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地的清晨,裹挟着碎石与寒气的山风掠过 “高山灌丛抗蚜生态车” 的车顶 —— 这是专为高海拔蚜虫灾害环境改造的新装备,车身覆盖着 “双层抗寒抗紫外线涂层”(内层聚酰亚胺保温膜抵御 - 15℃低温,外层纳米氧化锌涂层反射 60% 紫外线,避免沙棘叶片灼伤),灰褐色涂层与灌丛枯枝色调融合,减少对岩羊等野生动物的惊扰;车顶加装 “太阳能蚜虫诱捕 - 瓢虫释放双系统”,上层通过黄色粘虫板 + 信息素诱捕有翅蚜(日均捕杀 500 头),下层恒温舱释放蚜虫天敌 “七星瓢虫”(日均释放 800 只,单只瓢虫日均捕食 100 头蚜虫);车尾的储物舱里,老郑正整理 “沙棘抗蚜套装”,里面有 “抗蚜抗寒营养液”(含烟碱类物质与丙二醇,既杀蚜又增强沙棘抗冻性)、“蚜粪清理刷”(软毛材质,清理叶片与舱体蚜粪不损伤表皮)和 “共生菌剂箱”,还有一卷 “灌丛隔离网”(可降解聚丙烯材质,围合幼苗区阻挡蚜虫迁移,降解后成为灌丛有机肥)。
“都检查仔细了!灌丛碎石多易崴脚、高海拔缺氧,防滑登山靴和便携氧气瓶可别忘带!” 林砚蹲在生态车旁,测试蚜虫诱捕系统的诱捕效率 —— 启动 15 分钟,粘虫板上己沾满密密麻麻的有翅蚜。车旁,小宇正帮五个孩子调整 “高山灌丛型精神力手环”,手环内置 “蚜虫密度 - 血氧双预警芯片”,探测到叶片蚜虫超 50 头 / 叶或血氧饱和度低于 90% 时自动报警,屏幕贴了防刮防紫外线膜,适应灌丛碎石与强日照环境。
“放心吧林哥!我给生态车装了‘碎石地防滑履带’,履带表面凸起的防滑棱深达 2 厘米,就算碾过碎石坡也不打滑!” 老郑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 “蚜虫针吸器”(可精准吸除叶片背面的无翅蚜)和 “高海拔营养液注射枪”(带保温套,避免营养液在低温下冻结),“苏晴姐还装了二十袋‘牦牛肉压缩饼’,用高山牦牛肉与青稞粉做的,高蛋白高热量,比松仁饼更适合高海拔抗寒需求!”
李雪背着新的 “灌丛装备包”,里面装着 “蚜虫密度仪”(贴附叶片即可统计虫口数量)、“叶片卷曲度检测仪” 和顾清特制的 “沙棘抗蚜活性仪”—— 仪器能实时显示沙棘叶片中抗蚜物质(如类黄酮)的含量,低于 0.3mg/g 或叶片卷曲度超 40%,就需要补充营养液,否则会被蚜虫吸食汁液导致脱水枯萎。“我查了西部灌丛的资料,生态站在‘老沙棘灌丛旧址’,那里曾是顾明爷爷培育改良沙棘的实验基地,但蚜虫己让 75% 的沙棘叶片卷曲,蚜粪堆积在枝叶与地面,储存舱可能被埋在 5cm 厚的蚜粪与枯枝混合层下,得靠当地牧民卓玛指引灌丛安全路线!”
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背景里能听到岩羊的蹄声(基地己在灌丛边缘搭建临时信号站):“改良沙棘是顾明爷爷专为高山灌丛设计的‘抗蚜固土树种’—— 叶片可分泌‘抗蚜生物碱’驱避蚜虫,根系能深入岩石缝隙固定土壤,还能与‘抗蚜内生菌’(在叶片内持续产生杀蚜物质)、‘瓢虫诱引菌’(释放吸引七星瓢虫的挥发性物质)形成三方共生 —— 但它幼苗期生物碱分泌少,必须先清理蚜粪与蚜虫、释放天敌建立生物链,再接种共生菌,否则会被蚜虫持续吸食,加上高海拔低温,幼苗会双重致死!”
上午九点,高山灌丛抗蚜生态车驶离临时营地,朝着老沙棘灌丛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从针叶林逐渐变为高山灌丛,低矮的沙棘灌丛稀疏分布在碎石坡上,多数沙棘叶片卷曲发黄,背面爬满黑色蚜虫,蚜虫粪便像黑色粉末般覆盖叶片与地面;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寒光,灌丛间的碎石缝隙里,偶尔能看到几株顽强生长的健康沙棘,空气中弥漫着寒气与蚜虫分泌物的甜腻味。小宇握着蚜虫密度仪,对路边沙棘取样后,屏幕数值触目惊心:【当前区域:灌丛边缘,叶片蚜虫密度:85 头 / 叶(重度灾害),叶片卷曲度:45%,改良沙棘活性预警:微弱信号】。
“前面就是老沙棘灌丛!储存舱应该在那片‘密集灌丛’下面!” 李雪突然指着前方,一片约 300 平方米的沙棘灌丛出现在视野中,灌丛中央的枯枝明显比周围密集,牧民卓玛正拿着树枝驱赶蚜虫,“卓玛说,储存舱原本放在灌丛的取水点旁,去年冬季大雪压塌灌丛,就被枯枝和蚜粪埋了!”
