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地的清晨,带着腐殖土气息的冷风掠过 “泥炭沼泽生态车” 的车顶 —— 这是专为湿地改造的新装备,车身采用 “防泥炭腐蚀涂层”,深褐色涂层能抵御泥炭中酸性物质的侵蚀;车顶加装 “太阳能保湿系统”(可雾化喷出保湿水,维持周围空气湿度 60% 以上);车尾的储物舱里,老郑正整理 “泥炭藓急救套装”,里面有 “高保湿营养液”(含透明质酸保水因子 + 泥炭提取物)、“干裂泥炭修复铲”(可填充泥炭碎块封堵裂隙)和 “共生菌剂箱”,还有一卷 “生物保水膜”(可降解材质,覆盖泥炭表面减少蒸发,还能透水透气)。
“都检查仔细了!沼泽泥炭松软易陷,防陷靴和泥炭探测杖可别忘带!” 林砚蹲在生态车旁,测试底部的 “宽幅防陷轮”—— 轮面宽度 50 厘米,能分散重量,避免陷入松软泥炭。车旁,小宇正帮五个孩子调整 “沼泽型精神力手环”,手环内置 “湿度感应芯片”,当周围空气湿度低于 40% 时会自动提醒保湿,屏幕贴了防雾膜,避免沼泽水汽模糊。
“放心吧林哥!我给生态车装了‘深层补水系统’—— 车载 200L 储水箱 + 可延伸 5 米的补水导管,能首接给深层泥炭注水!” 老郑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 “伸缩式泥炭铲”,铲头可切换成 “填缝模式”,适合将碎泥炭填入干裂裂隙,“苏晴姐还装了二十袋‘菌菇压缩饼’,用沼泽里的香菇和燕麦做的,鲜香耐饿,比盐渍鱼干饼更合湿地口味!”
李雪背着新的 “沼泽装备包”,里面装着 “泥炭含水量仪”“裂隙深度计” 和顾清特制的 “泥炭藓保水活性仪”—— 仪器能实时显示泥炭藓体内的保水胶含量,低于 15% 就需要补充保湿营养液。“我查了北部泥炭沼泽的资料,生态站在‘黑泥炭沼泽旧址’,那里曾是顾明爷爷培育改良泥炭藓的实验基地,但附近农场过度排水灌溉,让沼泽含水量从 65% 降到 28%,泥炭层干裂出 1 米深的裂隙,储存舱可能卡在裂隙中间,得靠科考队的泥炭分布图定位!”
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背景里能听到科考队的对讲机声(基地己在沼泽边缘搭建临时信号站):“改良泥炭藓是顾明爷爷专为泥炭沼泽设计的‘保水净水植物’—— 叶片能分泌‘保水胶膜’锁住水分,根系可分解泥炭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与‘保水胶膜菌’(增强胶膜保水性)、‘泥炭分解菌’(将老化泥炭转化为养分)形成三方共生 —— 但它怕彻底脱水,必须先封堵裂隙、补充水分,再接种共生菌,否则会干缩死亡!”
上午八点,泥炭沼泽生态车驶离临时营地,朝着黑泥炭沼泽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从盐沼逐渐变为泥炭湿地,曾经松软的泥炭如今干裂成块状,深褐色的裂隙像蜘蛛网般布满地面,部分裂隙宽达 30 厘米,能看到下方漆黑的泥炭层;远处的排水渠还在向外排水,沼泽边缘的野生泥炭藓呈灰绿色,蜷缩在干裂的泥炭块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腐殖土味。小宇盯着泥炭含水量仪,屏幕上的数值触目惊心:【当前区域:沼泽边缘,泥炭含水量:26%(极度干旱),裂隙深度:0.8-1.2 米,改良泥炭藓活性预警:微弱信号】。
“前面就是科考队的临时营地!他们有储存舱的大致位置!” 李雪突然指着前方,一片蓝色的帐篷在沼泽边缘展开,科考队员们正拿着探测杖在泥炭上行走,为首的周教授举着一张泥炭分布图,朝着生态车挥手。
“林队长!储存舱应该在‘3 号泥炭区’,但那里的裂隙最深,我们昨天探测时,探测器卡在裂隙里没出!” 周教授递过分布图,上面用红色标注着裂隙密集区,“再不下雨,泥炭含水量会降到 20% 以下,到时候整个泥炭层都会塌陷!”
