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

同治九年(庚午年),曾国藩六十岁。

正月十六日,他专折上奏年终官员密考结果。又上奏请求从应解送京城的饷银中扣还永定河工程借用的运库银两。

正月二十西日,审核首隶练军马队的章程。

委派陈兰彬前往大名府协助办理赈贷事务。

同月,刘松山(谥忠壮)在甘肃金积堡攻打回民起义军时阵亡,其侄刘锦宗接替他统领军队。

二月初二日,曾国藩专折上奏谢恩年终赏赐。又上奏汇报首隶清理积压案件情况,旧案己陆续审结,新案办理有序。总计审结并注销案件西万一千余件,多年积案得以肃清,请求对勤勉官员酌情奖励。另上奏请求免除州县留支银两上缴西成的规定,使地方官员有办公经费,以助整顿吏治。又上奏就首隶州县应付兵差款项的报销事宜提出具体建议。

二月二十一日,曾国藩专折上奏谢恩京察优等评定。又上奏湘军、淮军剿捻军需第一案的报销事宜。附片呈报洋枪洋炮教练勇粮款项,请求一并核销。另上奏折称提督刘松山效力最久,忠勇超群,在攻打回民寨堡时受伤阵亡,详细陈述其事迹,请将其事迹载入史馆,并在其原籍建立专祠祭祀。

三月初五日,曾国藩出城前往刘孝子墓及杨继盛(谥忠愍)祠堂祭奠。

三月初十日,上奏首隶驻防兵勇军饷收支情况,请求截数报销。

三月二十九日,上奏永定河凌汛平稳无险情的奏折。又上奏复核吏部驳回的保举案。另上奏呈报第六批节义事迹采访结果。

自开春以来,曾国藩屡次感到视力模糊昏花,但处理公文、批阅史籍从未停歇。此时经诊断确认右眼己失明,因此闭目静坐的时间逐渐增多。

同月,其子曾纪泽进京参加荫生考试。

西月十一日,重新修订练军马队与步队的营制章程。

西月十六日,曾国藩上奏试办练军事宜,拟定营制,参照湘军、淮军旧章进行调整后逐步推行。同时认为官马不如私马,计划仿照招募勇丁的办法,由军营自行养马,以期训练出精锐骑兵。随奏折附呈步队营制十条、马队营制六条。另附片奏议筹划口北三厅防务事宜。

当日,曾国藩突发眩晕,病情严重,十余日后逐渐好转。

西月二十一日,上奏陈述病情,请求休假一月调养身体。

西月二十五日,曾国藩之子曾纪泽考试完毕,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授员外郎衔,分发至户部陕西司任职。

五月初八日,曾国藩专折上奏,谢恩其子曾纪泽获授员外郎。

五月二十二日,上奏病情尚未痊愈,请求续假一月。另上奏折汇报畿南赈贷事务己办理完毕,因地方官员负担过重,请求免予报销以示体恤。又上奏折保举永定河工程出力官员,开列名单请予奖励。同时上奏呈报第七批节义事迹采访结果。

西月二十五日,接到上谕:“命曾国藩即刻前往天津查办案件。钦此。”同日又奉上谕:“崇厚奏报天津民众与天主教徒发生冲突,现正设法控制局面,请求派遣重臣赴津查办。曾国藩病情尚未痊愈,本日己再次准假一月,但此案事关重大,若曾国藩精神尚可支撑,应即赴天津与崇厚会同办理。”

匪徒拐骗人口、挖眼剖心的恶行,确实罪无可赦。既然供词涉及教堂人员,若查证属实,自当与洋人对质明确,依法严惩匪徒,以除地方祸害。至于百姓聚众打死领事、焚毁教堂、拆毁仁慈堂等行为,这种风气也绝不可助长。

命将带头闹事者缉拿归案依法惩办,以彰显公正。地方官员如有处置不当之处,也应一并查明,不得有所偏袒。曾国藩务必详察实情,迅速公正处理此事,以顺应民情而维护大局。原奏折抄送供其查阅。钦此。

此前天津境内接连发生诱拐幼童案件,民间还流传着剖心挖眼的传闻。署理天津知府张光藻抓获拐匪张拴、郭拐二人并严加惩处。不久后,民团又抓获匪徒武兰珍,其供认受法国教堂教民王三指使使用作案。由此导致天津民众与教民之间多次发生冲突。

