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悟道”计划,这个将情感计算与微生物动力学强行“拉郎配”的疯狂构想,在柱子的数据海洋和林知睿的脑洞支持下,艰难地推进着。进展比预想的还要缓慢和诡异。
林知睿几乎住在酱油坊了,身上那股浓郁的酱香味洗都洗不掉,被叶小满戏称为“人形酱油精”。他试图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刺激”那些负责发酵的微生物,美其名曰“环境情感赋能”。
他试过在发酵缸旁边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认为“愉悦的音乐能激发微生物的活性”;试过朗诵抒情诗,希望能用“语言的韵律影响菌群代谢”;甚至偷偷在深夜对着酱缸打坐,试图进行“心灵感应”,被起夜的沈师傅当成闹鬼,差点一瓢酱油扣他头上。
“没用!都没用!”林知睿顶着黑眼圈,对着视频那头的柱子哀嚎,“柱子!你的模型是不是出错了?这些微生物根本就是‘情感文盲’!”
柱子依旧冷静:“情感频谱模型与微生物代谢关联度仅为理论推测,当前实验数据支持不足。建议回归传统环境参数优化。”
就在“悟道”之路看似山穷水尽之时,一个偶然的发现,带来了转机。
那天,酱油坊里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因为接触不良,发出断断续续的、带着强烈电流杂音的戏曲唱段。正在旁边记录数据的林知睿烦躁地想去关掉,却无意中瞥见实时监测的传感器数据屏幕上,代表几种关键酵母菌活性的曲线,出现了微弱的、但同步的波动!
他猛地一愣,赶紧阻止了要去修理收音机的沈师傅:“别动!沈师傅!让它响着!”
他死死盯着屏幕。那嘈杂、断续的戏曲声持续着,而菌群活性数据的波动也持续着,虽然幅度很小,但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规律性,仿佛……在“跟随”着声音的某种特质。
“声音……是声音!”林知睿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呼叫柱子,“柱子!快分析这段音频!特别是它的频率和振幅变化!看看和菌群活性波动有没有关联!”
柱子接收到音频和数据,进行了快速的频谱分析和交叉比对。几个小时后,他给出了初步结论:“音频信号中,特定低频段(尤其是80-150Hz)的、带有特定间歇性脉冲特征(由接触不良造成)的声波,与几种主要酵母菌的代谢速率变化,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弱相关性。相关性系数0.32,虽不强,但指向明确。”
“不是情感!是物理声波!”林知睿恍然大悟,“是特定的声波频率和振动,影响了微生物的细胞膜通透性或者酶活性?!这就说得通了!”
这个发现,虽然与最初设想的“情感赋能”南辕北辙,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声波微生物调控。
林知睿立刻来了精神,他不再搞什么音乐诗歌,转而开始研究如何生成精确控制的、不同频率和波形的声波,对发酵过程进行干预。他弄来了声波发生器,在酱油坊里搞起了“声波醒曲”实验,各种高频低频、正弦波方波轮番上阵,搞得酱油坊像个地下音乐实验室,沈师傅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麻木,最后干脆戴上了耳塞。
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柱子基于数据的优化,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组特定的复合声波频率,能够稳定地、轻微地提升目标酵母菌的活性和代谢效率,而且对酱油最终风味的正向成分积累有微弱但可测量的促进效果!
这算不上惊天动地的突破,但确是一个全新的、可行的技术方向,而且完全绕开了“味源知识产权”那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专利范围!
“我们成功了!‘酱油悟道’成功了一半!”林知睿兴奋地宣布,“虽然悟的不是情感之道,是‘声波物理之道’!”
我的冤种合伙人们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的冤种合伙人们最新章节随便看!冯陌得知后,长舒一口气:“总算有个能拿得出手的进展了!这下跟那帮专利流氓谈判,我们也有底气了!”
然而,就在团队为这个意外发现欢欣鼓舞,并准备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专利壁垒时,一位不速之客,找到了在酱油坊里忙得灰头土脸的林知睿。
来人是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年轻女性,自称叫崔雅云,是某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
“林知睿博士?”崔雅云看着眼前这个围着沾满酱渍的围裙、头发乱如鸡窝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专业笑容,“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您和您的团队在‘声波调控微生物发酵’方面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初步发现。我们期刊对这个跨学科的前沿方向很感兴趣,不知您是否有意向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你们的工作?”
林知睿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会引起《自然》这种级别期刊的注意!
“呃……这个……还只是非常初步的探索……”林知睿难得地有些结巴,“数据量还不够,机制也没完全搞清楚……”
“没关系,”崔雅云微笑着递上名片,“初步的、指向性的发现同样有价值。这代表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保持联系。当然,发表之前,需要确保所有的数据和方法都经过严格的验证和同行评议。”
送走崔雅云,林知睿拿着那张烫金的名片,心情复杂。一方面,被顶级期刊认可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另一方面,他知道这背后牵扯到公司的商业利益和正在进行的专利斗争。
他立刻联系了林知韧和冯陌。
“《自然》?!”冯陌的声音都提高了八度,“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如果能发表,对我们公司的技术声誉是极大的提升!能狠狠打那些质疑我们研发能力的人的脸!”
林知韧则更为谨慎:“发表学术论文是好事,但必须处理好与商业机密和专利申请的时间关系。柱子,如果我们现在以最快速度提交基于‘声波调控’的专利申请,大概需要多久?”
柱子回答:“技术交底书己基本完成。加急申请,可在48小时内提交。论文发表需在专利申请之后,否则会影响新颖性。”
“那就立刻准备申请!”林知韧下令,“知睿,你可以开始准备论文,但所有核心数据和关键参数,必须等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才能披露。”
事情似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林知睿在整理数据准备论文时,却发现了一个让他隐隐不安的细节。在大量声波实验数据中,有极少数的几次,当使用某种特定的、极其复杂的非周期性声波序列时,监测到的菌群活性数据,出现了一种短暂的、异常的“协同振荡”,其模式……与他之前观测到的“群体情感共振”中的某种稳定模式,有着惊人的数学相似性!
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说,“声波物理之道”的深处,依然隐约连接着那个他最初追寻的、“情感赋能”的幽灵?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柱子和魏景明。
柱子进行了反复验算,确认了数学相似性的存在,但无法确定其生物学意义。 魏景明则陷入了沉思:“如果……如果某些特定的物理振动,能够与生命系统(从微生物到人类)的某种底层动力学特征产生共鸣……那这发现的意义,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公司的巨轮,在看似找到绕过专利陷阱的航道时,却再次被拖入了一个更深、更神秘的科研漩涡。那个名为“崔雅云”的期刊编辑的出现,如同一个引路人,指向的却可能是一个既充满荣耀、也布满荆棘的未知领域。林知睿手握那张名片,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http://www.220book.com/book/W74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