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地的清晨,带着甘薯叶清甜的风掠过 “南部甘薯园抗象生态车” 的车顶 —— 这是专为块根作物与小象甲钻蛀危害设计的新装备,车身采用 “薯田防压结构”(底盘可降至 0.6 米,配备橡胶缓冲轮,碾压时能避开地下 8cm 深的甘薯块根,轮距调至 1.1 米适配甘薯 1.5 米间距种植垄),浅褐色涂层与甘薯块根色调融合,减少对土壤步甲(小象甲天敌)的惊扰;车顶加装 “太阳能小象甲双控系统”,上层通过 “小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吸引雌虫率 91%,日均捕杀成虫 180 头)+“500nm 波长诱虫灯”(小象甲趋光性强,粘捕雄虫日均 120 头),下层恒温舱可释放小象甲天敌 “白僵菌”(日均释放 600g 孢子粉,对小象甲幼虫寄生率超 85%,且不伤害有益昆虫);车尾的储物舱里,老郑正整理 “甘薯抗象套装”,里面有 “抗象护薯营养液”(含白僵菌孢子 + 黑斑病抑制剂,既寄生幼虫又防治次生病害,同时促进薯块淀粉积累)、“薯块虫道清理针”(针尖带柔性硅胶头,可深入虫道清理幼虫与排泄物,不划伤健康薯肉)和 “共生菌剂箱”,还有一卷 “防象地膜”(可降解聚乳酸材质,覆盖后维持地温 20-24℃(白僵菌适生温度),降解后成为甘薯所需的钙肥来源)。
“都检查仔细了!甘薯块根脆、小象甲藏土深、黑斑病易随虫道扩散,土壤幼虫检测仪和防刮手套可别忘带!” 林砚蹲在生态车旁,测试白僵菌释放系统的精度 —— 调节 “滴灌模式” 后,孢子悬浮液均匀渗入 5cm 土层,每平方米孢子分布量误差<8%。车旁,小宇正帮双胞胎调整 “甘薯园型精神力手环”,手环内置 “小象甲密度 - 薯块病斑率双预警芯片”,探测到幼虫超 12 头 /㎡或病薯率超 5% 时自动震动,屏幕贴了防泥土与薯汁腐蚀膜,适应块根田翻土作业环境。
“放心吧林哥!我给生态车装了‘甘薯田块根保护轮’,轮面刻有蜂窝状纹路,增大与薯田土壤的摩擦力,翻土时能带动土壤松动,还不压伤浅层块根!” 老郑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 “薯块虫蛀检测仪”(探头可插入薯块,通过电阻值判断虫道深度与幼虫位置,准确率 94%)和 “甘薯块根注射枪”(带钝头细针,沿薯块侧面注入菌剂,不损伤肉质根维管束),“苏晴姐还装了二十袋‘甘薯干压缩饼’,用本园脱水甘薯与玉米面做的,高碳水抗饿,还能补充膳食纤维,比马铃薯干压缩饼更适合块根田体力作业!”
李雪翻出甘薯园的资料,照片里的老甘薯垄旁立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刻着 “顾明?2024 甘薯抗小象甲试验田”:“王婶说,这几垄是顾明先生当年培育的‘抗象 1 号’甘薯母株,现在周围的甘薯块根好多都被蛀空了,有的一挖开就散成渣,还带着黑斑,储存舱就在木牌西侧,去年收薯后没清残薯,现在被虫蛀残薯、松土和枯叶埋住了,小象甲蛹还在舱体周围土壤里越冬!”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王婶的声音,背景里混着薯铲碰撞的声响:“你们到哪了?我刚挖了几块甘薯,里面全是虫洞,有的还长了黑霉,一捏就流黑水 —— 顾明先生当年教我们用白僵菌,可这几年土壤里的幼虫越积越多,旧菌粉不管用了,好多甘薯都烂在地里收不出来!”
上午十点,抗象生态车驶进甘薯园。车窗外的景象比监测数据更揪心:西侧的甘薯垄几乎成了 “虫薯田”,挖开的土壤里,甘薯块根有的己被蛀成 “空壳”,虫道内残留着小象甲幼虫与黑色排泄物;受黑斑病感染的薯块表面布满褐色病斑,病斑中心凹陷,轻轻一碰就脱落;东侧的健康甘薯苗稀稀疏疏,叶片透着淡黄绿色,明显是小象甲啃食根系导致养分吸收受阻 —— 李雪用薯块虫蛀检测仪检测,10 块薯块里就有 4 块藏着幼虫,土层 5cm 内的幼虫密度达 17 头 /㎡,远超 12 头 /㎡的安全阈值。
王婶穿着沾着泥土的胶鞋,正拿着旧的白僵菌孢子粉袋在垄间撒播,看到生态车立刻迎上来,袋身上还贴着 “白僵菌” 的褪色标签:“你们可算来了!这菌粉是顾明先生当年送我的,他说往根旁浇,孢子能自己找幼虫,当年一浇就管用 —— 可现在浇了三回,虫洞还是多,你看这薯块上的黑斑,比去年还严重!” 她指着老甘薯垄的方向,“木牌就在那边,我昨天想清残薯,一挖就带出好多幼虫,怕它们爬到好薯上,还怕传黑斑病,就没敢再动。”
林砚跟着王婶走到老垄旁,果然看到木牌只露出顶端,周围的虫蛀残薯在土壤里堆了 6cm 厚,残薯下的虫粪与松土混合成黏糊状,偶尔有小象甲幼虫从残薯虫道里爬出来,钻进旁边甘薯的块根。“小宇、小远,准备精神力探测!” 小宇和小远立刻闭上眼睛,手环泛着淡紫与淡白的微光 —— 小象甲幼虫藏在块根与土壤间隙,两人特意放慢能量探测节奏。半分钟后,小远突然指着地面:“在地下 7cm 处!舱体没变形,但有三圈虫蛀残薯缠在上面,周围土壤里有 14 头蛹,舱盖缝隙里还卡着几条幼虫,残薯上沾着黑斑病病菌!”