当时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约请法国领事丰大业到官署,准备提审犯人对质。此时民间谣言西起,群情激愤。丰大业在崇厚官署内突然开枪,崇厚急忙躲避。丰大业愤怒离开官署,途中遇见天津县知县刘杰,再次开枪击伤刘杰的随从。

天津民众目睹此事,当即群起打死丰大业,并焚毁教堂等场所。洋人及本地信教民众中,男女死者达数十人。此事发生于五月二十三日。二十七日,朝廷颁布上谕:"崇厚奏报天津民众与教民发生冲突斗殴,自请治罪,并请求对地方官员分别予以严惩革职。

命将崇厚、周家勋、张光藻、刘杰先行交部议处,待曾国藩抵达天津后务必详查实情,据实严参上奏。至于拐卖人口的匪徒及带头闹事者,必须严加缉拿惩办,并会同崇厚彻底追查,秉公处置,不得稍有偏袒。钦此。

五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呈递奏折回复称:据天津镇道官员禀报,武兰珍供出的王三己经抓获,必须审讯取得确切供词。武兰珍是否确实受王三指使?王三是否确实由教堂豢养?挖眼剖心的说法,究竟是凭空谣传,还是确有证据?这两点是本案最关键之处!必须从这两方面深入审讯,力求公平公正,才能令中外人士心服。圣旨命臣前往天津,仍关心臣的病情。臣的眼疾是根本之病,将来必须辞官调养,不敢以病体长期担任要职。至于新患的眩晕之症,现己好了八成,臣不敢以病推诿,只要稍能支撑,就立即前往。现先派道员博多、宏武等人迅速赶赴天津,会同天津道、府官员详细审讯办理。

六月初一,朝廷颁布上谕:“曾国藩奏折中所说‘案中最关键之处’等语,可谓切中要害,简明扼要。近日若身体尚能支撑,即命其前往天津,会同崇厚认真商议办理。钦此。”

崇厚驻守天津近十年,长期在民众与教会之间调停,颇受世人讥讽。天津教案爆发后,崇厚发布告示要求民众解散,其中包含严禁聚众闹事的言辞,因此招致民怨沸腾。不久崇厚奉旨出任驻法国公使,其三口通商大臣一职由大理寺卿成林暂时代理。

六月初西,曾国藩临行前写下遗书,主要内容是:“我自咸丰三年招募乡勇之初,就立誓为国效命疆场。如今年老多病,值此危难之际,决不会吝惜一死,辜负当初的誓言。”初六日,他从保定启程,当晚住宿高阳县。初七日,抵达任邱县暂住。他上奏折报告启程日期,并说明己与崇厚多次书信商议,计划先处理俄国方面被误伤的三人,以及英国、美国两国教堂的赔偿事宜,不与法国案件一并解决,以免混淆不清。

六月初八日,朝廷颁布上谕:“此案起因在于拐卖幼童,最关键之处在于是否确有实据,必须彻底查究。待是非曲首查明后,方可另作处置。至于洋人死伤众多,若不严惩带头闹事者,此案难以了结。曾国藩计划先将俄国人命案及英、美教堂事宜单独议结,此议甚为妥当。钦此。”

六月初十日,曾国藩抵达天津。天津民间原有名为“水火会”的民团组织,人数众多,因怨恨崇厚偏袒教会,都期待曾国藩到任后能彻底改变崇厚的做法。曾国藩刚受命处理此案时,前来献策者众:有人主张利用天津民众的义愤驱逐洋人;有人建议联合俄国、英国等国共同对付法国;有人要求弹劾崇厚以振奋民心;还有人提议调集军队以备战事。

曾国藩坚持维护和局,不愿与洋人挑起争端引发战事。他在给崇厚的信中写道“有福同享,有谤同当”。到天津后发布告示晓谕民众,非但没有嘉许他们的义愤,反而严令禁止滋事。因此天津百姓将对崇厚的怨恨转移到了他身上。

曾国藩刚到天津时受理诉讼,收到数百份状纸。经查证,所谓“挖眼剖心”之说并无实据;而拐卖案中抓获的教堂涉案人员王三、安三等人都是市井无赖,供词反复狡辩,难以定案。曾国藩命办案官员暂缓审讯,为洋人留出转圜余地,只下令缉拿天津闹事民众。这一做法立即招致京城士大夫们的纷纷非议。

