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太行山笼罩在薄雾中,会议室里陈光旅长手指轻敲着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将领,拿起手中的任命令念到:
"经八路军总部研究决定,将卢沟桥来的部队正式整编为'总部特别战术教导团',简称特教团。韩守岳同志任特教团团长,原新129师772团政委陈延舟同志任政委,萧远同志、赵志刚同志和王金鹏同志分别任一连、二连、三连连长。"
韩守岳、陈延舟、萧远、赵志刚和王金鹏立即起身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坚决服从总部命令!不负使命,率部冲锋,誓将日寇赶出中国,保卫家国河山!”
话音未落,几人紧握的拳头又悄悄绷紧了几分 —— 袖口磨出毛边的军装下,是滚烫的热血;挺首的脊梁上,扛着的是敌后抗战的千钧重任。韩守岳目光扫过身旁的战友,声音掷地有声:“请总部放心!特教团定当练出硬骨头、打出好战术,每一个兵都能上战场、杀日寇,绝不辜负‘特别战术教导团’的名号!”
陈延舟握着腰间的手枪,补充道:“我们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扎实,让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既要教战术、练本领,更要明初心、守信念,让每一次战斗都对得起老百姓的期待,对得起胸前的红星!”
萧远、赵志刚和王金鹏三位连长齐声附和,语气里满是坚毅:“保证带好连队!服从指挥,敢打敢拼,绝不后退半步!”
"特教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陈光旅长继续说道,"一是培训各部队骨干,推广新战术;二是作为总部的尖刀,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作用。"
韩守岳放下军礼,他往前半步,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请旅长放心!特教团定把这两项任务拧成一股绳 —— 培训骨干不是纸上谈兵,我们要把卢沟桥抗敌的实战经验、还有总部摸索的伏击、破袭新战术揉进教学里,让每个从这里出去的骨干,回了部队就能带兵打胜仗;至于当总部的尖刀,我们从卢沟桥一路打过来,最懂‘关键时候顶得上’的分量,只要总部一声令下,特教团的兵绝不含糊!”
陈延舟随即接话,目光扫过三位连长,语气透着政工干部的细致:“我们会把任务要求落到每一处 —— 培训时,不仅教战术动作,更要讲清‘为什么练’‘怎么用在抗敌上’,让骨干们带着信念回去;执行尖刀任务前,思想动员、战术推演都要做扎实,确保拉出去就能打,既不辜负总部的信任,也不让跟着我们的兵白流血。”
萧远往前凑了凑,嗓门带着基层连长的干脆:“大家都在这儿,我表个态!一连保证配合培训,挑最有经验的老兵当示范,让来学的骨干看得见、学得会;真要上战场当尖刀,一连肯定冲在最前面,绝不给特教团丢脸!”
“二连也是!” 赵志刚紧跟着说,“我们这阵子正琢磨怎么把巷战、山地突袭的本事练得更精,刚好能融入培训,也为当尖刀攒硬功夫 —— 不管是教还是打,二连都接得住!”
王金鹏最后补充,语气扎实:“三连负责的后勤和战术保障,也会围着这两项任务转。培训时备好器材、模拟战场环境;打仗时提前摸敌情、搞侦察,绝不让‘尖刀’缺了后劲!”
韩守岳再次抬手敬了个军礼,身后的几人也跟着挺首腰板:“特教团全体官兵,保证完成总部赋予的任务,用战术教出好骨干,用刺刀杀出硬名声,为抗日救国拼到底!
隔天,在训练场上,特教团的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学。萧远站在队列前,看着来自各部队的精英骨干。一个来自山西决死纵队的干部操着浓重口音问道:
"萧连长,咱们平时打游击战惯了,你们这套正规战法能用在山区不?"
萧远指着沙盘上的地形模型:"战术要因地制宜。比如在这个山头,我们可以这样布置交叉火力..."
萧远蹲下身,指尖在沙盘里划出一道浅沟,顺着山头的等高线勾勒出隐蔽点:“王同志,您说的游击战灵活,咱们一点不丢。但‘正规战法’不是让咱硬拼阵地,是把火力用得更巧。你看这山头 —— 左翼这块岩石区,能藏一个班,枪口对着山脚的羊肠小道;右翼那片灌木丛,刚好架两挺轻机枪,视线能扫到敌人侧后;山顶咱不摆人,把重机枪架在反斜面,日军的迫击炮打不着,等他们往上冲,咱正面火力粘住,两侧交叉打,重机枪再从背后补火,这不就是把游击的‘藏’和正规的‘打’捏一块儿了?”
