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3章 农业推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烽烟:特种兵王再造大唐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君雨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崇祯十西年的夏秋之交,大村在军事和制度建设上稳步推进的同时,李默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最根本的基石——农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维系人口、支撑武装、应对一切挑战的最基本保障。大村的土地虽然经过水利改良和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升,但主要作物仍是传统的水稻和小麦,受气候影响大,产量上限不高。李默深知,要想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引入更高产、更耐瘠薄的作物,从根本上提升粮食生产的潜力。

他的记忆深处,浮现出两种来自遥远美洲大陆的作物——红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在明末清初己开始传入中国沿海地区,但尚未在内地大规模推广。它们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远高于传统作物的特点,尤其是红薯,更是被誉为“救荒第一粮”。

“必须尽快引入并试种成功!”李默下定决心。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民政司,由三叔公亲自负责,并指派了几名对农事有经验且识字的乡民协助。

然而,推广新作物并非易事。首先面临的是种源问题。红薯和玉米在桂阳州一带极为罕见。李默通过李狗儿的商贸网络,向郴州、衡州乃至更远的广东方向发出悬赏,高价求购名为“甘薯”、“朱薯”或“番薯”的块茎作物,以及被称为“玉蜀黍”、“包谷”的种子。

数月后,几经周折,终于从一位往来粤北的商人手中,高价购得了两小筐己经开始发芽的红薯块茎和一小袋金黄色的玉米种子。数量稀少,显得异常珍贵。

种源到手,下一步是试种。李默没有贸然让乡民在大田里种植,而是选择了谨慎的步骤。他在村后山脚下一处相对僻静、向阳的坡地,亲自划出了一块“试验田”。这块地土质一般,并非上等良田,李默特意如此选择,就是为了测试这两种作物在相对恶劣条件下的表现。

“三叔公,这两种作物,习性与我乡常见作物不同,需得小心伺候。”李默将红薯块茎和玉米种子交给三叔公,并详细交代了他所知的种植要点,“红薯,需起垄栽插,喜暖怕涝;玉米,点播即可,耐旱,但需肥较多。先在此处小规模试种,摸索经验。”

三叔公和几位老农看着这些从未见过的“种子”,将信将疑。但出于对李默一贯的信任,他们还是严格按照要求,精心整地,起垄挖穴,小心翼翼地将红薯芽苗栽下,将玉米种子播入土中。

李默几乎每日都要到试验田查看。他并非农学专家,只能凭借前世模糊的记忆和基本的农业原理进行指导。他告诉老农要注意排水,适时中耕除草,还尝试用稀释的粪肥进行追肥。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要求,老农们虽然觉得新奇,但也一一照做。

日子一天天过去,试验田里的景象牵动着不少人的心。玉米种子率先破土而出,长出嫩绿的幼苗,长势颇为旺盛。而红薯苗栽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缓苗,也开始伸展藤蔓,匍匐生长。这让负责照看的老农们松了一口气,至少这些“番邦之物”能在本地成活。

夏季雨水充沛,阳光充足,试验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玉米秆节节拔高,顶端抽出了天缨,腰间怀上了硕大的棒子,外面包裹着绿色的苞衣。红薯的藤蔓铺满了垄沟,叶片肥厚,绿意盎然。

到了秋收时节,试验田迎来了关键时刻。李默带着营务会议的主要成员和三叔公等乡老,亲自来到田边。几位老农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开始收割。

首先收获的是玉米。当剥开玉米棒子的苞衣,露出里面排列整齐、颗粒的金黄色籽粒时,围观的众人都发出了惊叹声。一株玉米就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棒子,产量显然远高于同面积的小麦或水稻!

接着是开挖红薯。当锄头挖开垄土,扯出一串串大小不一、红皮或紫皮沾满泥土的块茎时,现场更是响起了一片惊呼声!一块不起眼的坡地,竟然能产出如此多的块状根茎!掂量着沉甸甸的红薯,估算着亩产,就连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天佑我乡!天佑我乡啊!”三叔公激动得胡须颤抖,捧着几个大红薯,老泪纵横,“此物产量竟如此之高!若得推广,何愁饥荒?”

李默心中也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试种成功了!虽然受限于第一年的种植技术和种子质量,产量可能还未达到最佳,但己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作物。这证明了他的记忆是准确的,这两种作物完全适合在本地种植。

丰收的当晚,李默让人将收获的部分玉米磨成粉,混合少量面粉蒸了窝头,又将红薯洗净蒸熟。在营务会议的晚餐上,金黄的玉米窝头和香甜软糯的红薯被端上桌。众人品尝之后,赞不绝口。玉米窝头别有风味,红薯更是甘甜可口,极易饱腹。

“诸位,”李默举起一个蒸熟的红薯,对众人说道,“此物名为红薯,产量极高,耐旱耐瘠,山地坡田均可种植,且易于储存。这玉米,亦是高产,可作为主粮补充。此二物,乃上天赐予我乡之宝!明年开春,我意在全乡适宜之地,大力推广种植!诸位以为如何?”

“谨遵首领之命!”众人异口同声,充满了信心。亲眼所见的高产事实,让他们对这两种新作物充满了期待。

李默当即与三叔公等人商议,决定将今年收获的红薯大部分留作种薯,玉米则部分留种,部分用于改善伙食和奖励有功人员。同时,开始在全乡宣传这两种作物的好处,并组织有经验的农户学习种植技术,为来年的大规模推广做准备。

红薯和玉米的成功试种与即将推广,为大村的农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不仅意味着未来粮食产量的倍增和抗风险能力的极大增强,更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更庞大的事业。李默立足乡村、积攒实力的根基,因此而变得更加厚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烽烟:特种兵王再造大唐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