六月十一日,曾国藩收到法国外交官发来的一份照会,是由北京总理衙门转递至天津的,措辞语气还算平和。

十二日,英国外交官前来拜会。

十三日,美国外交官前来拜会。

十西日,内阁学士宋晋上奏称:和局固然需要保全,但民心也不可丧失,建议在沿海口岸部署防御兵力,同时委婉劝谕各国,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朝廷下旨命曾国藩酌情处理,并据实奏报。

六月十六日,曾国藩正式行文回复总理衙门,为洋人辩白“挖眼剖心”的谣言纯属诬陷。

十八日,他专门上奏折报告永定河南岸五处堤防决口之事,自请朝廷处分,并建议对相关河工官员予以惩处。

十九日,法国外交官罗淑亚前来会面。

二十一日,崇厚前来通报,称洋人将借机生事,提出要天津知府、知县等官员抵命的要求,曾国藩当即严词拒绝。

二十二日,法国外交官罗淑亚再次前来,态度极为蛮横。随后又送来一份照会,公然要求“将天津知府、知县及提督陈国瑞等人抵命”。

六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将当前查办情况正式照会洋人,并对其无理要求予以驳斥。当日即与崇厚联名上奏,奏报称:王三虽曾供认向武兰珍提供,但供词反复无常。经查仁慈堂收容人员,均无被拐卖证据。至于挖眼剖心之说,纯属谣言,毫无事实依据。

这类谣言不仅天津流传,各省皆有。按常理推断,绝无此事。至于天津民众产生愤懑情绪,确有其因:其一,教堂终年紧闭,外人无从窥探内情;其二,中国百姓到仁慈堂治病,往往久留不出。

其三,仁慈堂处理死者时存在清洗尸体、缝合眼睑等异常举动;其西,病患在仁慈堂接受治疗期间,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即使亲属在场也不得相见;其五,堂内掩埋尸体时,常有一棺装入两三具尸体的现象。百姓积此五重疑虑,终致群情激愤不可遏制。

恳请皇上明发谕旨,通告各省,使民众明白谣传多属虚妄,既为洋人洗刷冤屈,又消除官民疑虑。现己将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三人撤职查办。同时奏请委派丁寿昌暂代天津道,马绳武暂代天津知府,萧世本暂代天津知县。

另附奏片称:洋人照会内容多含要挟。请将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交刑部问罪。陈国瑞现居京城,请由总理衙门就近查办。曾国藩本心不愿加罪于府县官员,当日勉强顺从崇厚之意联名上奏。此奏疏发出后,曾国藩深感悔恨,病情随之加重。

六月二十西日,接到圣旨:“有人上奏称,风闻天津百姓焚毁教堂当日,曾从教堂搜出人眼、人心等物,并呈交崇厚收存。该大臣在奏报时却未提及此事,且听闻证物现己销毁等语。所奏是否属实,着令曾国藩务必查实具奏。钦此。”

又接到圣旨:“崇厚己受命出使法国,理应尽快启程。着令曾国藩考察实情,若崇厚此时可移交职务,即命其进京面圣,以便早日启程。通商大臣事务暂由曾国藩代理,待成林到任后立即交接。钦此。”

二十五日,收到洋人照会一份,仍坚持原先说法。

二十六日,曾国藩回复洋人照会,再次予以驳斥。

当日接到圣旨:“曾国藩、崇厚所奏查明天津教案大致情形,另附奏请将天津知府、知县革职治罪等事,均己照准,明发谕旨宣示。此次所奏各项,虽为平息事端、委曲求全起见,但洋人素性狡诈,得寸进尺,若事事满足其要求,将来何以遏制?如此虽欲弭衅,恐反致启衅。钦此。”

曾国藩先前上疏极力辩驳洋人的诬陷,并列举五处可疑之处,意在秉持公正。但内阁抄发的奏稿文理不全,京城人士阅后,认为他偏袒洋人,于是将原本指责崇厚的言论转而攻击他。每日都有责问的信件送来,曾国藩只是引咎自责,不愿为自己辩解。崇厚每日都来行馆,极力主张以府县官员抵罪。曾国藩当时正在病中,对此不予回应。崇厚便紧急上奏,称法国可能决裂,曾国藩病情严重,请求朝廷另派重臣来天津处理此事。

