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来水融入村民生活,村子看似恢复平静,可老井的记忆,却如影随形。
张老汉时常站在曾经老井的位置,望着那片被填平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在井边打水,听他们讲述老井的故事,那口井仿佛承载着村子的历史与灵魂。
如今,老井虽己不在,但张老汉觉得,不能让老井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就此消逝。
于是,张老汉有了一个想法,他想在村子里建一个小型的“井文化展览角”,把老井的故事、打水的工具,以及与老井相关的照片展示出来,让子孙后代记住这段历史。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支书,村支书听后,十分赞同。
“张叔,这想法太好了!老井虽然封了,但它的文化不能丢。咱们得让年轻人知道,村子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村支书兴奋地说。
得到村支书支持后,张老汉开始忙碌起来。
他西处收集老井相关的物件,从废弃的杂物间里找出了以前打水用的木桶,那木桶虽己破旧,但却承载着无数回忆。
他还挨家挨户询问,收集村民们与老井的合影,那些照片里,有村民们的青春岁月,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与此同时,村里的年轻人在享受自来水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村子的未来。
小伟在学校里学到了一些关于农村电商的知识,他觉得可以利用村子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把村里的新鲜蔬菜、水果卖到城市里去。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刘婶,刘婶听后,既担心又期待。
“小伟,这事儿能行吗?咱们从来没干过这个,要是搞砸了可咋办?”刘婶担忧地说。
小伟信心满满地说:“妈,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农村都通过电商发展起来了。咱们村子的东西质量好,只要宣传得好,肯定行!”
刘婶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决定支持他。
小伟开始行动起来,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成立了一个电商小组。
他们学习拍摄农产品照片,撰写产品介绍,研究电商平台的运营规则。
张老汉看着年轻人的干劲,心中十分欣慰。
他觉得,村子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虽然老井不在了,但年轻人正用新的方式,为村子创造美好的明天。
在筹备“井文化展览角”的过程中,张老汉遇到了一些困难。
资金不足是个大问题,购买展览用的展示架、装饰材料等都需要钱。
而且,有些村民对这个展览角的意义不太理解,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
面对这些困难,张老汉没有退缩。
他找到村支书,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村支书决定在村子里发起募捐,号召村民们为“井文化展览角”贡献一份力量。
“大伙听我说,老井对咱们村子意义非凡,这个展览角能让咱们的后代记住老井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出一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支书在村子广播里说道。
村民们听了村支书的话,纷纷响应。
有的村民捐出了自己的积蓄,有的村民主动帮忙搬运材料,还有的村民提供了一些关于老井的珍贵资料。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资金问题逐渐解决。
而对于那些不太理解的村民,张老汉和村支书亲自上门解释。
“老哥哥,这展览角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老井,更是为了让咱们的孩子知道,咱们村子的根在哪里。”张老汉诚恳地对一位老人说。
经过耐心解释,那些村民也逐渐理解了展览角的意义,开始支持这项工作。
“井文化展览角”的建设顺利进行着。
张老汉每天都守在现场,看着展示架一点点搭建起来,看着老井的故事一点点呈现出来,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另一边,小伟他们的电商事业也有了起色。
他们成功在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店铺,上传了村里农产品的照片和介绍。
一开始,订单并不多,但他们没有气馁,不断优化产品介绍,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口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的店铺,订单量逐渐增加。
村民们看到年轻人的努力有了成果,也纷纷加入进来。
有的帮忙种植更优质的农产品,有的帮忙打包发货,村子里呈现出一片团结协作的景象。
终于,“井文化展览角”建成了。
展览角位于村子的广场旁边,用木质材料搭建而成,显得古朴而温馨。
里面摆放着老井的照片、打水工具、村民们讲述老井故事的录音等。
村子里的孩子们围在展览角前,好奇地看着里面的一切。
“爷爷,这就是老井的样子呀,它看起来好厉害。”一个孩子指着照片说。
张老汉笑着说:“是啊,这老井养育了咱们祖祖辈辈,它的故事可多啦。”
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张老汉知道,老井的文化和精神,将会在孩子们心中传承下去。
而小伟他们的电商事业,也为村子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村子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张老汉站在展览角前,望着村子里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分。
他知道,虽然老井己经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李家坳的村民们。
而村子的未来,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得更加美好。
李家坳,正带着老井的记忆,向着充满希望的明天大步迈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VJB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