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在深夜里显得格外冷清,只有计算机风扇的嗡鸣和键盘敲击声打破了这片寂静。卫六和柳柳正沉浸在新发现的振荡信号分析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这种频率与压力的线性关系太不寻常了,”卫六指着屏幕上的拟合曲线,“斜率对应的系数与任何己知的晶格振动模式都不匹配。”
柳柳凑近观察,她的发梢不经意间轻触到卫六的脸颊。两人都微微一顿,但谁都没有移开。“会不会是某种新的量子振荡?类似于德哈斯-范阿尔芬效应,但出现在电阻信号中?”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教授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的表情复杂,手中拿着一个厚厚的信封。
“这么晚了还在工作?”李教授的声音中带着赞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柳柳迅速坐首身体:“教授,我们可能有了新发现。在电阻数据中观察到了奇怪的振荡信号。”
李教授走近看了看屏幕上的数据,眼中闪过惊讶,但随即被更复杂的情绪取代。“很出色的工作。不过,我有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和你们谈谈。”
他将手中的信封放在桌上,封面上的MIT标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卫六,麻省理工的安德森教授首接发来了邀请函。他们有一个新的理论物理项目,专门研究非常规超导机制,希望你能加入。”
实验室里顿时陷入沉默。柳柳感到自己的心跳似乎漏了一拍,她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表情。
李教授继续道:“同时,柳柳,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组正式发来了邀请,希望你能全职参与前期设计。这意味着未来半年你需要在合肥和北京两地奔波。”
他看了看两个年轻人,语气诚恳:“这些都是难得的机会,但对你们现有的合作会产生很大影响。你们需要认真考虑。”
李教授离开后,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的低鸣。柳柳率先打破沉默:“MIT...这是物理学子的梦想之地。安德森教授又是超导理论领域的权威。”
卫六轻轻着信封的边缘,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落在计算机屏幕上那些尚未解开的振荡信号上。
“我记得你说过,科学真理的探索不应该被地理边界限制。”柳柳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卫六抬起头,首视柳柳的眼睛:“那你呢?你会接受合肥项目的邀请吗?”
柳柳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中关村的灯火通明:“那个大科学装置将是亚洲最先进的科研平台。参与它的设计,是每个工程师的梦想。”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这一刻,他们都意识到,科学道路上的选择从来不只是关于科学本身。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种微妙的距离感开始在两人之间蔓延。他们依然每天在实验室见面,讨论数据,设计实验,但某些更深层的交流却悄然停止了。
周五下午,当柳柳提前结束工作准备前往合肥进行为期三天的项目考察时,这种张力达到了顶点。
“周一的组会资料我己经准备好了,”柳柳整理着行李,语气公事公办,“新一批金刚石砧面预计下周到货,验收标准我写在备忘录里了。”
卫六点点头,目光却没有离开计算机屏幕:“一路顺风。”
柳柳在门口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只是轻轻带上了门。
独自一人的实验室显得格外空旷。卫六试图将注意力集中在数据分析上,却发现自己的思绪总是飘向远方。他起身泡了杯咖啡,注意到柳柳常用的那个马克杯还留在水池边,杯底残留着未喝完的茶渍。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六儿,决定好了吗?你爸爸说MIT的机会千载难逢。”
卫六没有立即回复。他走到白板前,上面还留着柳柳画的实验设计草图。那些流畅的线条和细致的标注,记录着他们数月来的合作与默契。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柳柳时的情景,那个在液氮泄漏事故中毫不退缩的女孩;想起国际论坛上他们默契配合,回应着权威学者的质疑;想起无数个深夜里,两人为一个个技术难题绞尽脑汁...
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安德森教授的首接邮件,详细描述了MIT项目的规划,并附上了一张校园照片。照片上,查尔斯河在秋色中波光粼粼,那些古老的建筑里曾走出无数物理学巨匠。
卫六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坐在高铁上的柳柳也正面临着内心的挣扎。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大科学装置的设计图纸,这是她梦寐以求参与的项目。但她的思绪却不时飘回北京的实验室。
邻座是一位带着小女孩的母亲。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柳柳的图纸:“姐姐,这是什么呀?”
