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方的战乱、苛政与连年的天灾,如同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无数失去家园和希望的流民,如同潮水般向南涌来。尽管大村地处相对偏远的桂阳州,但这股乱世的寒流,依然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这片刚刚焕发生机的土地。
起初,只是三三两两的逃难者,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在村外徘徊乞食。李默下令,由族中公仓拨出少量存粮,设立粥棚,每日施舍一顿稀粥,暂时稳住局面。然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从北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涌来的流民数量开始急剧增加。从最初的几十人,迅速增加到上百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多。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村口外的荒地上,哀嚎声、哭喊声、婴儿的啼哭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绝望而躁动的气息,冲击着大村刚刚建立起来的安宁。
村内,开始出现不安的声音。
“默哥儿,不能再收留了!”族老三叔公拄着拐杖,忧心忡忡地找到李默,“咱们的存粮虽然比往年宽裕,但也经不起这么耗啊!眼看开春还要种子,万一有个天灾人祸……再说,这么多人聚在外面,万一闹起事来,如何是好?”
“是啊,默哥儿,”负责治安的赵铁柱也眉头紧锁,“里面鱼龙混杂,保不齐就有歹人混进来。咱们的‘石桥营’人手有限,日夜巡逻,弟兄们都疲惫不堪了。万一有人煽动,饥民暴乱,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村民也开始私下议论,担心自家的粮食和安全。恐慌的情绪在悄然蔓延。
李默站在村口的望楼上,望着远处那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海,心中沉重。他深知三叔公和赵铁柱的担忧不无道理。放任不管,流民饿极生变,大村首当其冲;全部驱赶,于心不忍,且易激化矛盾,留下恶名,更可能将这些潜在的劳动力推向敌对势力。这既是危机,也是考验他智慧和魄力的时刻。
“不能驱,也不能白养。”李默转过身,目光扫过忧心忡忡的核心成员,语气坚定,“我们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化负担为力量!”
他立刻召集了李狗儿、赵铁柱、周铁锤、孙守拙以及族老会主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诸位,”李默开门见山,“流民蜂拥而至,是祸,也是福!祸在消耗粮食,威胁治安;福在,他们是我们急需的劳力!我们开矿、垦荒、筑路、修渠,哪一样不需要人手?单靠本乡子弟,远远不够!现在,人手自己送上门来了!”
三叔公迟疑道:“话虽如此,可如何管理?如何确保他们不生乱?”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施舍,而要‘以工代赈’!”李默早己胸有成竹,拿出一份初步方案,“我们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流民安置和管理制度。”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
第一,设立“流民安置营”。在村外划定一片远离民居、靠近水源的空地,搭建简易但整齐的窝棚区,实行分区编号管理。所有新到流民,必须先到安置营登记,接受初步审查和身体检查。作者“君雨秋”推荐阅读《大明烽烟:特种兵王再造大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老弱妇孺与青壮分开安置。
第二,实行“工分制”管理。有劳动能力的青壮流民,必须参加劳动才能换取食物和住所。劳动项目包括:开垦村外规划的荒地、修建通往新矿点的道路、参与水利设施修缮、为工坊搬运原料等。根据劳动强度和完成情况,发放“工分票”,凭票兑换每日口粮(确保基本生存,但不足以饱食懒惰者)。表现优异者,可获得额外奖励,甚至未来有机会获得土地租种权或正式入籍大村。
第三,强化治安与教化。从“石桥营”中抽调可靠人手,与流民中选出的临时队长共同管理安置营秩序,日夜巡逻,严禁私斗、偷窃和传播谣言。同时,每晚组织流民学习大村的基本规矩,由李默或李狗儿亲自宣讲,强调勤劳守法、服从管理才能获得活路,并灌输“大村是乱世中难得安宁之地”的观念,培养归属感。
第西,甄别与吸纳。在劳动和生活中,仔细观察流民的表现,从中发现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识文断字者或品行端正、身体健壮者,经过严格审查后,可优先吸纳进入大村的各个系统,如工匠坊、石桥营预备队或管理岗位,给予更好待遇,作为榜样。
“我们要让流民明白,”李默总结道,“在这里,不劳动不得食!但只要肯出力,守规矩,就能活命,甚至能过得比在外面流浪好!我们要把他们从混乱的流民,改造成有组织的劳动力!”
这个方案既体现了人道,又充满了现实的严厉,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资源支撑。众人听完,沉思片刻,纷纷点头。这确实是目前最可行、也最有利的办法。
“好!就按默哥儿说的办!”三叔公最终拍板,“族里会全力支持,协调粮食和物资。”
赵铁柱也挺起胸膛:“治安交给我!定不让宵小之徒作乱!”
李狗儿负责登记造册和日常管理,周铁锤和孙守拙则负责提供劳动项目和技术指导。整个大村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方案迅速实施。流民们起初对严格的管制和劳动要求有所抵触,但在“不干活就没饭吃”的现实面前,以及石桥营明晃晃的刀枪威慑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当第一批人通过劳动换来了热粥和遮风避雨的窝棚后,希望开始取代绝望。安置营内逐渐建立起秩序。
李默每日都会到安置营巡视,亲自查看窝棚的保暖、卫生状况,询问流民的需求,及时解决问题。他公正严厉但又不乏温情的态度,逐渐赢得了流民的敬畏和信任。一些原本心怀不轨之徒,在严密的组织和逐渐萌生的希望面前,也收敛了心思。
更重要的是,随着开荒、修路等工程的展开,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交通得到改善,大村的实际控制区域和生产力在悄然扩大。流民,这批乱世中最廉价的资源,开始真正转化为大村发展的新动力。
寒冬渐渐过去,安置营里的流民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负担,而是成为了大村边界上一道新的、充满生机的风景线。李默成功地将一场可能吞噬自身的危机,转化为壮大自身的机遇。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