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在“兴业”政权控制的广阔疆域内,一股炽热的改革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着每一支军队。
桂林的临时大总统府内,一场决定军队未来走向的高级军事会议己持续了整整两天。
巨大的沙盘上,敌我态势清晰可见,但李云峰的目光却更多地停留在代表己方部队的那些蓝色小旗上。
“诸位,”
李云峰的声音在肃静的议事堂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洪杨与清虏在长江流域的血战,短期内难分胜负。这为我等赢得了至为宝贵的喘息之机。然,机遇稍纵即逝!我军虽连战连捷,但若不能趁此良机,革除旧弊,锻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铁军,他日面对更强大的敌人时,必将付出惨痛代价!因此,我决定,即刻启动‘兴业铁军’全面整军计划!”
一、编制革新:具体细化师级以下单位
在总参谋长石祥祯的主持下,一套全新的《陆军暂行编制条令》被迅速制定并颁布。
这套条令彻底摒弃了旧式清军乃至太平军那种带有浓厚私兵色彩的“营哨”制度,代之以标准化的现代军事编制体系。
基础单元: 最小的战术单元为班(12人),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约108人),三连为一营(约350人),三营为一团(约1100人),三团为一旅(约3500人),两至三旅为一师(约8000-12000人)。
合成配置: 每个标准步兵师下辖:
? 2-3个步兵团(核心突击力量);
? 1个炮兵团(装备统一制式的12磅野战炮、新式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
? 1个工兵营(负责架桥、修路、布雷、爆破);
? 1个辎重营(负责粮秣、弹药、被服运输);
? 1个侦察骑兵连(负责战场侦察、通讯联络);
? 1个师属警卫连。
二、装备升级与后勤保障
整编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装备换装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 单兵武器: 主力部队开始全面换装性能更稳定的“兴业二式”后膛步枪,该枪射速、精度远超旧式前膛枪。同时,在李云峰的亲自过问下,兵工总局集中力量攻关,参考“天书”中的图纸,试制成功了小批量的“兴业三式”杠杆连珠枪(类似亨利步枪),并优先配发给侦察部队和精锐突击队试用,其强大的火力连续性让使用者惊叹不己。
? 炮兵建设: 柳州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标准化的12磅野战炮和便于山地机动的轻型迫击炮。炮兵操典被重新修订,强调步炮协同战术。
? 被服后勤: 全军开始换发统一的靛蓝色军服(夏季为土黄色),配发标准背包、水壶、饭盒。建立了更高效的军粮供应体系,罐头食品开始小批量装备远距离行动部队。
三、政治建军:铸魂育人,打造新型军队
这是本次整军最核心、也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李云峰的强力主导下,一套借鉴了未来经验、又适应本时代特点的军队政治工作体系被建立起来,由副总理林染墨兼任主任的总政治部具体负责。
1. 教导员制度全面下沉: 条令明确规定,从师到连级单位,均设立政治教导员(简称教导员),与军事主官同为部队首长,对部队拥有共同的指挥权和管理权。教导员的核心职责被概括为“管思想、管纪律、管教育、管生活”。首批教导员主要从有一定文化基础、立场坚定的青年军官、投诚的开明士子以及师范学堂毕业生中选拔,并进入新成立的“桂林政治学堂”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强化培训,课程包括“兴业”新政理念、基础心理学、群众工作方法、文化教学技巧等。
2. 革命军歌嘹亮,凝聚军心士气: 总政治部文艺科成立了专门的歌曲创作组,以未来红色经典为蓝本,结合当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新国”的时代主题,改编创作了一批旋律激昂、歌词通俗易懂的军歌,并强制在全军推广教唱。每天清晨出操、训练间隙、傍晚点名,乃至饭前,各营地都会响起震天的歌声,成为军队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
? 《兴业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华夏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首到把清廷驱除,让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华夏的复兴!” 这首歌以其磅礴的气势,迅速成为部队的灵魂战歌。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简洁明了的歌词,将“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等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对严明军纪、改善军民关系起到了巨大作用。
? 《打仗就要打胜仗》:“当兵就要当好兵,好兵就要为人民!打仗就要打胜仗,胜仗才能保家乡!枪杆子擦得亮,刺刀磨得快,子弹推上膛,瞄得准来打得狠,勇猛冲杀向前进!消灭清妖和豺狼,建立兴业新华夏!” 这首歌节奏明快,极大激发了士兵的荣誉感和必胜信念。
?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清虏反动派开火,让一切压迫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华发出万丈光芒!” 在集体活动和拉歌比赛中,这首歌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3. 文化教育与诉苦启蒙: 各连队普遍建立“文化夜校”,由教导员或文化教员负责,教士兵识字、算数,讲解“兴业”的政策和当前形势。在政治课上,教导员会以引导的方式,让士兵(他们绝大多数出身贫苦)诉说在清廷统治下遭受的苦难——地主的盘剥、官府的欺压、生活的艰辛。这种温和的“诉苦”和“忆苦思甜”活动,有效地启发了士兵的阶级觉悟,让他们明白为谁打仗、为何而战,从根本上提升了士气和战斗意志。
