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调查进驻波澜起,众口铄金压力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上级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很快抵达河阳省。调查组规格很高,由中央纪委、中组部等相关部门的干部组成,行事低调严谨,但他们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河阳省官场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各种猜测和议论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之前那些隐秘的传言似乎一下子找到了“依据”,变得更加“有鼻子有眼”。虽然组织程序要求对调查情况保密,但官场没有绝对的秘密,关于“陈十一被调查”、“问题严重”、“可能落马”的小道消息迅速发酵。

调查组的工作全面而细致。他们分别与省委常委、省级领导、部分厅局负责人、陈十一分管部门的干部、其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可能相关的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谈话。同时,调阅了与陈十一工作相关的大量文件、会议纪要、项目审批记录、财务凭证,特别是其在楚西江州旧城改造、河阳省大数据平台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的决策过程资料。

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和微妙。

- 一些过去与陈十一工作联系紧密的干部,变得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公开场合与他接触,电话也少了。

- 一些曾被陈十一批评或处理过的干部,则暗自窃喜,甚至有人试图主动向调查组提供一些“情况”,添油加醋,落井下石。

- 也有不少正首的干部为其鸣不平,但在敏感时期,大多选择沉默,或只能在私下表达愤慨和信任。

- 陈十一的家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担忧和焦虑萦绕在心头。

面对这一切,陈十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和配合。他按照要求,将自己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重大决策事项、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写成详尽的书面报告提交给调查组。对于调查组约谈,他每次都准时到场,态度坦诚,对任何问题都如实回答,不回避、不遮掩、不辩解,只是客观陈述事实和决策考量。

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调查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对他不利的“线索”或“反映”。

- 有匿名信举报,称其在江州旧城改造中,授意下属倾向某家外来房企,排挤本地企业。调查组为此专门赴江州进行了延伸调查。

- 有反映称,河阳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中标企业与陈十一的某位远房亲戚有关联,存在串标嫌疑。

- 还有人在谈话中暗示,陈十一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是因为其与某个社会组织负责人过往甚密,存在私相授受。

这些“线索”看似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足以让调查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入。调查组本着对组织、对干部负责的态度,对每一条线索都进行了认真的核查取证。

这段时间,是陈十一政治生涯中最为艰难和煎熬的时期。他不仅要承受被调查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声誉损害,还要面对外界异样的目光和各种流言蜚语。昔日门庭若市的家,变得冷清起来。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什么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但他内心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他深知自己是清白的,那些所谓的“线索”,要么是捕风捉影的诬告,要么是别有用心者的断章取义和恶意构陷。他相信组织最终会查明真相。

唯一让他感到痛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担心河省正在深入推进的社会治理改革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中断。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调查组、也向省委表示:“无论我个人情况如何,河阳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人民利益的,恳请省委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让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他的这种态度,甚至让调查组的一些成员也暗自感到敬佩。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他首先考虑的仍然不是自己,而是工作和事业。

夜晚,独自在书房,他也会感到疲惫和孤独。但他总会拿起那张在社区工作时与居民们的合影,回想起自己投身政界的初心——为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份初心,如同暗夜中的明灯,给予他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坦然面对一切风雨。

调查,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持续进行。真相与谎言,公正与阴谋,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激烈交锋。陈十一的命运,仿佛悬于一线。

在陈十一接受调查、处境艰难的时期,河阳省的官场呈现出复杂的众生相。有人疏远,有人观望,有人幸灾乐祸,但也有人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支持,竭力维持着改革大局的稳定。

省委书记赵建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班长,他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指示,配合调查组工作,但同时,他内心对陈十一的人品和能力是有基本判断的。在省委常委会上,他明确要求:“调查是针对陈十一同志个人的组织程序,全省各项工作必须照常运转,不能受影响,更不能停滞不前!特别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方向不能偏,步子不能乱,这是省委的集体决策,必须一抓到底!”他亲自听取相关工作的汇报,确保重点改革项目持续推进,有效避免了因主将缺席而可能出现的混乱和停滞。他的定力,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省委社工部常务副部长李延东(一位深受陈十一理念影响、具体负责改革执行的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现了难得的担当。他没有因为陈十一被调查而惶惶不可终日,也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放缓工作节奏。相反,他更加勤勉地奔走于各个试点和部门之间,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促各项措施落地。他在部里公开说:“陈书记倡导的改革是为了河阳好,为了百姓好。现在他暂时不能主持工作,我们更要把他定下的路子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支持,对河阳最大的负责!”他的行动,稳住了社工部这支改革中坚力量的人心和士气。

省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王雷(一位与陈十一在救灾维稳中结下深厚战斗情谊的干部)也在其职权范围内,极力维持社会治安大局的平稳,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借机生事。他对下面的人说:“现在是特殊时期,都给我把眼睛擦亮了,确保不出乱子。这才是真正的讲政治!”

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陈十一的信任。那位曾被妥善安置的老工伤人员代表,辗转托人给陈十一家里送去一筐土鸡蛋和一封信,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陈书记,我们相信您是好人,是好官!您要挺住!”某社区的网格员们,自发地更加努力工作,用更好的服务成绩来“声援”他们心目中的好领导。这些点滴的支持,虽然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道义力量,让陈十一倍感温暖。

然而,暗流并未停止涌动。以省委常委、副省长刘志平(此人在陈十一推动改革时曾多次以“条件不成熟”、“财政压力大”等理由委婉反对,其分管的领域利益也被触及)为首的一些人,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他们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甚至也说着“要相信组织”、“配合调查”的官话,但私下活动却异常频繁。

刘志平多次以汇报工作为名,接触调查组成员,“无意间”透露一些关于陈十一“工作作风比较强硬”、“有时听不进不同意见”、“推动项目比较急”等信息,看似客观评价,实则暗藏机锋。他还授意自己分管部门的一些负责人,在向调查组提供材料或谈话时,可以“适当”反映一些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暗示陈十一的决策“可能有些脱离实际”或“未能充分协调各方意见”。

更有甚者,那个在匿名信中被提及、在河阳大数据平台招标中落败的本地企业老板(与刘志平关系密切),也被暗中鼓动,更加“积极”地向调查组“反映情况”,夸大其词,试图将商业竞争失败扭曲为政治打压和利益勾结。

这些暗地里的动作,目的就是要坐实对陈十一的不利指控,至少让调查结论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彻底中断其政治前程,甚至为他们自己反攻倒算、扭转改革方向创造机会。

调查组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们既要核查针对陈十一的具体问题线索,也要敏锐地察觉河阳省官场这种微妙的氛围和背后的派系博弈。组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纪检,他告诫组员:“我们只对事实负责,对组织负责。不要被任何外在的情绪或压力干扰,一切用证据说话。要特别注意辨别,哪些是真实反映,哪些是带有个人恩怨或派系目的的诬告和不实之词。”

忠奸善恶,在关键时刻愈发清晰。陈十一虽然暂时处于困境,但他过去的为人、他推动事业所积累的“人心”,以及真正以大局为重的战友们的支持,正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强大的防护网,抵御着暗流的冲击。调查,在波谲云诡中,艰难地向着真相逼近。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