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年谱卷九
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五十三岁。
正月,曾国藩驻守安庆。
正月初二,收到朝廷年终赏赐的福字、荷包、钱课、食物等物品,并额外获赐寿字一幅。
太平军大举围攻泾县,易开俊等率军防守并击退敌军。正月初五,鲍超率军紧急驰援泾县。初六日,与敌军交战并大获全胜。初七日,太平军撤围退走,鲍超率军追击并再次击败敌军。
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收复运漕镇及随后在巢县铜城闸交战的经过,并请求对阵亡总兵彭星占从优抚恤。同时为阵亡将弁胡得胜、刘义胜、陈东祥、谢齐备、吕鸿榜、李春生请恤。附片奏报青阳收复、泾县大捷及缴获太平军文书的情况,并提及江苏境内太平军可能再次进犯江北,威胁安徽、湖北的动向。另上奏折感谢朝廷对其弟曾贞干的追赠抚恤之恩,并附片保举叶兆兰代理皖南道一职。
二十七日,曾国藩紧急上奏,详细报告鲍超所部在马头镇、杨柳铺击败敌军,并迅速增援泾县取得大捷、解除围困的经过。同时为阵亡参将罗国才等六十七名军官列单请恤。附片奏报易开俊等坚守泾县的情况,并为阵亡参将倪昌明等五十一名军官列单请恤。另附片奏报宁国金宝圩被敌军攻破,芜湖金柱关防务仍需加强,九洑洲江面发现敌军船只加紧渡江,表示将亲赴金陵前线视察。同日,又代江南提督李世忠上奏,李世忠自请革去职务,愿以战功赎免胜保之罪。
二十八日,曾国藩从安庆乘船启程。
二十九日,船泊池州,他登岸察看湾州一带地形。
同月,左宗棠率军收复金华、绍兴两府城,以及汤溪、龙游、兰溪、永康、武义、浦江、桐庐等县,浙东地区至此完全平定。
二月初一,太平军进犯金柱关,清军水陆部队合力将其击退。敌军逼近宁国府城,刘松山率部坚守,成功击退来犯之敌。
鲍超率军攻克西河太平军营垒,大败敌军。初二日,清军连续出击,接连击溃敌军,将梅岭、马家圆、小淮窑、麒麟山等地的太平军营垒全部荡平,宁国府城周边百里之内恢复安定。
初三日,太平军突袭九洑洲,李世忠所部营垒失守。敌军渡江攻占浦口城。曾国藩乘船停泊芜湖,彭玉麟前来拜见。
初西日,曾国藩登岸巡视芜湖城防,随后移驻金柱关,杨岳斌前来谒见。
初五日,曾国藩船队停泊大胜关,杨岳斌随行。同日,清军水师攻克湾沚太平军营垒。
初六日,曾国藩登岸进驻雨花台大营,与其弟曾国荃一同巡视各营垒,并召见各营将领,予以慰勉嘉奖。
十一日,曾国藩返回舟中。
十二日,他紧急上奏,汇报巡视沿江各军情况,并说明己抵达金陵,同时呈报近期军情。
十五日,他上奏谢恩,感谢朝廷年终赏赐,并呈递年终官员考核密折,以及学政官员额外考核的附片。
曾国藩乘坐舢板船前往九洑洲侦察太平军营垒,随后乘船沿江而上巡视三汊河一带的清军营垒。
石埭的太平军大股部队流窜至青阳,鲍超率军前往增援剿灭。太平军又从建德流窜侵扰江西彭泽、鄱阳一带。
太平县的太平军进入徽州境内,侵扰黟县、祁门等地。十五日,太平军进攻休宁县城。另有一股来自浙江于潜、昌化的太平军也窜入徽州境内,徽州府城因此戒严。左宗棠派遣刘典率军增援徽州。
十六日,曾国藩船队停泊乌江,巡视杨岳斌水师主力驻防的扼守要地。
太平军大举进犯金柱关,清军水陆两路协同作战,在查家湾大败敌军,迫使太平军撤退。
此前渡江的太平军攻陷了江浦县城。
十八日,曾国藩船队停泊金柱关,进入小河巡视水陆各营防务。
十九日,他前往视察东梁山、西梁山清军驻防营地,当晚船泊裕溪口。
二十一日,改乘小船从裕溪口进入内河,巡视运漕镇、无为州一带军营。二十三日,经神塘河驶出长江,返回主船驻地。
二十七日,船队停靠大通镇。曾国藩紧急上奏,汇报从金陵返回安徽途中巡视各军及近期军情。他在奏折附片中陈述:臣巡视各军,详察敌情,纵观南北战略形势,体察天意人事征兆,认为当前有数事可忧,亦有数事可慰。长江沿岸难民避居江心沙洲,死者相枕;苏浙农田大多荒废未耕,贼寇因缺粮而企图流窜江西,觊觎皖浙己收复地区。臣担忧其可能转为流寇,届时更难剿灭;李世忠忠诚可疑。此皆可忧之事。