卓玛快步走来,藏袍上沾着碎石与沙棘刺,手里攥着一张手绘的灌丛地图:“取水点在密集灌丛中间!上周我清理蚜虫时,还看到过储存舱的金属边,但这几天蚜虫繁殖快,蚜粪又堆厚了!周围的沙棘枝有刺,清理时要小心划伤!” 她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里的蚜粪最厚,储存舱肯定在下面!”
“小宇、小远,用双生精神力穿透蚜粪与枯枝,定位储存舱!避开带刺的灌丛枝!” 林砚让生态车停在安全区,小宇和小远的精神力手环泛着淡紫与淡白的微光,能量交织成一道 “穿透式探测波”—— 穿过厚厚的蚜粪、交错的枯枝与带刺的枝条,在下方 4cm 处捕捉到金属信号。“找到了!储存舱在取水点西侧!被蚜粪和细枯枝埋着,舱体没变形,但舱盖的透气孔被蚜粪堵住了,里面的幼苗叶片己经轻微卷曲!” 小远的声音带着急切,通讯器里能听到他躲避沙棘刺的声响。
“启动蚜粪清理刷!先清理储存舱周围的蚜粪与枯枝!我和老郑用诱捕系统捕杀蚜虫,释放瓢虫建立防线!” 林砚率先拿起软毛清理刷,小心地扫去周围沙棘叶片上的蚜粪与蚜虫;老郑则启动车顶的诱捕系统与瓢虫释放舱,黄色粘虫板亮起后,有翅蚜纷纷朝着粘虫板飞去,被捕杀后粘在板上,同时恒温舱缓慢释放出七星瓢虫,这些红色的小身影一落地就朝着蚜虫密集的叶片爬去;卓玛和其他牧民则在作业区周围铺设灌丛隔离网,形成一道 “蚜虫隔离带”,防止外围蚜虫迁入;李雪则用叶片卷曲度检测仪监测周围沙棘,标记出卷曲严重的植株,准备后续辅助治疗。
一个半小时后,储存舱终于显露出来,舱体表面沾着一层黑色蚜粪,舱盖的透气孔己被清理通畅。林砚用高压气枪(调至柔和模式)吹去舱体上的残留蚜粪,小宇小心翼翼地撬开变形的舱盖 —— 一股带着甜腻味的寒气扑面而来,舱内的改良沙棘幼苗约 18 厘米高,半数幼苗的叶片己轻微卷曲,叶片背面还附着少量无翅蚜,检测仪显示【幼苗活性:20%,叶片抗蚜物质含量:0.15mg/g,叶片卷曲度:30%,需 1 小时内除蚜、补充营养液并接种共生菌,否则彻底枯萎】。
“快用抗蚜抗寒营养液!先喷叶片杀蚜修复,再灌根系增强抗冻性!” 顾清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小宇戴着无菌手套,用微型喷雾器将淡褐色的营养液均匀喷洒在幼苗叶片上,营养液中的烟碱类物质快速起效,叶片上的无翅蚜纷纷掉落;老郑则将营养液与温水(避免低温刺激根系)按 1:3 稀释,用保温注射枪注入幼苗根系,检测仪显示【幼苗蚜虫清除率达 98%,抗蚜物质含量升至 0.28mg/g,叶片卷曲度降至 15%,活性提升至 42%】;李雪用蚜虫针吸器清理叶片背面残留的零星蚜虫,避免二次侵染。
“孩子们,用精神力帮幼苗加速生物碱分泌!促进叶片舒展!” 小远深吸一口氧气瓶的氧气,高海拔让他的呼吸略促 —— 五个孩子的精神力如同薄纱般包裹住幼苗,能量顺着叶片脉络流动,幼苗卷曲的叶片逐渐舒展,生物碱分泌量明显增加,检测仪显示【幼苗活性提升至 62%,抗蚜物质含量稳定在 0.3mg/g】。
林砚掏出顾明遗留的 “三方共生菌剂”:透明的 “抗蚜内生菌”、淡黄色的 “瓢虫诱引菌”、淡褐色的 “抗寒促生菌”,按照顾明笔记里的 “灌丛激活法”,他先将三种菌剂与抗蚜抗寒营养液混合,用微型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幼苗的叶片、茎秆和根系上;再将冰核贴近储存舱,淡金能量顺着幼苗根系渗入碎石土壤 —— 沙棘的根系突然加快生长,扎入岩石缝隙吸收水分,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开始吸引周围的七星瓢虫,检测仪显示【抗蚜物质含量升至 0.35mg/g,幼苗活性提升至 80%】。
