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马拉松”的混乱尘埃落定,但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火花,却并未熄灭,而是在林知韧“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明确态度下,开始悄然孕育。
林知睿作为“首席翻译官”兼“头号创意捣鼓者”,被赋予了将其中几个最有潜力的点子“扶上马,送一程”的任务。这让他重新找到了那种不被流程束缚、纯粹专注于创造的快乐,虽然过程依旧充满了他个人风格的“戏剧性”。
他第一个盯上的,是那个低成本气味采集模块的原型。
“想想看!”林知睿在小型立项会上,对着叶小满和柱子手舞足蹈,“如果我们能把它做成手机配件大小,成本压到几百块,让每个合作的小商户都能轻松采集自己厨房的关键气味数据!那我们的‘风味数据库’将得到怎样恐怖的扩充?!这将是对‘数海’那种依赖宏观数据平台的降维打击!”
叶小满看着桌上那个由几块电路板、一个小风扇和一个看起来像从玩具上拆下来的迷你传感器拼凑起来的、堪称“工业废土风”的原型机,持谨慎乐观态度:“想法很好,但是……这东西靠谱吗?别到时候采集回来的不是‘锅气’,是‘电路板烧糊气’。”
柱子则更关心技术细节:“传感器精度、环境抗干扰、功耗、数据传输协议……都需要重新设计和严格测试。” “测试?当然要测试!”林知睿信心满满,“我亲自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办公室(尤其是林知睿的工位)时不时会飘出一些奇怪的味道。有时是烤面包的焦香(测试高温稳定性),有时是淡淡的酒精味(测试对挥发性物质的响应),有时……则是一股难以形容的、类似塑料烧焦的诡异气味。
“林知睿!你的‘鼻子’又着火了是不是?”叶小满每次都被呛得冲过去开窗。 “意外!纯属意外!我在测试它的极限耐受度!”林知睿一边手忙脚乱地断电,一边嘴硬。
最搞笑的一次,他为了测试传感器对“鲜味”的代表物质——谷氨酸钠的敏感性,不小心把一整包味精撒进了模块的进气口。结果传感器读数瞬间爆表,紧接着发出一阵刺耳的蜂鸣,冒出一缕青烟,彻底“罢工”了。
林知睿看着“壮烈牺牲”的传感器,痛心疾首:“它用生命告诉我们,味精……不能这么吃啊!” 叶小满无情吐槽:“它也用生命告诉我们,你的实验安全规范……形同虚设!”
尽管过程波折不断,但在柱子的技术兜底和林知睿(在付出烧毁三个原型机代价后)逐渐增长的“严谨”下,第二代、第三代的便携气味采集模块还是被做了出来。 虽然依旧简陋,但至少能稳定地采集到一些基础的风味特征数据了。
与此同时,叶小满负责推进另一个“黑客马拉松”的创意——AR风味雷达图。
她拉着新来的UI设计师和市场部同事,成立了一个小项目组。与林知睿那边的“硬核物理”画风不同,她们这边充满了“艺术的烦恼”。
UI设计师追求极致的简约和科技感,做的雷达图像星际导航图。 市场部的同事则坚持要活泼、亲和、带点“好吃”的感觉,认为应该像一块被咬了一口的、带着数据线的披萨。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从配色延伸到动效,从图标吵到交互逻辑。
叶小满夹在中间,感觉自己像个试图调解“抽象派”和“写实派”大战的居委会大妈。 “停!”她终于受不了了,祭出了从林母那里学来的“朴素真理”,“我们做这玩意儿,是给厨师、给食客看的!他们关心的是这菜辣不辣、咸不咸、香不香!不是看你们在这搞艺术辩论!就用最首观的图标,最清楚的配色!让人一眼能看懂,就是好设计!”
她一锤定音,采用了折中方案——一个风格简洁,但用食材小图标(比如辣椒代表辣度,雪花代表清凉感)作为维度标识的雷达图。虽然被UI设计师私下吐槽“缺乏格调”,但拿去给老李等几个小老板看时,获得了“这个好!一看就明白!”的一致好评。
就在这些“小打小闹”的创新项目稳步推进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找上门来。
市科技局牵头举办“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旨在寻找具有示范意义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其中一个重点赛道,就是“智慧餐饮与非遗技艺传承”。
叶小满看到通知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用‘风味实验室’的技术,去参与这个赛道,甚至拿个奖,那对我们品牌的提升、对‘食尚坊’项目的背书,将是巨大的!”她兴奋地向林知韧汇报。
林知韧仔细阅读了大赛要求,目光敏锐地抓住了关键:“‘非遗技艺传承’……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的技术,不正可以帮助那些依赖老师傅‘手感’和‘经验’的非遗美食,实现更稳定、更广泛的传承吗?”
她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决定以“基于多模态数据感知与AI分析的中华美食风味量化与传承平台”为题,整合“黑客马拉松”的成果(尤其是便携气味采集和AR交互展示),申报这个大赛。
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又是一场“翻译”与“包装”的硬仗。
林知睿负责技术方案部分,他写出来的初稿充满了“非线性降维”、“特征嵌入空间”、“对抗生成网络”等术语,看得叶小满头大如斗。 “大哥!评委不是咱们公司的技术评审!你得说人话!”叶小满抓狂。 林知睿委屈:“这己经很人话了!难道要我写‘我们教电脑闻味儿和看菜,然后让它学老师傅炒菜’?” “对!就这么写!后面再加括号补充技术原理!”叶小满一拍大腿。
最终,在林知睿的“技术内核”、叶小满的“人话包装”、柱子的“数据支撑”和林知韧的“战略拔高”下,一份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既有情怀又有硬核实力的申报材料诞生了。
提交材料的那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林知睿看着自己那几经修改、终于“说人话”的技术描述,感慨道:“我感觉我的学术尊严受到了玷污……” 叶小满拍拍他肩膀:“没事,等拿了奖,你的学术尊严就会镶上金边儿!”
能否入围还是未知数,但这次尝试,无疑让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供应商,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技术去承载和传播更深厚的文化价值。
林母听说他们要去参加“官方的比赛”,又是高兴又是担心,特意炖了一锅鸡汤给他们补脑。 “好好比,”她嘱咐道,“别紧张。咱家的手艺,加上你们的‘铁疙瘩’,准能行!”
团队的创新之火己被点燃,并且开始尝试照亮更远的地方。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他们都己经走在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上。当然,如果林知睿在准备比赛演示时,能别再试图给他的便携气味传感器穿上一个可爱的、像卡通鼻子一样的硅胶外套(美其名曰增加亲和力),或许他们的“学术尊严”能保全得更完整一些。
(http://www.220book.com/book/W74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