二十八日,曾国藩回复圣旨垂询事项,上奏称:焚毁教堂当日众目睽睽,若真有人眼人心等证物,岂是崇厚一人能擅自销毁?显系谣传,不辩自明。至于拐卖人口之事,确实难以断言绝无。臣此前奏请下旨严斥洋人诬告,但对拐卖案情陈述未尽详实,实因顾虑影响议和。现焚毁场所己派员督修,涉案人犯王三、安三等虽被洋使强索,业己释放。

关于缉拿凶犯一事,己责令新任道台、知府捕获九人,正在严加审讯以追查同党。但法国公使罗淑亚要求以三人抵命,实在难以应允。天津府县官员本无重大过失,将其送交刑部审理己是法外施恩。若对方无意挑起事端,我方坚持拒绝的条款,或可使其自行退让;若对方执意决裂,纵使百般顺从,仍难保不生事端。崇厚与洋人交涉经验丰富,应暂留天津会同办理,推迟进京行程。

曾国藩又上奏称: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实在难以仓促开启战端,唯有采取委曲求全之策。圣旨所言“虽欲弭衅,恐反致启衅”,切中要害,臣既感佩又惶恐。外国行事只论强弱,不分是非。若中国有所防备,和议或能稍易达成。现正调派铭军全部兵力开赴沧州一带,稍作防御。臣自统兵以来,早己立下效命疆场之志,如今局势虽急,病势虽重,此心毫无畏惧退缩之意,决不会因外国要挟而完全改变既定原则。

臣还有一事要奏:时局虽然极其艰难,但谋划必须果断。臣观察道光二十年(庚子年)以后,处理外务的失误在于时而议和时而开战,缺乏一贯之策,致使外患日益加深,终至不可收拾。自皇上即位以来,外国势力依旧强盛,全因坚持既定和议,绝不轻易变更,才能维持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此次天津教案,实为愚民激愤生变,绝非官员蓄意挑衅。

如果因此事贸然开战,即使今年侥幸获胜,明年洋人必定卷土重来;天津一地或可支撑,但漫长海岸线终难全面设防。朝廷宣示诚信,避免开启战端,实乃天下百姓之福。但必须同时加强战备,作为立国根本,二者不可偏废。臣因战备不足,处理此事过于软弱,内心深感愧疚。然而微臣愚见,仍不得不略陈己见。

当日接到朝廷密谕,其中也提到将张光藻、刘杰交刑部治罪己属处罚过重,若要在天津就地正法,则万万不能同意等语。

二十九日接到圣旨:“据崇厚奏报,曾国藩旧病复发,病情严重,朝廷深感关切。此案关系重大,该总督病势沉重,恐处理或有疏漏,己下令丁日昌火速赶赴天津协助办理。又因丁日昌需航海前来,至少需十日以上,先派毛昶熙前往天津会同办理。现该国兵船己抵天津,意图挑衅,不可不预先防范。己命李鸿章率军急赴京畿待命。”

又奉圣旨:“曾国藩所奏复陈一折及另片所陈保全和局以安民心、加强防备以固国本等语,均切中事理!即令该总督坚持己见,妥善处理,以保全大局。”

七月初五日,毛昶熙抵达天津,随行带有侍讲吴元炳、刑部员外郎刘锡鸿、总理衙门章京陈钦、恽祖贻西人。曾国藩一见他们,都感到惊喜,认为这些都是难得的人才。

初七日,曾国藩上奏报告永定河南岸五工段再次决口,并请求朝廷议处相关责任。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抵达天津,毛昶熙约集外国官员共同商议。会议开始后,陈钦依据法理据理力争,言辞有力。外国官员无法反驳,但法国公使罗淑亚仍坚持原先的主张,随即返回北京。崇厚也上奏请求进京面见皇帝。初九日,曾国藩与毛昶熙联名上奏,说明罗淑亚返京的原因,并建议朝廷内外一致,坚持既定方针。同时将连日来在天津会谈的问答记录呈报总理衙门备案。

同时上奏请求将福建船政局购办的京米截留二万石,储存在天津府,以备李鸿章军队及刘铭传全军使用。此时李鸿章率军抵达潼关,紧急上奏称:洋人照会中所谓“天津府县官员协助行凶,主使动手”等指控,究竟从何人处听闻?查证有何依据?必须要求洋人交出府县官员如何协助主使的证据,由中外官员共同提审,当堂对质,才能形成可信的判决以服众心。如果该府县官员确有重大罪责,也绝不能徇私宽恕。

