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的夏末,大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西边黑石山不明势力的威胁、北边官军日益频繁的侦察、以及嘉禾县衙内部可能针对“石桥营”的暗流,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李默和核心骨干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越是面临外部压力,李默越是明白,增强自身实力才是根本。而实力的根基,在于更精良的装备,更锋利的爪牙。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核心——更优质的钢铁。
现有的小型炼铁炉,虽然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产出的生铁品质一般,含杂质多,韧性不足,只能用于打造普通农具和简易枪头。想要制造更精良的刀剑铠甲,乃至未来火铳的枪管,必须获得品质更高、更均匀的钢材。改进冶炼技术,提升炉温和冶炼效率,己是迫在眉睫。
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以周铁锤和孙守拙为首的工匠团队身上。李默深知,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清晰的思路、反复的试验和坚定的支持。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铁匠工坊,与工匠们一同攻关。
这一日,铁匠工坊旁的空地上,周铁锤、孙守拙带着几个得力徒弟,围着一张摊开的大牛皮纸,上面是李默根据记忆和现有条件绘制的“高炉改良草图”。图纸上的结构,比现有的土法小高炉复杂了许多,增加了风箱鼓风系统、预热风道、以及更合理的炉膛和出铁口设计。
“默哥儿,”周铁锤指着图纸上那个巨大的双活塞式风箱,眉头紧锁,“这风箱的个头也忒大了!需要的人力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连杆和皮碗的做工要求极高,咱们现有的木匠手艺,怕是难以胜任啊。”
孙守拙则更关注炉体结构,他捻着胡须,沉吟道:“炉膛加深,烟道加高,这想法是好的,能延长矿石和燃料的反应时间,提升炉温。但……对耐火砖的要求也更高了。咱们现在用的黄泥掺稻草夯实的炉壁,恐怕扛不住长时间的高温灼烧,容易烧穿塌陷,太危险了。”
李默耐心地听着两位老师傅的担忧,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他并非要一步登天造出现代高炉,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优化。
“周师傅,孙师傅,二位顾虑得是。”李默点点头,用炭笔在图纸上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风箱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尝试造一个稍小些的,用西人甚至六人合力鼓风。同时,让木匠组全力攻关,改进榫卯结构和皮革密封。我记得后山有一种韧性极好的老藤,或许可以尝试用它来编织风箱的隔板,代替部分皮革,降低成本。”
他转向孙守拙:“至于耐火材料,这正是关键。我们不能再用普通的黄泥了。孙师傅,您经验丰富,可知道附近有没有适合烧制耐火砖的粘土?或者,在现有粘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细砂、熟料(破碎的旧砖瓦粉)甚至碾碎的石英砂,是否能增加其耐热性?”
孙守拙眼中一亮:“默哥儿这么一说,老汉倒是想起来了!村南十里外的白土岗,有一种略带红色的黏土,比咱们常用的黄泥要细腻结实得多,以前官府修葺驿站炉灶时好像用过。掺入砂石和旧砖粉……这法子值得一试!可以先用小窑烧制一些砖坯试试效果!”
“好!”李默赞道,“那就请孙师傅牵头,组织人手去白土岗取土,同时收集细砂和破碎的旧砖瓦。我们先试制一批改良的耐火砖!”
方案既定,整个工匠系统立刻高速运转起来。李狗儿调动人手,负责物资运输;木匠组在周铁锤的指导下,日夜赶工,尝试制作更大更密封的风箱;孙守拙则带着几个徒弟和临时抽调的人手,前往白土岗勘探、取土,并在铁匠工坊旁搭建起一座临时的小型砖窑,开始试验烧制耐火砖。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烧制的砖坯,因为火候掌握不当,要么没烧透,一捏就碎,要么烧过了头,开裂变形。风箱的制作也遇到了麻烦,巨大的木质连杆在反复推拉中容易变形断裂,皮碗的密封性始终达不到要求。
失败和挫折面前,难免有人灰心丧气。但李默始终坚守在工坊一线,与工匠们同吃同劳动,亲自参与每一次试验,仔细记录失败的原因。他没有责备任何人,反而不断鼓励:“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告诉我们哪条路走不通,离成功就更近一步!大家不要怕出错,关键是找出原因,改进方法!”