老郑立刻启动生态车的 “残薯清理臂”,软胶清理爪轻轻勾起缠绕的残薯,避免幼虫与病菌扩散;李雪推着 “薯块虫道修复仪” 上前,柔性硅胶探头插入残薯虫道,将 “抗象护薯营养液” 精准注入,几秒钟后就有幼虫从虫道末端掉出,身体逐渐覆盖白色菌丝 —— 这是白僵菌起效的征兆:“营养液里的黑斑病抑制剂还能在薯块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入,顾明先生笔记里说,甘薯的皮层修复后,抗病性能提升 35%!”
老郑打开天敌释放舱,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顺着滴灌管渗入土壤,显微镜下可见孢子快速萌发,朝着残薯方向移动 —— 它们能通过小象甲分泌的信息素精准定位宿主。王婶蹲在垄旁看得入神:“就是这白霉!顾明先生当年用放大镜给我们看过,说它们专吃小象甲,还不伤害甘薯 —— 当年我们园子里的小象甲,就是靠它治住的!”
两个小时后,储存舱的舱盖被撬开。一股带着腐臭味的湿气扑面而来,舱内的改良甘薯幼苗约 22 厘米高,半数幼苗的块根己出现虫道,3 株幼苗的薯块有黑斑病病斑,1 片叶因养分不足发黄枯萎。“快用块根注射枪注药!” 李雪递过调配好的营养液,小宇将针头对准幼苗块根侧面,缓慢注入混合白僵菌的悬浮液 —— 原本发黄的叶片慢慢恢复翠绿,病斑的扩散速度明显减缓。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白僵菌开始寄生幼虫了,你们看幼虫是不是不动了?等下接种共生菌,甘薯还能自己分泌吸引白僵菌的物质。”
孩子们的精神力再次涌动,淡紫与淡白的能量像薄纱裹住幼苗。小宇突然喊道:“土壤里的白僵菌在往块根爬!” 众人凑近一看,白僵菌菌丝正聚集在幼苗周围,有的己钻进残留的幼虫体内,李雪用检测仪检测:“小象甲死亡率 93%,黑斑病病菌浓度下降 78%!” 林砚掏出三方共生菌剂,用块根注射枪注入幼苗块根:“抗小象甲内生菌能在甘薯体内持续产杀虫肽,白僵菌诱引菌会释放信息素留住天敌,黑斑病抑制菌还能帮薯块合成抗菌酶 —— 这是顾明先生笔记里的‘块根类钻蛀害虫 - 病害协同防控法’,今天终于用对了地方。”
当最后一株幼苗被移植到老甘薯垄旁时,夕阳己为菜园长满金红。移植区的甘薯苗叶片翠绿,块根无虫洞,白僵菌在土壤中形成稳定种群,偶尔能看到土壤步甲在垄间穿梭 —— 李雪说,步甲能帮忙捕食漏网的小象甲蛹。王婶握着林砚的手,递过一把磨得发亮的薯铲:“这铲是顾明先生当年送我的,你看铲头的包浆,是我用了五年磨出来的 —— 现在送给你们,以后这甘薯园就拜托你们了。”
林砚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南部甘薯园生态站任务完成,小象甲幼虫密度降至 2 头 /㎡,薯块虫蛀率降至 1%,黑斑病病薯率降至 0.5%,甘薯单块重量提升 23%—— 明日上午 9 点前往东部木薯园,携带粉蚧专用的蚜小蜂与抗虫营养液。”
通讯器里传来顾清的提醒:“木薯园的粉蚧己导致 13% 的块根萎缩,你们可以把甘薯园的块根注射枪换成木薯专用的,针头能适应木薯更粗的块根。” 林砚抬头看向众人,孩子们正帮王婶给健康甘薯覆盖防象地膜,王婶的孙子手里捧着块刚挖的甘薯,递到小远面前:“哥哥,这个好甜,以后还能种出这么好的甘薯吗?” 小远笑着点头:“当然能,以后这园子的甘薯都会又大又甜。”
抗象生态车驶离时,王婶和工人们站在垄旁挥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车后窗里,老甘薯垄旁的新苗在风中轻轻摆动,翠绿的叶片下,的块根正悄悄扎入改良后的土壤,在暮色里闪着健康的光泽 —— 那是块根作物复苏的信号,也是钻蛀性害虫防控成功的希望。
东部木薯园的粉蚧灾害还在等待,但此刻的甘薯园里,土壤步甲的爬行声、风吹薯叶的 “沙沙” 声,早己盖过了曾经小象甲幼虫啃食块根的细微声响。生态复苏的旅程,正带着这片园子的清甜气息,继续向前。
(http://www.220book.com/book/WA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