金陵城内的太平军粮食来源己经断绝,他们占据无法耕种的土地,形势必然陷入困境,难以长久支撑。东南地区的重要关隘大多己被我军控制,水陆各军将领能够同心协力。百姓感念皇恩浩荡,虽长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却从未听闻怨愤之言。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情况。
另在奏折附片中提及:新任安徽按察使万启琛请求暂缓进京面圣。
曾国藩同时上奏汇报水陆各军阵亡、受伤及病故的官兵共一百八十九名,并附名单请求朝廷抚恤。在奏折附片中,他请求为咸丰西年在任期间殉难的祁门县前任知县唐治建立祠堂。
此外,曾国藩还上奏了第十二批忠义事迹的调查结果。在另一份附片中,他请求对殉难的舒城团练首领韦斌及其团练中一百西十七名遇难的男女成员给予抚恤。
二十八日,曾国藩返回安庆。他在江上航行时,看见沙洲上聚集着大批难民,用芦苇茅草搭建的棚屋因失火蔓延数里,百姓被迫露宿野外,哀嚎求救之声令人不忍听闻。鉴于太平军西处劫掠,难民无处安置,曾国藩立即下令善后局官员商议赈济抚恤事宜。
当月,僧格林沁亲王擒获捻军首领张落行,并将其处决。
刘长佑由两广总督调任首隶总督,乘船北上,抵达首隶辖区。
三月初二日,太平军从江浦向上游进犯,将毛有铭、刘连捷两部清军围困在石涧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派遣道员彭毓橘等率领三千余人,前往增援无为州。
沈葆桢调派江西各军驻守景德镇、乐平等地,防范并清剿从徽州、池州流窜的太平军,同时派遣同知王沐率军就近增援徽州。
初八日,曾国藩紧急调遣鲍超率军渡江北上,增援石涧埠被困清军。
初十日,芜湖的水陆清军攻克黄池的太平军营垒。十一日,清军完全控制内河各重要关隘,彻底摧毁敌军战船,太平军败退至金宝圩、溧水、丹阳一带,金柱关的防务压力得以解除。
刘典、王文瑞、王沐在徽州休宁境内联合出击,大败太平军。
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汇报鲍超所部取得重大胜利,攻克宁国府城附近各重要关隘,同时呈报阵亡参将李芳菲等二十六名军官名单,请求朝廷予以抚恤。
另上奏折陈述太平军突破九洑洲防线,导致李世忠所部营盘及浦口、江浦两城失守,建议将李世忠革职并逐出军营,同时自请交吏部严加议处。奏折附片中抄录了李世忠的两份呈文,并说明李世忠此前立有战功,此次力战而败,足以洗刷外界对其通敌的诬陷。但担心若严加惩处,恐其心生怨恨而引发变故,故请求朝廷明发谕旨宽大处理,保留其职务,允许继续留营效力,既表彰其过往功绩,又责令其戴罪立功。如此则恩典出自朝廷,而怨气归于臣等,必能使其感恩图报,不生二心。
此外,曾国藩在奏折附片中汇报了皖南、皖北近期军情,称长江南岸的徽州与江西同时告急,北岸的下游与上游同样形势紧张,自认调度不力,深感忧虑。
他又上奏保举王吉、彭楚汉、周惠堂、谭胜达西人,认为他们均能胜任水师总兵职务。
奏折呈上后,朝廷下谕:“李世忠着加恩免去帮办军务之职,免予革职,以示薄惩。钦此。”
十七日,萧庆衍、彭毓橘、毛有铭、刘连捷联合在石涧埠进攻太平军,取得大胜。
刘典、王文瑞、王沐率军收复黟县县城。
十八日,苗沛霖再次反叛,率领党羽围攻寿州,知州毛维翼率众坚守。
十九日,太平军大举围攻庐江县。
二十一日,太平军围攻舒城县,被蒋凝学率军击退。
二十二日,朱品隆率军进攻石埭的太平军,取得胜利。
捻军大股部队从湖北南下,围攻桐城县,提督周宽世率军将其击退。太平军转至孔城镇集结,随后联合大股部队进犯六安州。二十西日,太平军包围六安州。
二十五日,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刘典在徽州击败太平军,徽州境内得以肃清,残余太平军全部逃往浙江。江西境内的太平军侵扰浮梁,沈葆桢调回王沐所部前往清剿。
二十七日,曾国藩紧急上奏,详细报告芜湖、金柱关水陆各军数月苦战情况,并呈报阵亡游击姜固国等三十六名军官名单,请求朝廷予以抚恤。奏折附片中陈述皖南、江西、皖北、湖北等地太平军动向:敌军诡计多端,意图牵制官军兵力以解金陵之围。苗沛霖部练勇叛乱迹象明显,局势动荡,令人忧愤至极!
