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柱子的“数据征集令”,林知睿如同被授予了尚方宝剑的科学狂人,瞬间将“情感共鸣漏洞”的潜在风险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情绪数据制造”运动中。
他的小镇“实验室”(兼卧室)墙上,贴满了一张巨大的Excel表格,标题是《高强度情绪刺激与风味感知关联性实验计划》。上面罗列着各种光怪陆离的“实验方案”:
· 极乐组: 连续品尝三种不同品牌的老干妈豆豉,找出“辣味天堂”的巅峰体验(预计耗时:1小时,风险:肠胃灼烧感)。
· 暴怒组: 游玩一款以难度变态著称的独立游戏,记录在连续失败第十次时,口中(想象的)血腥味与手柄的塑料味如何交织(预计耗时:不确定,风险:砸坏键盘)。
· 悲伤组: 观看经典催泪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同时咀嚼无味压缩饼干,测量“眼泪的咸度”与“心灵破碎声”的数据化表达(预计耗时:2小时,风险:眼睛肿成桃子)。
· 恐惧组: 深夜独自前往小镇传说中“闹鬼”的老戏台,携带传感器记录“肾上腺素飙升”是否带有铁锈味(预计耗时:午夜至凌晨,风险:被巡逻民警当可疑人员带走)。
“为了科学!为了数据!为了‘反噬’!”林知睿给自己打气,然后率先投入了“极乐组”实验。
一小时后,他瘫在椅子上,嘴唇红肿,对着电脑嘶嘶吸气,飞快地记录:“实验对象(本人)在连续摄入‘风味鸡油辣椒’版本后,出现短暂味觉麻痹,随后检测到异常活跃的‘欣’脑电波β波,伴随传感器检测到口腔内‘灼热痛感’与‘浓郁脂香’分子出现非典型耦合……疑似‘痛并快乐着’的化学基础……需要进一步……喝水!快!”
他的“环境风味基线采集器”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包括空气中弥漫的、越来越浓郁的辣椒素气溶胶,以及他因为太辣而不小心打翻的、半瓶陈醋挥发出的酸味。
与此同时,在公司总部,柱子面对林知睿传回来的、第一批如同抽象派画作般混乱庞杂的数据流,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数据里不仅包含了林知睿主观描述的“辣到灵魂出窍”对应的分子标记,还混杂了隔壁房间飘来的二手烟味、电脑风扇过热产生的塑料味、甚至还有林知睿因为太辣而频繁起身走动导致的地板灰尘扰动数据……
这就是“情感共鸣漏洞”活生生的体现——极致的情绪,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附了周围一切看似无关的“信息铁屑”。
柱子的任务,就是从这片信息的垃圾场里,淘出真正的黄金——那个纯粹的、不受环境干扰的“辣味极致愉悦”原型。
他开始了艰难的“反噬模型”构建。这需要海量的、标注清晰的同类情绪数据来进行机器学习。他不仅需要林知睿的“作死”数据,还需要更多来源。
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内部数据征集”,在技术部以柱子的方式展开了。
他没有发动员邮件,而是在部门内部协作平台上,更新了一个名为《关于协同构建情感风味基础数据库的算力资源优化建议》的帖子。帖子用完全客观的技术口吻写道:
“为提升公司情感计算核心算法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现需收集多源、高强度、标签清晰的人类情绪-环境风味同步数据。自愿参与者,可提交特定情绪状态下的环境传感器读数(需佩戴标准采集器)及主观描述。作为回报,提交有效数据点超过1000个的账号,本月内申请云计算资源的优先级可提升一级。”
技术部的码农们看到这个帖子,反应各异。
有的眼前一亮:“提升算力优先级?太好了!我那个深度学习模型正卡着呢!不就是记录情绪吗?简单!我今天就因为隔壁组那个傻X需求改了八遍而怒不可遏,这情绪够强烈吧?” 于是,他愤慨地写下主观描述:“需求变更如同雪崩,毁灭一切美好与秩序”,同时记录了办公室空调的嗡嗡声和咖啡因过量的心悸感。
有的则跃跃欲试,开始主动“制造情绪”:“为了算力!拼了!” 于是有人跑去连续看了十遍最喜欢的动漫高燃片段,记录“热血沸腾”的感觉;有人则含泪吃下了女朋友做的、堪称生化武器的爱心便当,记录“爱的代价”……
柱子默默收集着这些千奇百怪的数据,面无表情地进行清洗、分类、打标签。他的办公室仿佛成了一个情绪的熔炉,各种极端的、微妙的、真实或刻意营造的情感数据,在这里被拆解成0和1的洪流。
叶小满偶然路过技术部,感觉气氛有点诡异。她拉住一个刚从柱子办公室出来的、眼神亢奋的工程师问:“你们这是……在搞什么新型团建?”
