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卫六和柳柳迎来了他们最重大的科学突破。然而,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去,新的挑战己经接踵而至。在这个科学与人生交织的关键节点,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传承的财富。
01. 临界时刻
深秋的清华园,物理系三楼的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卫六站在主控制台前,凝视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柳柳则在一旁协调着各个小组的准备工作。
"高压系统稳定在14万大气压,"年轻的博士后报告道,"温度正在按计划下降。"
这是他们第十三次尝试重复南方科技大学陈卓昱团队在常压下实现的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结果。不同的是,他们希望通过高压手段探索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尝试高压实验的情景吗?"柳柳轻声问道,手指无意识地着那枚封存着量子涡旋的订婚信物。
卫六的嘴角微微上扬:"设备泄漏,样品损毁,还有你为我包扎伤口。"
多年来的失败与成功,挫折与突破,都凝结在这个瞬间。他们知道,今天的实验可能揭开高温超导的终极奥秘。
02. 奇迹的瞬间
实验进行到第36小时,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点。压力己经升至18万大气压,温度降至40K以下,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
突然,监测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
"电阻率急剧下降!"负责电输运测量的研究员惊呼,"己经低于检测极限!"
几乎同时,磁测量小组也传来了激动的声音:"观察到完整的迈斯纳效应!抗磁性信号清晰!"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欢呼声。然而,卫六却异常冷静:"继续降温,记录完整数据。"
当温度降至35K时,超导态依然稳定。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压力的精细调节,超导转变温度竟然继续上升,最终在特定的压力窗口稳定在45K。
"这不可能..."马克看着数据,喃喃自语,"常压下最高才40K,高压下怎么可能更高?"
柳柳立即意识到了这一发现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也许高压能够诱导出常压下无法稳定的电子态。"
03. 突破的涟漪
论文在《自然》杂志以快报形式发表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卫六和柳柳团队不仅证实了镍基氧化物在常压下的高温超导特性,更发现了高压下超导转变温度的进一步提升,这为理解高温超导机理提供了关键线索。
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基于他们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全超导磁体,实现了35.1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个突破性的进展,离不开卫六和柳柳在超导材料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
"你们的工作为高性能超导磁体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材料选择,"合肥团队的负责人在贺电中表示,"这是我们能够突破磁场极限的关键。"
与此同时,在广东中山市,全球最大容量的高温超导磁储能装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建设5MVA/10MJ的超导磁储能装置,为高精尖产业提供"毫秒级"的电力稳定性保障。
看着自己的基础研究正在转化为实际应用,卫六和柳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04. 荣誉的代价
随着突破性发现的传播,荣誉和邀请纷至沓来。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咨询变得更加频繁,各种国际奖项的提名接踵而至。
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阴影也开始显现。
一天傍晚,卫六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来电者是他们在德国时的合作者贝克教授,现在他的语气却充满担忧。
"卫教授,有一些关于你们研究结果的质疑声音正在国际上传开,"贝克教授谨慎地选择着措辞,"特别是洛桑的杜兰德团队,他们声称无法重复你们的高压结果。"
更令人不安的是,某些国际科研团队开始暗示中国团队的数据"过于完美",甚至有人公开质疑整个镍基超导领域的真实性。
面对这些质疑,卫六表现出惊人的冷静:"科学真理不取决于投票,而在于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然而,私下里,他对柳柳坦言:"我最担心的不是质疑本身,而是这些声音可能会影响年轻学者的前途。"
05. 传承的时刻
在应对外界质疑的同时,实验室内部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小李——那个曾经大胆提出创新思路的年轻研究员——收到了国外顶尖机构的邀请。
"他们提供的条件很难拒绝,"小李坦诚地对卫六和柳柳说,"独立的研究团队,充足的经费,还有..."
柳柳理解地点头:"你不需要为考虑自己的前途而感到抱歉。科学是无国界的,重要的是你能够在最适合的环境里做出最好的工作。"
然而,卫六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果我们为你创造更好的条件呢?"
第二天,卫六和柳柳向学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成立"前沿量子材料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由小李担任主任,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
"科学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卫六在论证会上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不仅是做出发现,更是为下一代搭建更高的平台。"
这个提议获得了批准。在工作室揭牌的那天,小李激动地表示:"我会用毕生的努力来证明,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在科学前沿做出世界级的贡献。"
06. 人生的方程
在应对各种外部挑战的同时,卫六和柳柳的家庭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变化。他们的儿子开始对父母的工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爸爸,超导是什么?"一天晚上,儿子拿着卫六的诺贝尔奖演讲稿问道。
卫六思考了片刻,然后拿起儿子的积木:"就像这些积木,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会有摩擦,推起来很费力。但是当温度足够低时,它们之间的摩擦突然消失了,轻轻一推就能滑得很远。"
这个简单的比喻让儿子眼睛一亮:"就像我在冰上滑行一样!"
柳柳欣慰地看着这一幕。她意识到,真正的科学传承不仅仅发生在实验室里,更发生在这些日常的生活瞬间。
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卫六和柳柳开始思考更多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科学成就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是他们发表的论文,还是他们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他们获得的奖项,还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
07. 永恒的瞬间
十二月的一个雪夜,卫六和柳柳接到了那个期待己久的电话。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消息确认,他们与南科大的陈卓昱团队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实验室里沸腾了。年轻的研究员们欢呼雀跃, champagne 酒瓶塞飞向天花板。
然而,在这个人生巅峰的时刻,卫六和柳柳却显得异常平静。
"记得我们刚开始研究镍基超导时的梦想吗?"卫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问道。
柳柳点头:"探索自然的奥秘,不管它将我们引向何方。"
如今,他们不仅揭示了镍基超导的奥秘,更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他们的工作为理解高温超导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为下一代超导技术奠定了材料基础。
但在内心深处,他们知道,诺贝尔奖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点。科学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出新的问题。
08. 新的起点
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前夜,卫六和柳柳再次来到了物理系顶楼的天台。这里的视野依然开阔,但眼前的清华园己经与他们刚来时大不相同——新的科研大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实验室灯火通明。
"三十年前,我们站在这里,梦想着改变世界,"柳柳依偎在卫六身边,轻声说道,"现在,世界真的因我们而改变了。"
卫六握紧她的手:"不,我们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而现在,该轮到年轻一代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了。"
他们知道,诺贝尔奖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中山,全球最大的超导磁储能装置正在建设中;在合肥,基于他们研究成果的超导磁体正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而在世界各地,无数科学家正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
科学的火炬正在传递,而爱的故事仍在继续。在那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两个科学家相视而笑,知道他们的人生己经与科学探索的永恒征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第二十五章完)
未来可期见证奇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5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