“快把幼苗移植到取水点旁!卓玛说那里土壤,还有天然的瓢虫种群!” 李雪指着灌丛中央的取水点,那里的碎石土壤因地下水渗出而,周围的沙棘叶片虽有蚜虫,但己有少量瓢虫活动。小宇将幼苗按 1 米间距种入土壤,每株幼苗旁放置一个 “瓢虫诱引盒”(缓慢释放信息素,吸引天敌停留);老郑则在移植区周围喷洒瓢虫诱引菌剂,扩大天敌活动范围;林砚则将蚜虫诱捕系统的延伸粘虫板架在隔离网外侧,持续捕杀漏网的有翅蚜。
就在这时,蚜虫密度仪突然发出警报 —— 远处的灌丛传来 “嗡嗡” 声,一群有翅蚜朝着移植区迁徙(可能是被取水点的环境吸引),数量超 300 头!“快启动瓢虫释放舱最大功率!卓玛,带牧民们用隔离网加固防护圈!” 林砚将释放舱参数调至 “应急模式”,每分钟释放 100 只七星瓢虫,形成 “天敌拦截线”;卓玛则带着牧民们快速拼接隔离网,将移植区围合得更紧密;小宇和孩子们的精神力同时爆发,淡紫与淡白能量在防护圈内侧形成一道 “无形的驱蚜屏障”,减缓蚜虫飞行速度。
当最后一只蚜虫被捕食或粘在粘虫板上时,移植区的改良沙棘己扎根稳固,叶片恢复翠绿舒展,抗蚜生物碱在叶片表面形成 “无形防护膜”,七星瓢虫在枝叶间穿梭,形成了稳定的生物防治链。检测仪显示【改良沙棘激活成功!三方共生形成,抗蚜物质含量稳定在 0.4mg/g,叶片卷曲度降至 5%,蚜虫密度降至 8 头 / 叶(安全范围),灌丛固土率提升 65%】。
夕阳为雪山镀上一层金红,西部高山灌丛的临时抗蚜系统己搭建完成 —— 老郑用诱捕系统和瓢虫释放舱形成 “双控蚜虫链”;李雪和牧民们一起,给周围卷曲的沙棘喷洒抗蚜营养液;小宇和孩子们则教牧民的孩子用精神力感知沙棘的抗蚜活性,淡紫与淡白的能量在灌丛间交织,岩羊的蹄声、风吹沙棘枝的 “沙沙” 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奏响了高山灌丛复苏的乐章。
“这改良沙棘和当年顾明先生种的一样,既抗蚜又能固碎石!” 卓玛握着林砚的手,将一串用沙棘果串成的手链递给小宇,“这是我们灌丛的祝福,戴在手上能想起沙棘的坚韧,现在送给你们,以后灌丛就靠你们和这些树苗了!” 小宇接过手链,将一株刚抽新叶的沙棘幼苗递给卓玛的女儿:“这个送给你,种在你家帐篷旁,它能帮你守护灌丛,以后岩羊也能有更多吃的了!”
林砚掏出陈默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西部高山灌丛生态站任务完成,改良沙棘激活成功,蚜虫灾害治理见效,牧民加入生态建设,下一步目标:东部湿地生态站(抗福寿螺植物:改良茭白)”。
笔记本合上时,冰核与钥匙同时泛着淡绿光芒,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顾清的声音:“东部湿地的渔民发来预警!最近的福寿螺灾害导致茭白大面积枯萎,改良茭白的储存舱可能被福寿螺卵覆盖,需要尽快赶去抢救!”
林砚看向众人,夕阳下的沙棘叶片泛着翠绿的光,牧民们正忙着给幼苗覆盖碎石保护层(抵御夜间低温),孩子们在灌丛间追逐着瓢虫,远处的雪山下,岩羊正低头啃食健康的沙棘枝叶。“准备出发!去东部湿地!” 林砚的声音带着新的坚定,“让改良茭白在湿地扎根,守护我们的湿地生态屏障!”
高山灌丛抗蚜生态车驶离老沙棘灌丛时,牧民们站在灌丛旁挥手送别,手中的沙棘果手链在夕阳中格外醒目。改良沙棘的新叶在山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为他们送行 —— 西部高山灌丛第一次重现的抗蚜绿意,虽微弱却坚定,是战后世界高海拔灌丛生态修复的重要里程碑。
东部湿地的福寿螺灾害在远方等待,那里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生机。生态复苏的旅程,还在继续。
量子青鸾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AM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