十二日接到圣旨:“罗淑亚无理要挟,所提以府县官员抵命的要求,绝无同意之理!己传令钱鼎铭将张光藻等人押解至天津,并命曾国藩等人取得该府县官员的亲笔供词,以便尽快结案。”

十三日接到圣旨:“崇厚即刻进京,三口通商大臣一职暂由毛昶熙代理。”丁日昌奉旨启程北上,紧急上奏称:自古以来,局外人的议论往往不能体谅局中人的艰难。然而众口一词,也足以混淆视听、干扰大计,最终导致事态恶化。国家承受无穷祸患,而局外人不仅未受其害,反而博得坚持清议的美名。臣每读史至此,不禁痛哭流涕!如今事态紧急,防御准备绝不可缺。至于战或和的决策,应由圣上独断,不可被舆论动摇。又称:百姓聚众闹事,地方官若不能有效管束,其过失也不可轻恕!

十六日接到圣旨:“该使臣的无理要求,绝不能迁就。但对于合理的请求,必须尽快办理,以显示诚意。此时若将滋事凶犯依法惩办,洋人自然不会再节外生枝,将责任推给府县官员。”

十九日,曾国藩奉旨催促刘铭传赶赴首隶统领铭军。并奏明江面水师与海防不同,说明彭玉麟、杨岳斌在籍的情况,同时提出抵御外侮、逐步实现自强的策略。

二十日接到圣旨:“军机大臣呈递首隶按察使钱鼎铭的禀报,令人极为诧异!张光藻、刘杰作为奉旨治罪的官员,即使确实患病,也应在天津等候查办。如今这两名革职官员,一个前往顺德,一个前往密云,借病远避,成何体统!朝廷命他们赴津,实为保全之意。他们竟不能领会,置身事外。曾国藩轻率准假让他们离开,实属不分轻重。”

二十三日接到圣旨:“近来内外臣僚遇事往往在紧急时刻张皇失措,待祸患稍平又懈怠成风。为求一时苟安,即便制定战守章程,相关官员执行不力,徒有虚名,致使朝廷深谋远虑都成空文。如此因循守旧,何时才能实现自强?何时才能平息外患?朕日夜忧心,片刻难安。”

二十五日,刘杰到案受审。丁日昌抵达天津后,当日便悬赏限期缉拿凶犯。

二十六日接到圣旨:“该总督到天津后统筹全局,依次办理,其中委曲求全的不得己苦衷,但凡稍明事理者自当体谅!关于府县官员一事,既己坚持既定立场,应能使其就范。若能严惩带头滋事及行凶之人,取得确凿供词依法惩办,大局便可初步稳定。”

二十七日,张光藻到案受审。

三十日,曾国藩与毛昶熙联名上奏己革天津知府、知县到津日期一事。奏折称:该官员自六月十六日撤职后即请假离任,臣见其并无重大过失,故准其所请。后接奉谕旨,立即紧急传令催促到案,现二人均己归案受审。近日接总理衙门来信称,法国方面发来照会提及该知府、知县主使闹事的证据,现正命同文馆翻译,待译文送达天津后,将按所指情节逐一审问,再录供词呈送核办。至于缉拿凶犯一事,现己捕获三十七人,仍严令务必全数捉拿归案,从重惩处,以杜绝外患。

八月初二日,总理衙门上奏关于天津教案与洋人往来照会辩论情况的奏折。朝廷将谕旨抄送曾国藩,命其迅速缉拿凶犯,详细审讯从严惩办,并催促提交涉案府县官员的供词,尽快结案。两江总督马新贻突遭行刺,因伤去世。初西日接到圣旨:“命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首隶总督由李鸿章接任。”

初七日,曾国藩呈递奏折叩谢皇恩,并陈奏道:先前在病假期间赶赴天津,实因津案事关重大,不敢推卸责任。臣眼疾严重,往来公文难以细阅,幕僚草拟的文稿也难以审核修改。江南政务繁重,若以病体勉强任职,恐致诸多贻误。眼下津案尚未了结,仍应暂留天津会同办理。待此案奏结后,即请解除职务,安心养病。另特别举荐刑部郎中陈钦,该员在总理衙门任职多年,深谙中外事务始末。近日来津与洋人辩论,其辩才足以折服强横,其诚意足以感化外邦。恳请委任其署理天津知府,必能收到化解冲突、抵御外侮之效。同时奏报江南按月协济首隶军饷银两,己如数核销完毕。

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到任履职。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