他抬头看向那名山西干部,指了指沙盘上 “日军补给线” 的标记:“前阵子伏击战,120 师的同志就是这么干的 —— 没跟日军拼人数,就靠地形藏住火力,等汽车队进来,交叉火一拉,不到半小时就把补给线掐了。您那儿山区多,要是遇上日军小股扫荡,这么布置,既能集中火力打歼灭,又能打完就从两侧山沟撤,比零散打冷枪见效快多了。”
那干部凑过来,手指在沙盘上跟着比划,眉头渐渐舒展开:“这么说,是把咱游击的‘熟地形’和正规的‘火力劲’结合了?我之前总怕一讲‘正规’就变死板,现在听您这么说,心里亮堂了!” 周围几个骨干也围上来,有的蹲在沙盘边模拟敌军进攻路线,有的问 “要是敌人分两路上来咋办”,萧远一一解答,偶尔拿起小石子当 “兵力” 摆阵,训练场的尘土里,满是较真的讨论声。
另一边的射击场,通信兵刚把临时拉的电线掐断,夕阳的余晖瞬间沉下去,只剩星光洒在黄土坡上。
一名冀中神枪手端着三八大盖,眯眼瞅着远处晃动的树枝 —— 方才白天能稳稳命中的靶子,这会儿只剩个模糊的黑影,手指扣动扳机,子弹 “嗖” 地擦过树枝,打在后面的土坡上,溅起一小团尘雾。
“不是枪法不行,是夜里少了‘参照’。” 赵志刚走过去,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块白布条,缠在枪托前端:“你白天看准星,能靠日光找缺口;夜里没光,准星和缺口就糊成一块儿了。缠这块布,不是让它反光,是让你能借着星光,摸到准星的位置 —— 你再试试,把枪口抬一点,对准布条和星光对齐的角度。”
神枪手半信半疑地端起枪,手指轻轻碰了碰白布条,调整了下姿势。这次扣扳机时,他特意侧耳听了听风的声音 —— 方才赵志刚说过,夜里风比白天稳,但也得辨方向。“砰!” 子弹稳稳打在树枝上,震得几片叶子落下来。
“中了!” 神枪手眼睛一亮,转头看向赵志刚,语气里没了方才的不服气,多了几分急切:“赵连长,还有啥诀窍?俺们冀中地道多,夜里常跟日军巡逻队打交道,要是能这么准,能多敲掉几个鬼子!”
赵志刚接过枪,指着准星说:“再教你个土办法 —— 找块碎玻璃,磨成小镜片,粘在准星侧面,不用大,能映一点星光就行。另外,夜里打移动靶,别盯着靶子动,盯着它前面半米的位置,日军夜里走得慢,预判一步,比跟在后面打准多了。” 他抬手对着另一棵晃动的树枝,“砰” 的一声,又中了。
周围的骨干都围了过来,有的掏出小本子记 “白布条缠枪托”,有的让神枪手再演示一遍,射击场的枪声断断续续,却没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琢磨的认真。远处的训练场边,韩守岳和陈延舟站在土坡上看着这一幕,陈延舟笑着说:“这样才对 —— 不是教死战术,是教能用到战场上的真本事。” 韩守岳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些凑在一起讨论的骨干身上:“等这些人回去,特教团的战术,才算真的扎到敌后去了。”
九月的华北秋阳还带着灼人的劲儿,特教团的训练场却比日头更 “热”。
没有课堂的桌椅板凳,黄土坡上的沙盘、架在土坎上的步枪、画满红蓝色标记的地图,就是最实在的 “课本”;没有老师学生的客套称呼,来自晋察冀、冀中、山西决死纵队的骨干们,张口是 “俺们那儿打伏击的法子”,闭口是 “上次跟鬼子周旋缺的就是这招”,满场都是带着硝烟味的热乎气。
沙盘旁永远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萧远刚用树枝标出 “日军运输队必经的山坳”,山西决死纵队的王排长就蹲下来,指尖戳着沙盘边缘的沟壑:“萧连长,俺们那儿的山坳比这深,要是鬼子带了迫击炮,咱的机枪阵地得往后挪两丈,不然容易被端了!” 话音刚落,冀中军区的李班长就接话:“挪是得挪,但得留个假阵地 —— 用草人插枪,再挂两件破军装,鬼子的迫击炮准往那儿轰,咱的真火力就能藏住!”
两人说着就争了起来,旁边几个骨干也凑过来,有的说 “假阵地得洒点马粪,像真驻过兵”,有的说 “机枪得架在土窑里,射孔只留巴掌大”,萧远没插嘴,只笑着把树枝递给他们:“你们来摆,摆完咱推演一遍,看看哪样更顶用。”
不一会儿,沙盘上就多了几个草人 “阵地”、几条弯弯曲曲的 “隐蔽道”,连坡下的 “小河” 都被标出了 “能蹚水的浅滩”—— 都是各部队打出来的实战经验,掺着黄土揉进了战术里。
射击场的较真劲儿更足。赵志刚教 “夜间狙击” 时,冀中过来的神枪手老周总觉得 “布条缠枪托不够亮”,自己找了块碎镜子粘在准星旁,试了两枪却皱起眉:“反光太显眼,老远就能被鬼子看着!”
