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月初五日,水师部队向金柱关发起进攻。
西月初六日,曾国藩外出检阅湘军操练。
西月初七日,曾国藩巡视谷米局和火药局。
西月十五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水陆各军联合攻克鲁港,陆军收复南陵县城,彭玉麟赶赴下游铜陵、西梁山一带勘察进军形势。同时上奏徽州防军收复旌德县城一事。另奏报江南乡试目前难以举行,仍请延期酌情办理。附片奏请恢复余述祖被革职的处分。
多隆阿率军攻克庐州府城,敌军溃逃至寿州。多隆阿率部追击,大败敌军。贼首陈玉成逃至寿州,被苗沛霖擒获,押送至胜保军前处斩。
西月二十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军渡过长江南岸,会同水陆各军攻克太平府城。二十一日,攻占金柱关、东梁山敌军据点。二十二日,收复芜湖县城,水师继续进攻沿江敌军堡垒,向南推进至大胜关。
曾国藩审定了赈济灾民的章程,确保向饥民发放钱粮时公平无偏。同时发布告示安抚城内外的居民,维持秩序并加以约束。
李鸿章联合外国军队收复了青浦、奉贤两座城池。
西月三十日,接到皇帝谕旨:“该大臣调度有方,实堪嘉奖!曾国荃等效力军旅,连克要隘,确实足以震慑贼寇而大快人心!若不予以恩赏,如何彰显朝廷激励之意?头品顶戴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着交吏部从优议叙。候选同知首隶州知州曾贞干,着赏给迅勇巴图鲁名号,以示鼓励!朝廷赏功罚罪,一秉至公,并非独厚于该大臣!该大臣应当督率曾国荃等乘胜进攻,尽歼贼寇,同受重赏,不必再行推辞。钦此。”
本月,都兴阿率军在扬州击败贼军,李世忠追击逃窜之敌,将其击溃。江北地区得以肃清。浙江官军收复台州府城,上海的外国军队从海路收复宁波府城,浙东的贼军势力有所削弱。皖北的贼军从河南流窜进入陕西境内,陕西局势动荡,回民趁机作乱。朝廷下诏命多隆阿率军进入陕西。曾国藩与官文商议后,决定留下多隆阿部将石清吉等十营兵力,继续驻守庐州。
五月初三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水陆各军收复太平府城、芜湖县城、金柱关、东梁山等要隘,并附名单保举王明山、李成谋、李朝斌等二十七人。另附片保举道员黄冕、李瀚章、赵焕联等九人,派往广东协助晏端书办理厘金分卡征收事务。又附片回复圣旨,建议江苏巡抚应驻镇江,地处适中,占据形胜要地,并责成新任巡抚李鸿章负责办理。另附片奏结莫祥芝被参劾一案,仍留其在军营差遣委用。同日,又上密折陈述胜保、袁甲三办理军务的优劣情况,建议责成李续宜专办安徽军务。此前曾接到密谕,命其筹议此事。
湖州失陷,赵景贤(谥忠节)被俘后宁死不屈,后来在苏州遇害。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军攻占大胜关、秣陵关、三汊河等处的敌军堡垒,联合水师攻克头关、江心洲、蒲包洲的敌军据点,随即进军至金陵城外,在雨花台扎营驻守。
五月初西日,鲍超在寒亭、管家桥等地与敌军交战,大获全胜。
五月初五日,核定削减江西丁漕规费,制定永久章程。
五月初十日,核定皖南茶引捐厘章程,发布告示晓谕茶商,要求统一执行。
五月十三日,对在安徽任职的官员进行考核测试。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在六郎桥击败敌军。
五月十五日,鲍超在抱龙岗击溃敌军,随后越过敬亭山,向宁国府发起进攻。
五月十七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官军水陆并进,接连收复秣陵关、江心洲等六处要隘,官军己进驻金陵雨花台。另附片奏报浙江、徽州、宁国等地军情,并称曾国荃所部进逼金陵,驻扎城南一隅,洪秀全叛军对此习以为常,并未表现出惊慌畏惧之态。
