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龙山的晨雾漫过青龙村的光伏板,折射出七彩的光带时,刘董强正站在生态产业规划图前,指尖划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标注,最终停留在一片空白区域。“我们不能只守着现有的成果,要让神龙山的生态价值,像山间的溪流一样,流淌到更多领域。”他在团队会议上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小伙伴们对生态产业多元化的思考。
生态康养产业的探索,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去年冬天,一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退休教师来到神龙山,原本只是想避寒,却发现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明显减轻。“这里的空气像带着药香,吸一口都觉得舒服。”老人的话点醒了小伙伴们——神龙山每立方厘米2.8万个的负氧离子、遍布山间的中草药资源,以及西季分明的宜人气候,正是发展康养产业的天然优势。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机构合作,在神龙山海拔1200米的平缓地带,打造了“神龙山本草康养谷”。康养谷里,既有依山而建的木质民宿,也有配备专业设备的理疗中心。游客可以清晨跟着中医师采挖中草药,体验“识草、晒药、制药”的全过程;午后在森林步道上进行“森林浴”,让身心沉浸在松针与泥土的芬芳中;晚上则能享受用当地草药熬制的药浴,缓解一天的疲惫。来自上海的张女士连续三年来这里康养,她的朋友圈里满是神龙山的晨雾、草药茶和理疗师的手札:“以前每年冬天都要去医院输液,现在在神龙山待着,连感冒药都很少吃了。”
生态教育产业的布局,则是对神龙山科研成果的一次“转化”。小伙伴们联合神龙山自然保护区,将5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3个科研实验室改造成“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针对中小学生,他们设计了“跟着红外相机找动物”“中草药标本制作”等趣味课程;对于生态保护爱好者,又开设了“生态监测技术”“生物多样性调查”等专业培训。去年夏天,武汉某中学的200名学生来到这里,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在溪流里检测水质,在森林里设置昆虫陷阱,还亲手放飞了一只康复的红腹锦鸡。“原来每一只小鸟、每一棵小草,都在守护着神龙山的生态平衡。”学生小李在研学日记里写道,这篇日记后来被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引发了更多学校对神龙山生态教育的关注。
生态科技产业的兴起,则充满了“意外之喜”。去年,一家专注于环保材料研发的企业来到神龙山,想寻找一种可替代化工原料的天然成分。小伙伴们带着他们走进深山,发现了一种名为“神龙山皂角树”的植物,其果实中的皂苷含量是普通皂角的3倍,具有很强的清洁能力,且对环境无污染。双方立刻成立联合研发团队,经过半年的实验,成功提取出皂苷精华,制成了“神龙山本草清洁剂”。这种清洁剂不仅泡沫丰富、气味清新,还能生物降解,投放市场后迅速占领了高端环保清洁产品市场。如今,神龙山己经吸引了8家这样的科技企业入驻,涉及生态修复技术、环保包装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为了让这些产业“扎下根、长得壮”,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出台了《神龙山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对入驻的康养机构、教育机构和科技企业,给予前三年免税、房租减半的优惠;同时设立了1亿元的生态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的研发和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小伙伴们则发挥“桥梁”作用,一边为企业对接科研资源,一边帮助他们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去年,一家研发生态修复技术的企业遇到了土壤样本分析的难题,唐兴立刻联系了神龙山的科研团队,为他们提供了近十年的土壤数据,帮助企业快速突破了技术瓶颈。
如今,神龙山的生态产业己经形成了“康养+教育+科技+旅游+农业”的多元化格局。2023年,这些产业带来的产值达到了3.2亿元,带动了周边12个村落的1500余名村民就业。当夕阳为神龙山的山峦镀上金边,刘董强站在康养谷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忙碌的科研人员、嬉笑的研学学生和悠闲的康养游客,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生态产业的多元化,不仅让神龙山的经济实力更强,更让生态保护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神龙山的生态中受益,他们就会成为这片土地最坚定的守护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