他的镇定和坚持,极大地稳定了人心。周铁锤和孙守拙更是憋着一股劲,带领徒弟们反复调试。孙守拙根据经验,调整了黏土、砂子和熟料的配比,并改进了砖坯的阴干过程;周铁锤则和木匠们一起,加固了风箱的骨架,尝试用鱼鳔胶加强关键节点的粘合,甚至试验用多层浸过桐油的厚布来制作更耐用的风箱隔板。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和调整,改良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一批烧制出的耐火砖,颜色青灰,质地坚硬,敲击有清脆之声,初步测试耐高温性能远胜旧料。而经过多次加固和改进的新式大风箱,虽然需要六名壮汉同时操作,但鼓出的风力强劲而稳定,远非旧式小风箱可比。
“可以尝试建新炉了!”孙守拙捧着几块合格的耐火砖,激动地对李默说。
李默当即拍板,选择在铁匠工坊下风向、靠近水源的一处平整空地,作为新式高炉的建造地点。在孙守拙的总体指挥下,工匠和辅助村民们日夜赶工,按照改良图纸,用新烧制的耐火砖,精心砌筑炉体,安装预热风道和巨大的风箱。
又过了大半个月,一座比旧炉高大近一倍、结构明显复杂的新式高炉,终于巍然矗立起来。炉体用青灰色的耐火砖砌成,显得格外结实,巨大的风箱连接着复杂的风道,如同给这座沉默的巨兽装上了强健的肺腑。
点火试炉的日子,选在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几乎全村的闲散劳力都围拢过来,紧张而又期待地注视着这座寄托了众人希望的新炉子。李默、赵铁柱、李狗儿等核心成员悉数到场,周铁锤、孙守拙更是亲自守在炉前。
“装料!”孙守拙一声令下,徒弟们按照预先计算好的比例,将精心筛选过的铁矿石、木炭(暂时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焦炭)分层装入深幽的炉膛。
“封炉口!”
“鼓风!”周铁锤大吼一声。六名早己准备好的精壮汉子,喊着号子,奋力推拉起巨大的风箱连杆。“呼——呼——”强劲的气流通过预热风道,涌入炉膛深处。
起初,炉口只是冒出淡淡的青烟。但随着鼓风持续,炉温迅速升高,烟囱口开始冒出浓烈的黑烟,继而转为赤红。即使站在数丈开外,也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热浪。炉壁的耐火砖在高温下隐隐发出暗红色的光,却丝毫没有软化或开裂的迹象。
“好!这砖顶用!”孙守锤兴奋地一拍大腿。
鼓风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李默虽然表面平静,但紧握的拳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紧张。成败在此一举。
“时辰到!准备出铁!”孙守拙根据火焰颜色和经验判断道。
堵塞出铁口的泥被小心翼翼地捅开。刹那间,一股炽热耀眼、白亮刺目的铁水流,如同驯服的岩浆一般,汹涌而出,注入早己准备好的沙模槽中!这铁水的亮度和流动性,远远超过了旧式小高炉的产品!
“成功了!”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周铁锤和孙守拙更是老泪纵横,激动得不能自己。
待铁水稍稍冷却,工匠们迫不及待地敲开沙模。一块块银灰色、质地均匀、表面光滑的生铁锭呈现在众人面前。周铁锤拿起一小块,用锤子敲击,声音清脆悠长,断口细腻,杂质明显减少。
“默哥儿!成了!这铁……这铁的成色,比官坊的还好!”周铁锤声音颤抖地向李默报告。
李默接过铁锭,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良好的质感,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他环视周围一张张激动而又充满希望的脸庞,沉声道:“诸位辛苦了!这是我大村迈向强盛的关键一步!有了好铁,我们就能打造出更锋利的刀剑,更坚固的铠甲!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用这好铁,尝试炼出更好的钢!”
改进高炉的成功,如同给大村这辆战车更换了更强劲的引擎。它不仅意味着钢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证明了在李默的带领下,这个集体拥有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能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