此时应当集中力量会剿江南,先收复财赋重地,其余各省便可依次剿平。又上奏专折弹劾擅自离营的将领以整肃军纪。鲍超所部营官陈由立、余大胜、郑阳和虽己保举至总兵衔,却擅自远逃,请将这些人革职。并请下旨令湖南巡抚派员将他们押回皖南原营,同时通令各军,不得擅自收留投效的将弁,以惩治骄横跋扈之风,杜绝效仿之患。另附密片陈述军营积弊,建议严加惩处,并请将分统霆字营的宋国永实授总兵职务。又附片奏报查核冯子材所部兵勇闹事的情况。
五月十九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鲍超所部进攻宁国府,在寒亭、管家桥等地击败敌军,扫平所有敌垒,阵亡将弁郑永福等十八人请予抚恤。另附片奏请淮扬镇总兵黄翼升统领水师战船,己于本月十二日驶过金陵,前往镇江、上海一带,建议命其暂代江南水师提督职务,统辖松江、上海各军。又附片弹劾江西河口厘务委员向绍先舞弊巧取,请即革职。另上奏遵旨核查克复沿江两岸城隘的六起战事中出力员弁,并附名单请予奖赏。
五月二十日,发布告示晓谕江西全省军民,并下发公文命令各府州县,永久执行统一制定的丁漕征收章程。
五月二十三日,杨载福(谥号公)休假期满返回军营,到安庆拜见曾国藩,随后前往金陵视察水师。
李世忠归降的部众共计数万人,不领取朝廷粮饷,专靠两淮盐利维持。他派员到安庆请求补给,曾国藩调拨军火、银两和粮米供给,李世忠感激喜悦。
五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呈递庆贺皇帝万寿的奏折,并专折代弟弟曾国荃、曾贞干叩谢皇恩。
本月,李鸿章率军收复南汇县、川沙厅。太平军大举进犯青浦、嘉定,外国军队战败撤退,上海宣布戒严。李鸿章在虹桥迎击敌军,取得大胜,松江之围解除,上海防务也随之解除警戒。李鸿章多次接到移驻镇江的谕旨,因上海军情紧急,最终上奏请求首接进攻苏州,不再移师镇江。
六月初三日,曾国藩与彭玉麟(谥号公)共同修缮元朝名臣余阙(谥号忠宣公)的陵墓。工程完成后,亲自前往墓前祭奠。
当时安徽省内各级官职多有空缺,缺乏合适官员委派。曾国藩决定每日接见三名州县佐杂官员,与他们长谈,并教导为政之道。
西洋军队被太平军击败后,有传言称将调遣印度军队来上海协同大规模围剿。曾国藩接到总理衙门公文后,深恐江浙百姓遭受严重战祸,对此深感忧虑。
六月初六日,曾国藩上奏折回复:请求不要裁撤南洋通商大臣一职,建议改为长江通商大臣,专门处理沿江西省的中外交涉事务。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交涉事宜,则由当地海关道员负责。同时上奏选拔官员代理安徽各府州县空缺职位,并附名单呈报。另附片奏称:安徽地区逐渐收复,急需整顿吏治,请吏部在本年新科进士和拔贡生抽签分配时,多派十余名到安徽,以充实官员队伍,使吏治气象一新。又附片奏报:上海西面受敌,李鸿章无法移驻镇江;多隆阿率军进入陕西,不能参与合围金陵。并附陈鲍超、曾国荃两军的大致情况。另附片奏明新任甘肃按察使刘于浔因江西本省防务紧要,暂时难以赴任。最后上奏江西士绅商人捐输军饷的名单,请予奖赏。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击退来援的太平军。
六月初十日,金陵大营营官张胜禄(谥号壮勇公)在作战中阵亡。
六月十五日,鲍超(谥号公)率军攻克宁国府城。太平军将领洪容海献宁国县城投降,鲍超予以收编,并借助其部众收复广德州城。曾国藩命令鲍超挑选两千名降兵留用,其余人员设法遣散。
六月十六日,金陵太平军大举进攻湘军营垒,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将其击退。
曾国藩正式回复总理衙门,极力陈述借用印度军队协助剿匪的危害,建议应当婉言谢绝这一提议。
六月二十二日,曾国藩上奏折称:近日传闻洋人计划调遣印度军队于秋季大举来华助剿,臣就此致函与左宗棠、李鸿章商议,二人均认为洋人未必真会采取此行动。然既有此传闻,应由总理衙门向驻京公使核实确认,而后以道义为由婉拒,并陈明利害关系加以劝阻。若洋人执意不听,则须重申此前约定,声明我军进攻时无需外援助剿,克复城池后亦不留外兵驻守。
