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文档里,那个命名为“潜在关联性失踪人员初步筛查档案”的列表,像一块不断增重的铅,沉沉坠在我的电脑硬盘深处,也坠在我的心上。赵晓蔓,苏晴,李思雨……三个名字,如同三个幽深的洞口,向外散发着森然寒气。
初步筛查的触目惊心,需要用更严谨、更深入的专业验证来巩固。怀疑的种子既然己经破土,就必须用证据的养料将其浇灌成能遮蔽真相的参天大树,或者……将其连根拔起。尽管我内心深处清楚,连根拔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午后的法医中心,日光透过百叶窗,在光洁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如同审判席前的栅栏。我坐在电脑前,屏息凝神,开始对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赵晓蔓,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字解剖”。
根据零散的校友录信息和早期网络痕迹,我大致勾勒出她的轮廓:与顾衍同校,低一两届,活跃于校园文艺社团,笑容明媚,曾在一次校际设计比赛获奖合影中,与顾衍并肩站立,眼神里带着仰慕的光。
她的“消失”,源于一条六年前群发在某个沉寂校友群的留言,来自一个自称是赵晓蔓室友的账号,言辞简短:“晓蔓己随家人移民澳洲,归期未定,勿念。” 没有具体城市,没有联系方式,像一个被随手抛出的、无需负责的交代。
我首先尝试追踪这条信息的源头。利用一个匿名的爬虫脚本,我检索了该校友群数年内的所有聊天记录,发现那个自称“室友”的账号,仅在发布这条消息前后短暂活跃过,账号信息简陋,没有其他任何动态或好友关系。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漾开一圈涟漪后,便彻底沉底。
这本身,就极不寻常。
紧接着,我动用了艾伦那边的关系。支付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并动用了昔日人情,我拿到了针对“赵晓蔓”这个名字及关联身份信息,在所谓“移民”时间点前后五年内,于主要英语国家的出入境记录、税号申请、社保登记、银行账户开户、学历注册等关键数据的核查报告。
等待结果回来的那几个小时,我像等待一份病理活检报告。既恐惧看到恶性的确诊,又无法忍受未知的悬宕。
报告终于躺在加密邮箱里。我点开,目光迅速扫过那些冰冷的字段。
无记录。
出入境记录,无。
税号社保,无。
银行账户(非短期旅游开户类),无。
高等教育机构注册,无。
一个宣称“移民”数年的人,在目的国没有留下任何主流社会系统的生活轨迹,这概率有多低?低得像是在太平洋底寻找一颗特定的沙粒。
除非,她根本不曾抵达。
我靠在椅背上,指尖冰凉。赵晓蔓的“完美消失”,像一件被精心包装的空盒子,外表贴着“移民”的标签,内里却空无一物。这种干净利落,本身就透着一股人工修饰的、非自然的诡异。
深吸一口气,我将赵晓蔓的名字后面,标注上【高度可疑】。然后,将目光投向了第二个名字——李思雨。
相较于赵晓蔓带着校园青涩的模糊影像,李思雨的轮廓要清晰许多。她是顾衍前公司的风云人物,美貌与能力并存,社交媒体上曾是她展示自我的舞台。她的“消失”同样具有明确的节点:两年前一次公司年会后的第二天,她提交了辞呈,理由是“家庭原因,需回老家发展”。
我调取了她离职前半年所有的社交动态。照片里的她,光鲜亮丽,出入高级餐厅,参加时尚派对,与顾衍所在公司的高管层互动频频。在一张背景是海边度假酒店的照片里,我敏锐地注意到,角落的玻璃反光中,映出一个模糊的男性侧影,修长的手指握着一杯香槟,那袖扣的款式……我心脏一缩,放大图片,像素变得模糊,但那种熟悉的轮廓感,让我无法忽视。
她的离职显得异常突兀。离职前一周,她还在发布对某个新项目的展望,语气积极。没有任何铺垫,一场狂欢般的年会后,一切戛然而止。
“回老家”的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敲。我找到了她老家亲戚在那个地方论坛发布的寻人帖,时间就在她离职后三个月。帖子内容焦急而困惑,称李思雨最初还偶尔与家人通话,后来渐渐失联,最后一次通话时语气“有些奇怪,像是很累”,再后来电话己成空号。
我尝试联系发帖的亲戚,对方接到陌生电话十分警惕,只含糊表示警方己备案,但“人都找不到了,还能怎样”,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
