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山的秋意总是来得格外浓烈,漫山的枫叶像被点燃的火焰,映红了青龙村的青瓦白墙。刘敏站在父亲刘祖文的旧书桌前,指尖拂过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18年的生态巡护日志:“3月12日,发现3只林麝活动痕迹,需在周边增设红外相机;5月20日,暴雨冲毁巡护路,组织村民修补……”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还能看到父亲当年在山间奔波的身影。2019年阴历8月11日,刘祖文因积劳成疾离世,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砸在刘敏和弟弟刘飞的心上,但也让他们更加明白,父亲用一生守护的神龙山,如今需要他们接过接力棒。
刘飞把对父亲的思念,全部倾注到生态科研中。他记得小时候,父亲总带着他去山林里认植物,“这是珙桐,是神龙山的‘鸽子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如今,刘飞参与的“神龙山珍稀植物基因保护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实验室里,他和科研团队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珙桐中一种名为“Ginkgo biloba”的基因片段,这种片段能帮助珙桐在低温环境下保持细胞活性,正是它让珙桐在神龙山的寒冬中存活下来。这个发现为珙桐的人工培育提供了新方向——他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幼苗更快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当刘飞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拿出父亲生前最爱的那本植物图鉴,眼眶泛红:“你爸要是知道了,肯定比谁都高兴。”
刘敏则选择用文字和影像,延续父亲的“守护故事”。她整理出父亲生前的37本巡护日志、200多张老照片,在神龙山生态博物馆策划了“父辈的足迹”展览。展览上,一张刘祖文背着受伤的小麂下山的照片,吸引了无数人驻足。照片背后,是2017年的一个雪天,父亲在巡护时发现了这只被陷阱弄伤的小麂,冒着大雪走了两个小时山路,把它送到保护区的救助站。“我爸常说,神龙山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是我们的家人。”刘敏在展览讲解时,声音里总是带着哽咽,却又充满力量。这个展览不仅让游客和居民了解了老一辈守护者的付出,更激发了年轻人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先后有50多名大学生报名成为神龙山的志愿者。
与此同时,二伯刘祖林的子女刘国栋和刘爱民,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成长。2023年阴历6月22日,刘祖林病逝,这位一辈子扎根神龙山生态农业的老人,临终前还惦记着村里的生态茶园:“今年的雨水多,要记得给茶树排水,别用化肥,要用咱们自己堆的有机肥。”刘国栋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他整合了村里的120亩茶园、80亩中草药田,成立了“神龙山生态农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统一管理、分户种植”的模式,引进了智能灌溉系统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避免了化学农药对土壤的破坏。去年,合作社的高山茶和中草药销售额达到了800万元,带动了56户村民增收。“我爸总说,生态农业不是赚快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饭碗。”刘国栋在合作社的培训会上,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刘爱民则继承了父亲关爱社区的初心,把精力投入到社区生态建设中。她记得父亲生前总说:“社区是生态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居民的心齐了,神龙山才能守得住。”在她的推动下,青龙村开展了“生态花园”建设,每家每户都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本土花卉和果树;她还组织了“环保积分”活动,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参与社区清洁等方式积累积分,兑换生态农产品。如今的青龙村,不仅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还形成了“人人讲环保、户户爱生态”的氛围。去年冬天,村民们自发组成了“夜间巡护队”,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防范盗猎行为,成功制止了两起非法捕鸟事件。
每当夕阳西下,刘敏、刘飞、刘国栋和刘爱民总会聚在青龙村的老槐树下,分享各自的工作进展。他们的手中,或许拿着科研数据,或许握着合作社的账本,或许捧着社区活动的照片,但心中都揣着对父辈的思念和对神龙山的热爱。他们知道,父亲们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精神就像神龙山的古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而他们,就是这棵大树新抽的枝芽,要带着这份传承,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刘祖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4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