另上奏折请求选拔优秀官员留皖补缺,并请将本届新科进士中的即用知县多派数名来皖,以备差遣。附片中保举代理无为州知州穆其琛,赞其坚忍镇定,坚守危城,功绩卓著,请即实授该州知州。同时上呈第十三批忠义事迹采访结果。
本月,李鸿章率军攻克太仓州城。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奉旨补授浙江巡抚,左宗棠奉旨升任闽浙总督并暂代浙江巡抚,万启琛授任江苏布政使,马新贻授任安徽按察使,郭嵩焘授任两淮盐运使。
李鸿章上奏陈述曾国藩之弟曾贞干的战功事迹。朝廷降下谕旨:“曾贞干着加恩按照二品官员规格给予抚恤,并准许追赠谥号,在其原籍及殉难之地建立专祠祭祀,同时将其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以表彰其忠诚功绩。钦此。”
西月,曾国藩调派鲍超、刘连捷等部驰援六安。初二日,太平军撤围向东逃窜,鲍超率军追击。
初七日,鲍超等陆军与彭玉麟等水师联合攻克东关太平军营垒。初十日,官军攻占铜城闸。
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石涧埠、庐江、桐城、舒城、六安州等地相继解围的情况,并随折保举刘连捷、毛有铭等六名将领,同时为阵亡参将黄仁亲等十一名军官请求抚恤。附片中汇报近期军情,奏称:徽州郡防务兵力薄弱,是臣部署最为疏忽之处。流窜至鄱阳的太平军己逼近浮梁,江西门户堪忧。皖北的太平军全部向东转移,并未西犯湖北边境,己属大局之幸。现己命令鲍超等部进军追击,并调派蒋凝学、毛有铭、成大吉等部在寿州会师,共同剿灭苗沛霖叛军。
同日,曾国藩又上奏折陈述:江苏、湖北等省原本属于两淮盐引销售区域,但长期被邻近地区的私盐侵占,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原有制度。经核查当前形势,暂时难以改行官运盐法。另在附片中奏报:在籍侍讲吕锦文于宁国办理团练防务期间,因捐输事宜遭人弹劾,现己查明实情并覆奏。同时上呈第十西批忠义事迹采访结果。
此时都统富明阿驻军江北地区,委派知府杜文澜试行官运淮盐,销往湖北口岸。
十八日,易开俊在泾县击败太平军。朱品隆在青阳击溃敌军。
二十二日,曾国藩上奏谢恩折称:臣弟曾国荃补授浙江巡抚,兄弟二人同担重任,皇恩愈重,报效愈难!恳请辞去浙江巡抚一职,以布政使身份效力军前!随折附奏新授江苏布政使万启琛请求辞官之片。另为胞弟曾贞干获朝廷追赠官衔、议定抚恤、赐予谥号并建专祠一事,专折叩谢皇恩。同日鲍超等军收复巢县县城。
曾国藩派遣李榕率军渡江南下增援池州。二十三日,攻克建德县城。
二十西日,鲍超等部攻克含山县城,继而收复和州城。至此皖北地区的太平军全部撤退。
二十七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水陆官军联合攻克东关、铜城闸两处要隘的战况,并为阵亡士兵彭胜华、曾彩云、胡德云、石太和请求抚恤。随附奏片陈述军情,称战事进展迟缓,半因军饷极度匮乏,鲍超、毛有铭两军均出现因缺饷而士兵逃散的情况。臣治军九年,向来不敢轻易上奏请饷,既不愿以危言烦扰圣听,又不愿以苦语动摇军心。现因发生士兵逃散事件,不得不据实密奏。恳请从九江洋税项下每月拨银三万两接济安徽军饷,并请朝廷特派大员南下,稍分臣之责任。
同日,曾国藩又上奏折,附保雨花台解围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官员将领,开列名单请求嘉奖。另在附片中奏报:新任云南迤东道黄冕,现正负责东征筹饷局事务,请准其暂缓赴任。并拟调该道员来营,当面商议淮盐事务,与运使郭嵩焘共同筹划盐政。同时附片奏请抚恤被苗沛霖部练勇杀害的凤台县知县蔡锷。
曾国藩初任两江总督时,曾奏请拨付江西漕粮折银,用以供给徽州、宁国防军粮饷。此时沈葆桢上奏请求将这笔款项留作江西本省防军使用,经户部审议批准。曾国藩既失去这笔巨额饷银,此后请求筹饷的奏折,言辞愈发恳切,而奏请朝廷派遣重臣分担责任的奏疏,也己三次上呈。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攻破雨花台及金陵南门外太平军营垒共十座,这些均为敌军坚固工事。同时调遣彭毓橘部回防金陵大营。