旁边一个年轻骨干凑过来,从口袋里摸出块擦枪布:“俺们连长教的,把布浸了桐油,蒙在镜片上,既能透点光,又不反光!” 两人当即找了块布试验,老周端着枪瞄准远处的树桩,扣下扳机,子弹正好打在树桩中心,他一拍大腿:“中!这招比俺那碎镜子强十倍!”
往后几天,射击场里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有人蹲在地上帮战友调整枪托高度,有人把自己的 “土诀窍” 写在纸条上分给大家,连握枪的姿势都要互相纠正 ——“你这手腕太僵,打两枪就酸了,得像握锄头似的,松点劲才稳”“瞄准的时候别憋气,匀着呼吸,不然准星会晃”,没有藏着掖着的本事,只有 “多教一招,就能多杀一个鬼子” 的实在。
到了夜里,煤油灯成了最热闹的 “课堂”。几个人围着一张摊在地上的地图,手指在 “日军据点”“我方游击区” 之间划来划去。
陈延舟政委偶尔会过来,手里揣着总部送来的战报,给大家念 “120 师在小王庄又截了鬼子的粮车”“晋察冀军区的游击队端了个炮楼”,念完就问:“要是你们遇上这样的情况,咋打?”
有人说 “得先摸清楚鬼子的换岗时间”,有人说 “得找老乡带路,不然容易踩地雷”,连负责后勤的骨干都插话:“得提前备着担架,万一有伤员能及时抬下来”。
有时候讨论到半夜,有人饿了,就掏出怀里的炒面,你分我一把,我递你一口,就着煤油灯的光,把战术和干粮一起咽进肚子里 —— 没人觉得苦,只觉得 “多琢磨一会儿,回去带兵时就能少牺牲几个兄弟”。
最动人的是那些 “不起眼的细节”:有个来自平型关的骨干,总把萧远讲的 “交叉火力布置” 记在烟盒纸上,边记边说 “俺们村被鬼子烧了,学好这招,就能帮乡亲们报仇”;赵志刚教 “预判鬼子行动” 时,有个年轻兵总盯着远处的山路发呆,后来才知道,他的排长就是因为没预判到鬼子的迂回,牺牲在了山路上;连课间休息时,大家也不闲着,有的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战术图,有的互相模拟 “鬼子进攻”,连走步都在练 “猫着腰的隐蔽步伐”—— 没有口号式的激昂,只有把 “抗日” 两个字刻在骨子里的认真,把 “保家卫国” 融进每一个战术动作里的坚定。
这就是特教团的学习氛围:没有虚头巴脑的形式,只有 “实战里学、实战里用” 的务实;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只有 “互相教、一起学” 的互助;没有松松垮垮的懈怠,只有 “多学一点、多杀鬼子” 的急切。黄土染黑了军装,汗水浸透了绑腿,煤油灯熏黑了手指,但每个人眼里都亮着光 —— 那是学好本事、打回老家的光,是把鬼子赶出中国的光。
培训进行到第三周,实战任务来了。正太铁路(现名“石太铁路”,连接河北省石家庄市与山西省太原市的铁路干线)上一座关键桥梁需要爆破。特教团负责培训的学员组成突击队,在萧远带领下执行任务。
夜色中,学员们运用新学的渗透技巧接近目标。突然,日军的装甲巡逻车出现在铁路上。
"按预案执行。"萧远冷静下令,"狙击组就位,爆破组待命。"
赵志刚带着狙击组迅速占领制高点。随着几声沉闷的枪响,装甲车上的日军哨兵应声倒地。爆破组趁机安装炸药。
"轰!"巨大的爆炸声中,铁路桥应声断裂。
更大的考验很快到来。百团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教团被派往最关键的战区。在一次攻坚战中,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
"这样强攻伤亡太大!"陈延舟政委焦急地说。
韩守岳仔细观察战场:"让特教团上。萧远,带你的一连从侧翼渗透;赵志刚,二连负责火力压制。"
特教团战士们如猎豹般出击。精准的狙击、迅猛的突击、默契的配合,让观战的各部队指挥员赞叹不己。
战斗间隙,学员们围坐在篝火旁交流心得。一个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感慨道:"以前咱们就知道猛打猛冲,现在学会了用脑子打仗。"
萧远接过话头:"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重要的是灵活运用。"
培训结束时,总部通报表扬特教团。副总指挥亲自来到驻地:"你们不仅仗打得好,培训工作也很有成效。各部队反映,经过培训的骨干回去后,战斗力明显提升。"
篝火旁,韩守岳和陈延舟并肩而立。看着正在交流心得的两军将士,陈延舟感慨道:"韩团长,你们带来的不只是新战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不。"韩守岳摇摇头,"我们只是把未来的经验带回来,真正的战斗力,来自于八路军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月光下,特教团的旗帜迎风飘扬。这面旗帜见证着两个时代军人的融合,更预示着抗日战场上即将绽放的新锋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W1A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