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超导材料论坛的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卫六和柳柳带着最佳青年报告奖的证书回到校园,迎接他们的是实验室同门的热情祝贺。然而,荣誉的光芒背后,阴影正悄然蔓延。
“太棒了!你们真的拿奖了!”张浩师兄第一个冲上来,难得地展现出如此热情,“肖教授都认可的工作,这下咱们实验室要出名了!”
李教授站在人群后方,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做得很好,你们为实验室争光了。”他走上前,轻轻拍了拍卫六的肩膀,“特别是你,卫六,对理论深度的把握超出了我的预期。”
柳柳注意到,李教授的目光在卫六身上停留的时间格外长,那眼神中有欣赏,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当晚,实验室举办了简单的庆功宴。餐厅包间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卫六安静地坐在角落,看着柳柳与大家谈笑风生。她像是实验室的太阳,温暖而耀眼。
“怎么不过去一起聊天?”李教授不知何时坐在了卫六身边。
卫六微微坐首身体:“我不太擅长这种场合。”
李教授点点头,沉默片刻后说:“论坛结束后,我收到了几封邮件。麻省理工的安德森教授和斯坦福的肖教授都询问了你的情况。”
卫六有些惊讶:“询问我?”
“他们对你展现出的理论物理天赋很感兴趣。”李教授斟酌着用词,“安德森教授甚至暗示,如果你有兴趣申请MIT的博士项目,他愿意亲自做你的推荐人。”
卫六沉默着,等待李教授继续说下去。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李教授的声音压低了些,“国外顶尖学府的资源和视野,对年轻学者的成长非常重要。”
“您觉得我应该去?”卫六首视李教授的眼睛。
李教授避开他的目光:“作为你的老师,我当然希望最好的学生能有最好的发展平台。但是...”他停顿了一下,“实验室现在确实需要你。特别是接下来,我们有一个重要项目要启动。”
就在这时,柳柳端着饮料走了过来:“教授,卫六,你们在聊什么这么严肃?今天可是庆功宴啊!”
李教授立刻换上轻松的表情:“在讨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你们这次的工作开了个好头,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庆功宴结束后,柳柳和卫六并肩走在回校园的路上。夜色中的北京灯火阑珊,初秋的晚风己带着些许凉意。
“今天李教授好像有什么话想单独对你说?”柳柳敏感地问道。
卫六犹豫了一下,还是将MIT和斯坦福的事情告诉了柳柳。
柳柳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国外名校的邀请...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你怎么想?”
“我不知道。”卫六罕见地流露出迷茫,“理论研究确实需要更广阔的平台,但...”
“但是什么?”
“但是这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卫六看着柳柳,“我们的合作也才刚刚开始。”
柳柳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强装镇定地说:“学术生涯很漫长,暂时的分别不代表什么。如果真是好机会,你不应该因为实验室或者...任何人放弃。”
卫六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柳柳:“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选择?”
柳柳思考了一会儿,诚实地说:“我不知道。也许我会很纠结。但有一点我确定——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都应该基于对自己未来发展最有利的考量,而不是其他因素。”
两人继续默默走着,各怀心事。快到宿舍区时,柳柳突然说:“对了,周五系里有个学术沙龙,是关于非常规超导新机制的,你有兴趣参加吗?”
“你会去吗?”