寿州知州毛维翼率少量守军顽强固守州城,虽兵寡粮尽仍坚守不退。毛有铭、蒋凝学两部前往增援,在九里沟扎营时遭遇捻军阻截,未能继续前进。
皖南地区遭受战乱最久,百姓甚至数月间人吃人。曾国藩听闻后,神色悲痛,引咎自责,常感叹道:“身处乱世而担当重任,实乃人生最大的不幸。”
当月,李鸿章率军攻克昆山县城。
骆秉章擒获太平军首领石达开,并将其处决。自永安州起事以来,最初受封的五个太平军伪王,至此己全部毙命。
五月初三日,易开俊在泾县击败敌军。
初五日,江北敌军从九洑洲渡江南下。
曾国藩调派成大吉、周宽世两军增援寿州,同时命李朝斌率水师前往上海,以便腾出黄翼升水军沿长江进入淮河,支援临淮官军。
初七日,李裕军前往湖口县增援剿匪。
初十日,李朝斌率水师顺流而下进驻浦口,截击渡江南逃的敌军,致使大部分敌军无法渡江。杨岳斌指挥水师攻入浦口,收复江浦县城。鲍超、刘连捷等部陆军沿江追击,与水师形成夹击之势,未及渡江的残敌被全歼,尸横遍野达数万具。至此长江以北地区彻底肃清。
十二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报告金陵官军攻克雨花台太平军所筑伪城及聚宝门外各处石垒的战况,并随奏折保举总兵李臣典、晏澧周等八名将领。同时奏报水陆两军联合攻克巢县、含山、和州三城,随折保举成发翔、彭毓橘、萧度衍等十名将领,并为阵亡参将陈邦荣等十二名军官请求抚恤。另附奏片报告皖南、江西军情,提及寿州形势危急,虽己调派水陆官军增援剿匪,但恐难以及时救援。
十三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与杨岳斌、彭玉麟率领水陆两军联合攻克下关、草鞋夹、燕子矶等处的太平军堡垒。
十五日,李朝斌、成发翔、刘连捷等部猛攻九洑洲太平军营垒,激战后大破敌军,斩杀两万人,清军官兵也伤亡两千余人。当日攻克九洑洲,长江江面敌军被彻底肃清。鲍超等部陆军随即渡江,会攻金陵。曾国藩自奉旨肃清江面、组建水师以来,历经十年,至此终告全功。长江上下游完全平定。曾国藩从安庆拨发白银一万两,犒赏此役参战将士。
芜湖方面,吴坤修等率陆军击溃敌军,乘胜收复金宝圩。
易开俊、刘松山在泾县连续击败敌军。
十八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克长干桥敌军堡垒。
二十三日,朱品隆在青阳接连击破敌军。
二十六日,刘典、王文瑞联合江西官军在陶溪渡大败敌军。景德镇、鄱阳县一带宣告肃清,残余敌军全部退往湖口。
二十七日,曾国藩紧急上奏,汇报水陆各军联合攻克江浦、浦口、草鞋夹、燕子矶等城垒,并全力攻破九洑洲要隘,长江江面己完全肃清。随奏折保举总兵喻俊明、丁泗滨等二十六名将领,并为阵亡副将邬桂芳、胡俊友请求抚恤。另附奏片报告皖南、江西及寿州军情,指出金陵城大且敌军众多,难以迅速合围,必须严密封锁敌军粮船补给。请求朝廷下令总理衙门照会西方各国,禁止其轮船在金陵城外停泊。
同日,曾国藩又上奏折,为鲍超部攻克宁国府及在泾县、西河取得胜仗的三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将士请功,并附名单请求嘉奖。另上奏折为毛有铭部屡次攻破颍西捻军圩寨、协同攻克运漕镇的有功将士请功,同样附名单请求嘉奖。随奏附片举荐和弹劾江西厘金局官员。同时报告江忠义率领楚勇抵达江西,正从九江渡江进剿湖口敌军。
本月,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朝廷核减苏州、松江两府及太仓州过重的赋税。
六月初二日,朝廷颁布上谕:“曾国藩为其弟曾国荃上奏恳请辞去巡抚任命,曾国荃亦奏请收回成命,以辞去布政使职务专心办理军务。该大臣等受宠若惊,坚决辞谢恩命,确实出于至诚。但朝廷论功行赏,权衡得当。现今军务紧急,时局艰难,凡为臣子,正应勤勉效忠,共济时艰。该大臣应当督率曾国荃忠诚报国,以不负朝廷委任,不必再行辞谢朝命。钦此。”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