工程师推了推眼镜,神秘兮兮地说:“我们在参与柱总的‘纯净风暴’计划!用我们的情绪,净化算法的灵魂!”
叶小满:“……说人话。”
“就是帮柱子哥搞数据,换算力。”工程师言简意赅,然后匆匆离开,嘴里念叨着,“得去找点更悲伤的事情刺激一下自己,数据量还不够……”
叶小满嘴角抽搐,决定不去深究这群技术宅的精神世界。
几天后,柱子基于初步收集的数据,构建了“反噬模型”的第一个极其简陋的版本。他将其命名为“v0.1-alpha-噪音剥离器”。为了测试效果,他输入了林知睿“极乐组”实验中最混乱的一段数据。
模型开始运行,庞大的算力消耗让机房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屏幕上,杂乱无章的数据点如同被投入离心机,开始剧烈旋转、分离。属于环境噪音的烟味、醋味、灰尘数据被逐渐过滤、削弱。
最终,屏幕上剩下了一组相对纯净、强度曲线与林知睿描述的“辣味欣”高度吻合的核心分子标记组合。
“初步有效。”柱子得出结论,并将结果发给了林知睿。
林知睿收到结果时,刚完成“恐惧组”实验,正心有余悸地喝着压惊茶(数据己记录)。他看到柱子提炼出的、“辣味愉悦”的核心数据,兴奋地一拍大腿:“牛逼啊柱子!这‘反噬’有点东西!把我灵魂里最纯粹的那点‘辣嗨了’给抽出来了!”
他立刻投入下一轮实验,这次目标更明确,情绪更投入(或者说,更作死),收集的数据质量也更高。
然而,就在柱子准备将“v0.1-alpha-噪音剥离器”应用于更广泛的数据集,为路演准备概念验证时,他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个模型,在剥离环境噪音的同时,似乎也开始“误伤”一些与核心情感微妙相关、但并非首接来自物理环境的“心理背景噪音”。比如,在分析一段“成就感”数据时,模型不仅过滤掉了办公室的键盘声,似乎也削弱了数据中那种“如释重负”的微妙松弛感。
剥离得过于“干净”,是否会丢失情感的层次和真实感?
柱子陷入了新的技术沉思。他意识到,“反噬”的目标不是追求绝对的“纯净”,而是在“关联噪音”与“情感本体”之间,找到那个动态的、智能的平衡点。
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复杂。
与此同时,冯陌己经等不及了,他催促着柱子尽快拿出能在路演上“镇场子”的演示版本。
公司的巨轮,在“情感共鸣漏洞”这片未知水域,一边依靠林知睿这个“先锋”拼命探路,一边依靠柱子这个“引擎”艰难地消化吸收、试图绘制出新的航海图。而甲板上,船长冯陌己经准备好,要向世界展示他们即将征服这片海域的“新式战舰”了。
压力,再次聚焦到了沉默的、与数据搏斗的柱子身上。他推了推眼镜,在日志里记下:“v0.1-alpha 模型存在过度剥离风险。需引入‘情感纹理保留’子算法。下一步,研究如何量化‘如释重负’……”
(http://www.220book.com/book/W74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