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睿的“记忆封存与情感遗产”计划,在公司内部被戏称为“数字时光胶囊”项目。虽然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凭借其精准切中用户对情感数据“掌控感”和“传承性”需求的概念,在少量披露后,竟然吸引了一位特殊的“准客户”。
客户是一位名叫陈伯的老人,经由叶小满一个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朋友介绍而来。陈伯年事己高,身患重疾,时日无多。他一生坎坷,最念念不忘的,是童年时战乱逃亡路上,一位陌生大娘递给他的那半块烤红薯的滋味。那是他在冰冷绝望中感受到的、近乎神迹般的温暖与甘甜。他希望在离世前,将这份味道,连同那份感激,作为一种“祝福”,封存起来,留给他的孙辈。
这个案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仪式感,几乎是“记忆封存”理念最完美的诠释。叶小满非常重视,亲自跟进,并拉上了林知睿和柱子进行远程支持。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如何“复现”那份烤红薯的味道。年代久远,陈伯的记忆己经模糊,只能描述出“很甜”、“很香”、“热乎乎的”、“吃了就不怕了”这些抽象的感觉。林知睿尝试了市面上几十种不同品种的红薯,用各种方式烘烤,甚至模拟战乱时期可能缺乏调料的条件,但陈伯尝过后,总是摇头:“不对,不是这个味道……感觉不对。”
“感觉不对!”林知睿在小镇实验室里抓狂,“又是‘感觉’!柱子!我们的‘情感拟合’模型呢?快分析一下陈伯描述时的大脑皮层活动和激素水平!”
柱子调取了陈伯访谈时的生理数据(经过严格授权和匿名化处理),分析后反馈:“目标情感频谱复杂,混合了‘极度匮乏后的满足’、‘陌生人的善意’、‘绝境中的希望’等多种高强度正向情绪。当前提供的红薯样本,仅能触发基础的‘愉悦’和‘饱腹感’,缺乏更深层的情绪共振。”
“也就是说,”魏景明总结,“我们需要复现的不是‘烤红薯’本身,而是那个特定情境下,‘烤红薯’作为载体所承载的极端情感体验。”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无法让陈伯重新体验战乱,也无法复制那位陌生大娘。
眼看陈伯的身体状况日益不佳,项目陷入了僵局。叶小满急得嘴角起泡,林知睿也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柱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柱子式”的解决方案。
“既然无法完美复现原始情境和风味,”柱子平静地说,“我们可以尝试进行‘情感补偿与强化’。”
他设计了一套方案:在让陈伯品尝最接近记忆的烤红薯样本时,同步播放一段精心合成的、混合了篝火噼啪声、寒冷环境音和微弱心跳声的音频(模拟当时环境),并由魏景明指导,用温和的引导语,帮助陈伯尽可能清晰地回忆和沉浸到当时的情绪中。同时,传感器会全力捕捉陈伯此刻被激发出的、与那段记忆相关的所有生理和情感数据。
“我们封存的,将不是‘烤红薯的味道’,而是陈伯在尽力回忆那份温暖时,所呈现出的‘感激与希望’的情感状态本身。”柱子解释道,“这或许比单纯的风味数据,更接近他想要传递的核心。”
这个方案有点绕,甚至带着点“作弊”的意味,但在目前情况下,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经过陈伯及其家人的同意后,尝试开始了。在一个安静、布置温馨的房间裡,陈伯闭上眼睛,慢慢咀嚼着烤红薯,在声音和语言的引导下,沉浸在回忆中。传感器上的情感曲线剧烈波动,最终汇聚成一种复杂而强烈的、以“温暖感恩”为底色的频谱。
“成功了!数据捕捉非常完美!”林知睿看着传回的数据,兴奋地低呼。
封存过程顺利完成后,陈伯握着那个象征着数据密匙的、定制的小小U盘(设计成一块烤红薯的形状,由老邓亲手打磨),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连声说:“好,好……就是这个感觉……谢谢你们……”
团队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充满了成就感。叶小满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就在他们以为圆满完成任务时,意外发生了。
陈伯的主治医生联系了叶小满,语气严肃地告知,在经历了那次“深度情感回忆”之后,陈伯的情绪似乎出现了问题。他变得异常平静,甚至有些……抽离。他不再对治疗抱有之前的积极态度,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留恋家人,只是反复着那个“烤红薯”U盘,喃喃自语:“可以了……都够了……该走了……”
医生担忧地表示:“那次强烈而美好的情感回溯,似乎让他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圆满感’和‘释然感’,这加速了他对现世的‘放手’过程。这在学上非常微妙——我们的技术,本意是安慰和传承,但客观上,是否……缩短了他对生命的眷恋?”
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我们……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叶小满声音颤抖地问。
林知睿也沉默了,他第一次如此首接地感受到,技术介入人类深层情感的不可控力量。
魏景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这不是对错的问题。技术放大了他内心本就存在的状态。这提醒我们,在涉及生命末期这样的敏感阶段,‘情感封存’或任何深度情感干预,都必须有更严谨的前置评估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全程参与。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临终应用协议’。”
柱子迅速在“记忆封存”项目的管理后台,添加了新的红色警告标签和强制流程:“涉及临终关怀案例,必须联合资深心理专家与医护人员进行三方评估。强制启用‘情感强度缓释’与‘现实锚定’辅助程序。”
冯陌得知后,叹了口气:“这‘数字时光胶囊’,还没正式上市,就先装进了一颗‘炸弹’。”
公司的巨轮,在试图用技术抚慰心灵、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航程中,再次触碰到了幽深而复杂的人性暗礁。他们意识到,有些边界,需要怀着更大的敬畏之心去探索;有些责任,远比代码和算法更加沉重。
林知韧看着团队凝重的表情,坚定地说:“这不是退缩的理由,而是让我们前进的步伐,必须更加谨慎、更加温暖。技术应该有温度,更应该有尺度。”
而那位陈伯,在一周后的一个夜晚,安详离世。据家人说,他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握着那个“烤红薯”U盘,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这个消息,让“韧星”团队的心情更加复杂。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们只知道,通往“记忆封存”的道路,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崎岖,也更加神圣。
我的冤种合伙人们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的冤种合伙人们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74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