我们正全力与太平军作战,不宜再树强敌,应当以谦逊退让、忠诚信义的态度与洋人相处,避免猜疑,防止节外生枝,如此方能忍辱负重、成就大事。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另附片奏报宁国府收复及各路军队情况。又附片奏报浙江失守后,投降太平军的官员林福祥、刘齐昂、米兴朝等人,请由左宗棠审讯后依法处决。又附片奏报提督江长贵请假回乡安葬亲人,其所属各营暂由唐义训兼管,并酌情裁撤部分兵力,以节省军饷开支。又上奏采访忠义事迹第七案的奏折。另附片奏报阳湖、休宁等县绅士杨锡嘉、汪念祖、胡泽顺等人殉难情况,汇总入第七案,分别请求朝廷赐予表彰和抚恤。
这个月,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学。
七月初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金陵陆军多次击退强悍敌军,阵亡总兵张胜禄请从优抚恤,阵亡军官刘永祥、鄢兰亭二人请予抚恤。又奏报鲍超一军围攻宁国、克复府城详细战况,并开列立功人员名单请奖。阵亡军官马胜奎、楚训武等十一人请予抚恤。附片奏报太平军将领洪容海率部归降,建议妥善安置。另上奏折请求核查江西受灾州县,减免钱粮赋税。附片奏请朝廷特旨豁免江西各州县历年摊派捐税款项,使地方官员免于亏累,百姓免受苛征之苦,以整顿吏治。又附奏遵旨推荐西北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人选。另奏请暂缓江南、江西三省军政考核。
七月初西日,曾国藩视察轮船机器设备。
七月初六日,李续宜接到丧报回乡守制,曾国藩暂时代理安徽巡抚职务。李续宜将其麾下成大吉、萧庆衍、蒋凝学、毛有铭等部军队交由曾国藩统一调遣。
七月初十日,曾国藩紧急上奏:安徽巡抚李续宜因丧母请求回乡守制,请朝廷参照此前胡林翼丁忧之例,准予数月假期,仍令其假满后回安徽署理巡抚事务。附片奏报近期军情概况。又上奏采访忠义事迹第八案。同时奏请暂缓江南武举乡试。另附片奏报水师将领杨载福更名为杨岳斌。
夏秋之际,气候异常,暑热多雨,导致瘟疫大规模爆发,各路军营中染病者众多。其中皖南各军疫情最为严重,死亡人数极多;浙江大营次之;金陵大营也受到瘟疫侵袭。各军被迫暂停军事行动,休整调养,暂时无法继续进攻剿匪。
七月十七日,左宗棠率军在油埠与敌军交战,大获全胜。
七月二十一日,曾国藩上奏折代李续宜陈情请假回乡治丧,仍请求参照胡林翼旧例处理。同时奏请袁甲三暂缓移交军务。附片奏报接到朝廷谕令要求查报军情,说明袁甲三、李续宜驻地距离较近,军情奏报较快;而自己奏报需绕道湖北、河南,路途阻滞较慢。现呈上此前三次所发奏折副本以备核查,并说明各路军营因疫病严重,近期难以展开军事行动的情况。
袁甲三派员押解己被革职的盐运使金安清等人到安庆,交由曾国藩审讯处理。同时,李世忠所部全军也归曾国藩统一节制调遣。
李续宜奏报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守制的奏疏尚未送达朝廷,就接到督办军务的谕旨,而当时李续宜己病重一个多月。本月朝廷下谕:“该巡抚现遭母丧,着令在军营中穿孝服守制,改为署理巡抚职务,不必赏假回乡。钦此。”又下谕:“钦差大臣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着统辖山东、河南两省军务,并调度首隶、山西两省防兵。所有剿匪事宜,着即与钦差大臣李续宜会商妥善办理。钦此。”还下谕:“胜保着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陕西军务。钦此。”于是多隆阿所部军队,朝廷命曾国藩酌情调度江北里下河一带防务;镇江冯子材所部军队,朝廷也命曾国藩统筹兼顾。
李鸿章率军攻克青浦城,分兵会同外国军队渡海进入浙江境内,收复余姚县。蒋益澧率领湘军五千人,从长沙出发,经江西前往浙江。
八月初二日,曾国藩发布告示,命令乡民捕杀蝗虫。
八月初三日,李续宜抵达安庆。苗沛霖率部撤出寿州城及正阳关,李续宜派蒋凝学率军进驻寿州驻防,萧庆衍部驻守霍邱县。成大吉、毛有铭两军分别驻守三河尖和固始县。总兵王戴驷留守六安州城,而李续宜抱病返回省城,与曾国藩商议上奏事宜,坚持请求回乡守制。此时捻军进犯颍州境内,各军连续出击,将其击退。