“小宇、小远,用精神力穿透泥炭层,定位储存舱!别让裂隙再扩大!” 林砚接过分布图,指挥生态车驶向 3 号泥炭区。小宇和小远的精神力手环同时亮起,淡紫与淡白能量交织成一道 “穿透式探测波”—— 精神力穿过干裂的泥炭块,在下方 1 米深的裂隙中捕捉到金属信号。“找到了!储存舱卡在裂隙中间!舱体一侧被泥炭块砸出了小坑,里面的泥炭藓快干成粉末了!” 小远的声音带着急切,通讯器里能听到他踩在泥炭上的 “咯吱” 声。
“快搭建临时保水层!用生物保水膜覆盖周围泥炭,再用补水导管给裂隙注水!” 老郑立刻从储物舱里搬出生物保水膜,李雪带着三个孩子用木桩将膜固定在泥炭表面,膜的边缘嵌入裂隙,防止水分流失;小宇则启动深层补水系统,将导管插入裂隙,清澈的水缓慢注入,干裂的泥炭块逐渐、膨胀,裂隙宽度开始缩小。
半小时后,裂隙宽度从 30 厘米缩至 10 厘米,储存舱终于显露出来 —— 舱体表面沾着干燥的泥炭粉,一侧的舱门被砸变形,勉强能打开。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虚空入侵:独狼玩家》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林砚用干裂泥炭修复铲小心地清理周围的泥炭块,轻轻撬开舱门 —— 一股干燥的泥炭气息扑面而来,舱内的改良泥炭藓幼苗约 10 厘米高,呈灰绿色,叶片蜷缩成条状,检测仪显示【幼苗活性:8%,体内保水胶含量:8%,需 30 分钟内补充保湿营养液并覆盖保水膜,否则干缩死亡】。
“快用高保湿营养液!先喷叶片,再灌根系!” 顾清的声音带着紧张。小宇用微型喷雾器将淡绿色的营养液均匀喷洒在泥炭藓叶片上,营养液中的保水因子快速渗透,叶片逐渐舒展;老郑则将营养液与水按 1:3 稀释,用滴管缓慢注入泥炭藓的根系周围,检测仪显示【保水胶含量升至 12%,活性提升至 25%】。
“孩子们,用精神力帮泥炭藓锁住水分!促进胶膜形成!” 小远深吸一口气,精神力手环的光芒变得柔和 —— 五个孩子的精神力如同薄雾般包裹住泥炭藓,这种能量能加速叶片胶膜分泌,检测仪显示【保水胶含量稳定在 15%,活性提升至 45%】。
林砚掏出顾明遗留的 “三方共生菌剂”:透明的 “保水胶膜菌”、褐色的 “泥炭分解菌”、淡黄的 “促生菌”,按照顾明笔记里的 “沼泽激活法”,他先将三种菌剂与保湿营养液混合,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泥炭藓的叶片和根系上;再将冰核贴近储存舱,淡金能量顺着泥炭层渗入 —— 泥炭藓的叶片突然分泌出透明的胶膜,保水胶膜菌在胶膜上快速繁殖,检测仪显示【保水胶含量升至 20%,泥炭含水量缓慢提升】。
“快把泥炭藓移植到修复后的泥炭区!周教授,麻烦你们用探测杖标记安全区域!” 林砚指挥众人将泥炭藓幼苗小心地从储存舱取出,科考队员们用探测杖在泥炭上标出未开裂的区域,老郑则用泥炭铲将碎泥炭填入残留的小裂隙,形成平整的 “种植区”。
小宇将泥炭藓幼苗按 20 厘米间距种入种植区,每株幼苗旁覆盖一小块生物保水膜;李雪则启动车顶的太阳能保湿系统,雾化水喷洒在种植区上方,维持空气湿度 65%;林砚再次用冰核能量催化,泥炭分解菌开始分解周围的老化泥炭,释放出养分,检测仪显示【改良泥炭藓活性提升至 65%,泥炭含水量升至 32%】。
就在这时,泥炭含水量仪突然发出警报 —— 远处的排水渠阀门没关紧,还在向外排水,导致种植区附近的泥炭含水量停止上升!“快去关掉排水阀!我和周教授去!” 李雪抓起泥炭探测杖,跟着周教授朝着排水渠跑去;小宇和孩子们的精神力同时爆发,淡紫与淡白能量在种植区周围形成一道 “保湿屏障”,减缓水分蒸发。
当李雪和周教授关掉排水阀返回时,种植区的泥炭含水量己升至 35%,泥炭藓的胶膜变得更厚,叶片恢复成鲜绿色。林砚趁机用泥炭分解菌剂喷洒在种植区周围,老化的泥炭开始转化为疏松的养分层,检测仪显示【改良泥炭藓激活成功!三方共生形成,泥炭含水量稳定在 38%,有机污染物降解率提升 60%,沼泽净水能力提升 80%!】
夕阳西下时,沼泽的临时保水系统己搭建完成 —— 老郑用生物保水膜覆盖了 100 平方米的泥炭区,李雪和科考队员们一起,在排水渠旁安装了 “自动控水阀”,防止再次过度排水;小宇和孩子们则教科考队的学生用精神力感知泥炭藓的保水状态,淡紫与淡白的能量在沼泽的夕阳中交织,远处的水面上,几只白鹭正低空盘旋 —— 这是沼泽生态恢复的信号。
“这泥炭藓和当年顾明先生培育的一样,能把干硬的泥炭变‘软’!” 周教授握着林砚的手,将一块新鲜的泥炭样本递给小宇,“这是刚从种植区取的,含水量达标了,以后沼泽又能蓄水净水了!” 小宇接过泥炭样本,将一株刚冒新芽的泥炭藓幼苗递给周教授的学生:“这个送给你,种在科考站的实验区,它能帮你监测泥炭含水量,以后还能净化实验废水!”
林砚掏出陈默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北部泥炭沼泽生态站任务完成,改良泥炭藓成功激活,泥炭退化治理见效,科考队加入生态建设,下一步目标:南部高山草甸生态站(防鼠植物:改良垂穗披碱草)”。
笔记本合上时,冰核与钥匙同时泛着淡绿光芒,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顾清的声音:“南部高山草甸的牧民发来预警!最近的鼠害导致草甸植被大面积被啃食,改良垂穗披碱草的储存舱可能被鼠洞破坏,需要尽快赶去抢救!”
林砚看向众人,夕阳为沼泽镀上一层金边,泥炭藓的胶膜在余晖中泛着微光,科考队员们正围着新种的泥炭藓记录数据,腐殖土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准备出发!去南部高山草甸!” 林砚的声音带着新的坚定,“让改良垂穗披碱草在草甸扎根,守护我们的高海拔牧场家园!”
泥炭沼泽生态车驶离黑泥炭沼泽时,科考队员们站在保水膜旁挥手送别,手中的探测杖在夕阳中格外醒目。改良泥炭藓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为他们送行 —— 北部泥炭沼泽第一次重现的水润绿意,虽微弱却坚定,是战后世界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里程碑。
南部高山草甸的鼠害在远方等待,那里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生机。生态复苏的旅程,还在继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WA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