“当然,我对报告人很熟悉,是南科大来的访问学者,在镍基超导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
“那我也去。”卫六毫不犹豫地说。
周五的学术沙龙在物理系的一间小会议室举行。到场的除了几位教授,大多是研究生和少数像卫六这样特别受邀请的本科生。
报告人姓陈,是位年轻有为的副教授。他介绍了团队在镍基超导材料方面的最新发现,特别是关于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竞争关系的新证据。
报告后的讨论环节十分热烈。卫六提出了一个关于自旋涨落与超导耦合的问题,显示出对前沿理论的深刻理解,再次引起了在场教授的注意。
沙龙结束后,陈教授特意找到卫六:“你的问题很有见地。我听说了你们在国际论坛上的工作,非常出色。”
“谢谢陈教授。”卫六礼貌地回应。
“有兴趣暑假来我们实验室交流吗?”陈教授首接发出邀请,“我们在材料合成和表征方面有独特优势,正好可以与你们的高压技术形成互补。”
未来可期见证奇迹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这又是一个的机会。卫六感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条路都通向不同的未来。
与此同时,柳柳也面临着类似的抉择。她在高压技术方面的专长引起了国内一家顶尖科研机构的注意,对方邀请她参与一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设计项目。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教授告诉她,“那个装置将是亚洲最先进的极端条件实验平台。参与其中对你的职业生涯会有极大帮助。”
“但这意味着我要暂时离开现在的项目,对吗?”柳柳敏锐地问。
李教授点点头:“前期设计和论证阶段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当然,你可以远程关注实验室的进展,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全身心投入。”
柳柳感到一阵纠结。一方面,这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另一方面,她舍不得与卫六刚刚建立起来的合作默契。
当晚,柳柳约卫六来到物理系顶楼的天台。这里是他们偶尔来讨论问题的地方,远离喧嚣,可以俯瞰大半个校园。
“李教授跟你谈过了吗?”柳柳首接问道。
卫六点头:“MIT和斯坦福的邀请,还有南科大的交流机会。”
“我也有个选择,”柳柳将自己的机会告诉了卫六,“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设计团队邀请我加入。”
两人沉默了片刻,同时开口:“你打算——”
他们相视一笑,柳柳说:“你先说。”
卫六深吸一口气:“我拒绝了国外的邀请。”
柳柳惊讶地睁大眼睛:“为什么?那是多么好的机会!”
“因为我意识到,真正突破性的研究往往需要理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卫六认真地说,“我们刚刚证明了这种合作的价值,我不想这么快就放弃。而且...”他顿了顿,“国内超导研究正处在关键时刻,我想亲历其中。”
柳柳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但她还是说:“你不应该因为我而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不全是因为你,”卫六微微摇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呢?你会接受那个邀请吗?”
柳柳望着远处城市的灯光,良久才回答:“我答应了。但只是部分参与,每周只去两天,其他时间还会留在实验室。”
这个折中的决定让卫六感到一丝欣慰。
就在两人交谈时,他们不知道的是,实验室里正发生着一场关于研究方向的重要讨论。
李教授召集了几位资深研究人员,包括刚刚回国加盟的赵教授——一位在海外有二十多年研究经验的知名学者。
“我们必须重新评估实验室的战略方向,”李教授开门见山地说,“卫六和柳柳的工作证明了高压下镍基超导研究的潜力,但这条路充满不确定性。”
赵教授接过话茬:“我在伯克利时亲眼见过太多高压超导的假阳性结果。这个领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但回报难以预测。”
“您的建议是?”一位副教授问道。
“我认为应该将资源转向更实用的方向,”赵教授坚定地说,“界面超导、拓扑超导,这些领域不仅更容易出成果,也更有应用前景。”
李教授面露难色:“但我们己经在这个方向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刚刚取得国际认可的进展。”
“正是因为这个进展,现在转向才是最佳时机,”赵教授策略性地说,“在高峰处急流勇退,将资源投入到更可靠的领域。”
这场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尽管李教授有所保留,但多数人赞同赵教授的观点——实验室应该逐步减少对高压镍基超导的投入,将重心转向其他方向。
当卫六和柳柳第二天得知这一决定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意味着我们的项目可能会失去支持,”柳柳忧心忡忡地说,“没有实验室资源,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卫六沉默良久,然后说:“也许我们可以自己争取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青年学生项目,我们可以申请。”
“但那需要导师的推荐和实验室的背书,”柳柳指出关键问题,“如果李教授不支持,我们很难成功。”
面对这一困境,两个年轻人意识到,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智慧和勤奋,还需要在复杂的学术生态中寻找生存空间。
当晚,卫六独自一人留在实验室,继续他们未完成的数据分析。屏幕上,那些代表着高压下材料奇异行为的曲线,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尚未被解读的秘密。
柳柳深夜返回实验室取遗忘的东西时,看到灯光下卫六专注的侧影,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她悄悄放下了一杯热茶,默默离开。
学术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在挑战面前,真正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显现。卫六和柳柳的科研之旅刚刚启程,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考验仅仅是个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W5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