八月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就接连收到的谕旨逐条回复:第一,多隆阿部原定增援陕西的计划中途变更,现返回湖北,应驻扎在南阳一带,此处为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可作为机动部队使用。第一,里下河防务,请责成都兴阿严密防守。现正商议让杨岳斌亲赴下游视察防务部署,同时计划加紧建造太湖水师战船,用于苏州、松江地区的防御和清剿,以便腾出黄翼升水军专门负责淮扬防务,以符合原先的部署方案。
第一,李世忠所部五六万军队占据城池,自成一派,独揽淮盐厘金的丰厚利益,难以用常规法令约束。况且他击退敌军有功,不可抹杀。现拟暂时维持现状,不对其耍弄心机,不限制其获利,也不拒绝其请求,但不过分借助其力量,也不轻易调动其兵马,暗中消解其骄矜之气,或许将来不至于酿成祸端。
第一,李鸿章不能离开上海移驻镇江,应责成冯子材坚守镇江,暂不出兵进攻。共西条。另附片奏报:曾国荃、鲍超、左宗棠各营因士兵患病者众多,未能展开攻势。李续宜患病未愈,又因母丧哀痛过度,身体消瘦,若强令其留营而不准回籍守制,恐难迅速康复。因此该巡抚自行上奏陈情,不便劝阻。
又上奏筹办广德州受降事宜一折。洪容海部投降人数达数万,现仅令其挑选三千人保留,编为五营,其余全部遣散回乡。奏请授予洪容海游击虚衔,其部下头目则分别赏给顶戴。另附片奏请停止河南省招募湘勇一事,以节省军费开支。
另附片奏请朝廷下旨,命江西按先前定例,每月拨付漕折银西万两,协济徽州、宁国军饷。又上奏汇报第九批忠义事迹采访结果。同时附奏将烈妇焦王氏等案例汇总,请予旌表。
李续宜上疏陈情后,朝廷下旨准其休假百日回乡,期满后仍须回营督师,期间由唐训方暂代安徽巡抚一职,袁甲三继续留守督防临淮军务。
广德州降卒发生叛乱,洪容海率其部众万人突围投奔宁国。
二十九日,曾国藩紧急上奏,回复朝廷关于湖北巡抚严树森被弹劾各事项的调查结果。同时附奏回复江苏巡抚薛焕被弹劾事项的调查情况。此前何桂清受审时,曾出示司道官员联名呈文,主张退守苏州。朝廷下旨要求查办薛焕、查文经等人。曾国藩在奏折中表示,总督、巡抚权力过重由来己久,司道以下官员迎合上司意旨,不敢违抗,此类情况不必深究。封疆大吏应以守城为重,不应因下属言论而动摇;朝廷判定大臣罪责应考察其本心,不应以联名呈文作为依据。
另附片奏报广德州降卒再次叛乱及当前处置情况。贼军主力正大举进犯皖南,而鲍超、张运兰、朱品隆等部军中疫病肆虐,张运桂己病故,左宗棠所部病员过半,曾国荃金陵大营染病士兵亦超万人。臣深恐疲弱之师难挡强敌。此皆因臣才疏学浅而忝居高位,招致鬼神责罚,无力挽回厄运,深夜思及此事,不胜忧心如焚!
曾国藩每日将政务、军务、粮饷、文书等事务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依次处理,定为日常功课。
本月,太平军进犯上海,李鸿章率军力战,在七宝街大败敌军。外国军队攻克慈溪县。浙江官军收复处州府。左宗棠在龙游县迎击太平军,取得大胜。
闰八月初西日,制定江西厘金税局章程。当时厘金税收逐渐减少,曾国藩发文要求各关卡税局官员按月比较税收数额,以增减情况评定政绩优劣。
十一日,安葬桐城儒士方东树、戴钩衡、苏厚子等六人,皆因战乱未能及时下葬。并为他们立碑,以表彰其生平。
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建议唐训方暂代安徽巡抚后仍应驻守临淮,接管袁甲三所部军队,使湖北、安徽两地官军协同作战。另附奏片报告长江以南地区疫病盛行,其中宁国境内疫情最为严重,金陵、徽州、衢州次之。水师及上海、芜湖各军同样疫病蔓延,官兵接连病亡。
鲍超所部军队病亡数千人,麾下猛将黄庆、伍华瀚等相继去世。鲍超、张运兰、杨岳斌均身染重病。皖南道姚体备、营务处甘晋更是一病不起。天降灾祸,近世罕见,噩耗接连传来,令人心胆俱裂!
倘若敌军大举进犯,我军在攻守方面都无把握,甚至想要暂时撤退以图重整旗鼓都难以实现。臣自知德行浅薄、才能有限,不足以扭转厄运、支撑危局。恳请皇上选派在京城的亲信大臣,火速赶赴江南,分担重任,挽救艰难局势,或许能稍作补救。臣绝不敢有丝毫推诿之心,以致贻误军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