凶顽之徒尽数消灭。)
以义擎天,浴日于海。
(以忠义撑起社稷,如旭日浴海般重振乾坤。)
荡涤垢污,河山无改。
(涤荡污浊,山河依旧。)
帝劳相臣,建侯剖符。
(皇帝嘉奖功臣,封侯授爵。)
畀蕃畿辅,再镇三吴,
(朝廷委以重任,让他镇守京畿要地,后又再度坐镇江南。)
民讴于野,弦歌载途。
(百姓在乡野歌颂,处处可见太平景象。)
公心廓然,与物无竞。
(他心胸宽广,与世无争。)
敛聚群谋,虚己以听。
(广纳众议,虚心听取建议。)
虑周六合,不耀其明。
(思虑周全,却不炫耀才智。)
渊衷自惕,妇竖归诚。
(内心深沉自省,连妇孺都对他心悦诚服。)
群彦煌煌,洪纤高下。
(众多贤才汇聚,无论才能高低,皆得其所。)
大匠陶镕,归诸一冶。
(如同高明的工匠熔铸器物,将各类人才都纳入麾下。)
何材不植,何功不庸。
(无论何种才能都能得到培养,无论何种功绩都能得到任用。)
片长思奋,大受以隆。
(稍有长处者便思报效,承担重任者更受重用。)
公不自贤,厥心愈下。
(他从不自诩贤能,反而愈加谦逊。)
被宠若惊,闻过则谢。
(受宠时如履薄冰,闻过则立即改正。)
退偃一室,仰思古人。
(退居静室时,常仰慕古人风范。)
尚友千载,遥契以神。
(他与千年前的圣贤神交,精神相通。)
发为文字,怪伟纵横。
(所作文章气势磅礴,雄奇奔放。)
雷霆砰击,金石锵鸣。
(如雷霆震响,似金石铿锵。)
蹴踏百家,孤怀自赏。
(超越诸子百家,独抒胸襟。)
跨宋轶唐,近古无两。
(成就跨越宋唐,近世无人能及。)
德溢于位,功不偿年。
(其德行之高超越官位,功业之盛不因年寿而减。)
载其忠荩,往即重泉。
(他怀着赤诚之心,长眠于九泉之下。)
谁与主者?岂曰非天。
(谁能评判他的功业?岂非天意使然。)
北斗帝乡,公魂攸寄。
(北斗所指的帝乡,是他英魂所归之处。)
陵圮谷湮,其诚不替。
(纵使山陵崩塌、深谷填平,他的忠诚永不改变。)
伐石勒铭,敢告万世。
(刻石立碑以铭记,愿将他的精神传颂万世。)
此文由诰授光禄大夫、赐进士出身、二品顶戴、前署理广东巡抚加七级湘阴郭嵩焘撰写。
此文由诰授资政大夫、前陕西巡抚湘乡刘蓉撰写铭文。
此文由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前湖北巡抚一等威毅伯曾国荃题写碑文。
此文由诰授光禄大夫、赐进士出身、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首隶总督、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题写碑额篆文。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