“这是一个能产生很强压力和很低温度的机器,”柳柳耐心解释,“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东西。”
“就像魔法盒子一样?”小女孩眼睛发亮。
柳柳笑了:“是的,就像魔法盒子。”
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柳柳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真正的工程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她打开手机,相册里有一张偷拍的照片:卫六深夜在实验室工作的侧影,专注而坚定。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选择。
周日晚上,当柳柳提前结束考察返回北京时,发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推开门,她看到卫六趴在工作台上睡着了,计算机屏幕还显示着模拟程序运行界面。
柳柳轻轻拿起一旁的外套想为他披上,卫六却醒了过来。
“你怎么提前回来了?”卫六的声音带着刚醒来的沙哑。
“项目讨论比预期顺利。”柳柳放下外套,注意到屏幕上打开着两封邮件草稿:一封是给MIT的接受函,另一封是婉拒信。
卫六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轻声说:“我还没有做出决定。”
柳柳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大科学装置项目的参与协议。我告诉他们,我只能以顾问形式部分参与。”
卫六惊讶地看着她:“为什么?那是你一首梦想的机会。”
“因为我想明白了,”柳柳微笑,“真正的梦想不是某个特定的地方或项目,而是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而这里,”她环顾实验室,“有我最珍视的研究伙伴。”
卫六沉默了良久,然后移动鼠标,点击了婉拒信的发送按钮。
“MIT确实有最好的资源,”他平静地说,“但真正的前沿科学往往诞生在那些敢于走自己道路的地方。中国超导研究正处在突破的前夜,我想亲眼见证这一刻。”
他转向柳柳:“而且,我们刚刚开始的这个探索,可能比任何现有项目都更有意义。”
两人相视而笑,数月来第一次感到如此轻松和明朗。
周一清晨,当李教授来到实验室时,惊讶地发现卫六和柳柳早己开始工作,他们之间的默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教授,”卫六拿出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书,“我们决定继续目前的研究方向。这是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包括对振荡信号的系统研究,以及尝试在更高压力下探索镍基材料的行为。”
柳柳补充道:“我们还想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项目,这是初步的申请书草案。”
李教授仔细翻阅着文件,脸上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很高兴你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不过,”他话锋一转,“我有个建议——为什么不把MIT的邀请转化为合作机会呢?”
他解释道:“安德森教授在理论方面能提供重要支持,而你们有独特的实验能力。这种跨国的理论-实验合作,可能比单一地点的研究更有成效。”
这个建议让卫六和柳柳眼前一亮。他们立即开始规划如何建立这种合作关系,包括数据共享、视频会议讨论,甚至可能的人员互访。
当晚,卫六给安德森教授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解释了他们的研究发现和合作构想。令他惊喜的是,几小时后他就收到了积极回复,安德森不仅同意合作,还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方案。
“他说我们的振荡信号可能是一种全新的量子现象,”卫六兴奋地告诉柳柳,“他愿意派一名博士生来我们这里学习高压技术,同时邀请我定期参与他们的理论讨论。”
柳柳开心地笑了:“看来我们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的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国际合作的支持,他们的研究进展迅速。那个曾经困扰他们的振荡信号,现在成为了连接不同研究团队的纽带。
一个月的夜晚,当卫六和柳柳再次站在物理系顶楼的天台时,北京的夜空格外清澈。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里谈话吗?”柳柳轻声问,“那时我们刚刚开始合作,对前方充满不确定。”
卫六点头:“现在依然充满不确定,但更多了份信心。”
“不是因为有了更多资源或更好的机会,”柳柳望向远方,“而是因为我们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卫六微笑:“科学探索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源。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盏灯,而是你知道自己要寻找什么。”
在那个星光明亮的夜晚,两个年轻的科学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们知道,真正的科学突破从来不会出现在地图上标记好的道路上,而是需要勇气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超导之心(http://www.220book.com/book/W5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