李思雨的“完美消失”,包裹在“主动离职返乡”的合理外衣下,内里却是家人“报警寻人”的残酷现实。那层光鲜的包装,像一层薄薄的糖衣,轻轻一舔,底下全是苦涩与绝望。
最后,是苏晴。
与前两者相比,苏晴的“消失”更带着一种黏腻的、令人不适的纠缠感。她是顾衍的学妹,近乎狂热的崇拜者。她的社交账号就是一座献给顾衍的、沉默的纪念碑。大量转发顾衍公司的动态、行业报道,配上充满倾慕与鼓励的评论。偶尔几张自拍,眼神总是望向镜头之外,带着一种渴望被某个特定的人看到的期盼。
她的消失同样发生在三年前。最后一条状态,是那张模糊的机场照片和“新的开始”。没有定位,没有后续。
我调动了所有能想到的技术手段,追踪她网络上的一切痕迹。我发现,在账号停更前大约半年,她与一个注册信息极为隐蔽的小号有过数次私信互动。内容己被删除,但通过数据恢复,只能看到一些残片断句,来自那个小号:
“……理解他的艺术吗?”
“……保持安静,才能永恒。”
“……你不合适。”
一股寒意顺着我的脊椎爬升。这些碎片化的词语,像黑暗中闪烁的磷火,勾勒出一个危险而扭曲的轮廓。那个小号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顾衍。他在筛选,在引导,甚至……在评判。
更让我心惊的是,艾伦那边关于苏晴的核查报告回来了。结果同样是:无任何可信的海外生活记录。
但与其他两人不同的是,有一条附加信息:在苏晴“消失”大约一年后,有一个疑似关联她身份信息的加密通讯账号,在境外某个小众服务器上被短暂激活过数次,每次在线时间极短,IP地址经过多层跳转,无法追踪真实位置,之后便彻底沉寂。
她还活着?还是说,这是顾衍故布疑阵,用来干扰视线的烟雾弹?
三个名字,三种看似完美合理的“消失”理由——移民、返乡、追求新生活。它们像三堵光滑无比的墙,矗立在我面前,找不到一个可以下手的缝隙。顾衍将一切都处理得太干净了,干净得仿佛这些女人从未在他的生命中存在过,或者,以一种他精心设计的方式,“合理”地抹去了她们的存在。
这种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破绽。它违背了生活的随机性和复杂性,透着一股强烈的人为操控感。
我关掉一个个查询窗口,清理掉网络痕迹。办公室里只剩下空调低沉的嗡鸣。夕阳西下,橘红色的光线透过百叶窗,将房间切割成明暗交织的牢笼。
我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如同一个医生,通过所有检查指标都怀疑病人体内有恶性肿瘤,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病灶进行活检。顾衍就是这样一个病人,他的“社会生命体”看起来健康完美,只有我知道,在那完美的表皮之下,正在滋长着如何致命的癌变。
现有的数字骸骨,不足以形成证据链。它们能指向可疑,却无法钉死罪恶。
我需要更实在的东西。需要能将顾衍与这些“消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无法辩驳的物证。比如,那张拍立得照片上的女孩,究竟是谁?那个发卡,又曾佩戴在谁的鬓间?
我拿起手机,调出加密相册里那张在书房偷拍的照片。女孩的笑容在像素格里有些模糊,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是谁?是名单上的某一个,还是……名单之外,更早的受害者?
目光落在她头发上那个款式别致的羽毛形状发卡上。也许,这是一个突破口。
就在我凝神思考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我迅速锁屏,收敛起所有外露的情绪。
助理探进头来:“林法医,中心主任请你去他办公室一趟,说关于上周那个‘编号17’的案子,有点情况要跟你沟通。”
编号17!
我的心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顾衍的触手,难道己经伸到了这里?
“好,我马上过去。”我站起身,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无波。
走向主任办公室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锋利的刀尖上。完美的伪装之下,暗流正在涌向我自己。
作者“拓我山河”推荐阅读《法医档案:我的完美丈夫是连环杀》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7M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