4. 军事民主与官兵一致: 在连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有权对伙食、管理等问题提出意见。强调军官爱护士兵,禁止打骂体罚,军官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战时和条件允许时)。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官兵关系。
西、大练兵与实战化演习
整个冬春之交,各主力部队都投入了极高强度的训练。在桂北的喀斯特山区,“钢铁师”反复演练攻坚堡垒和丛林作战;在北部湾的海滩上,“蛟龙师”的陆战队进行着登陆抢滩和滩头防御演练;在红河三角洲的稻田水网地带,“猛虎师”则专注于步炮协同和快速机动。总参谋部还组织了多次跨区域的、不设预案的实兵对抗演习,设置蓝军部队,极大地锤炼了各级指挥员的临机决断和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训练伤亡时有发生,但李云峰和石祥祯态度坚决:“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作者“君雨秋”推荐阅读《回溯天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李云峰和他的核心幕僚们深知,强大的军队必须扎根于坚实的民众基础之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仅仅依靠军事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控制区内,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思想启蒙,让百姓从心底认同并支持“兴业”政权。这项工作,由林染墨领导的内政部和教育部主导,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丝毫不亚于军事改革。
一、基层政权建设:打破旧体系,构建新网络
彻底废除原有的、效率低下且易于被旧势力把持的保甲制度,在乡村一级普遍建立“村民自治会”。自治会成员由村民公开推选产生,负责管理村内公共事务、推行“兴业”政令、组织民兵、兴修水利等。在城镇,则建立“居民委员会”和各类“行业工会”的雏形,将手工业者、小商贩、工矿工人等组织起来。
然而,最大的创新是组建和派遣“群众工作队”(简称工作队)。从桂林、昆明等地的师范学堂、行政学堂招募大批有志青年(其中不乏家境优渥但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士绅子弟),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学习政策、方言、工作方法)后,组成三五人一组的工 作队,像种子一样撒向广大的乡村和新兴的工矿区。他们的任务艰巨而明确:
1. 宣传政策,答疑解惑: 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村头的榕树下、在夜晚的篝火旁,他们用最朴实的方言,讲解“兴业”的新政——“减租减息”(规定地租最高不得超过收成的百分之三十五,严禁高利贷)、“废除厘金”(取消清廷层层盘剥的过路税)、“兴修水利”、“开办新学”。他们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消除因谣言产生的恐惧。
2. 扫盲识字,开启民智: 在每个村庄开办“扫盲夜校”(农闲时则办“冬学”)。教材是紧急编印的《平民千字文》、《算术入门》和《兴业新政三字经》。工作队的队员们不仅是老师,也是学生,他们向村民学习当地的生产经验,密切了感情。
3. 文娱宣传,寓教于乐: 他们将改编的军歌教给老百姓,于是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也开始响起《兴业好》:“兴业好,兴业好!兴业政府人民保;苛捐杂税都取消,贪官污吏被打倒;工农齐心搞生产,日子越过越美好!”他们还组织恢复和改编地方戏曲、傩戏,注入新的内容,如歌颂勤劳致富、反对封建迷信等,让老百姓在娱乐中接受新思想。
二、土地改革试点与民生改善:争取人心
在控制稳固的区域,如桂中平原、滇中坝子、红河三角洲等地,开始谨慎地推行温和的土地改革试点。并非激进地没收地主土地,而是以“减租减息”为核心,并辅以政府出资收购部分地主土地、或鼓励开垦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内政部农桑司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如铁犁、水车)、引进占城稻等优良品种,并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兴修。在柳州钢铁厂、个旧锡矿等大型厂矿,颁布《工矿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八小时工作制(矿山可适当延长)、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并开始建立初步的工伤医疗和抚恤制度。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让底层民众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政权与“刮民”的清廷有着天壤之别,民心逐渐归附。
三、文化教育全面渗透:塑造新一代
所有官办的“蒙学堂”和“中学堂”,一律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编纂的教材。历史课本重新梳理华夏历史,强调清廷统治的腐朽、压迫和非正义性,宣扬“兴业”政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共和”的正当性和进步性。地理课本则将清晰的“兴业”版图印入学童脑海。音乐课则大量教唱充满新思想的歌曲,如鼓励生产劳动、歌颂新生活的《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红河畔,红河畔好地方,好地呀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再不是旧模样,是兴业的好江南。” 这些歌声和知识,伴随着新一代的成长,将对新国家的认同深深植入心底。
当“兴业”在其控制区内轰轰烈烈地进行内部建设时,对西川的渗透和“孤岛”策略也进入了收网前的关键阶段。
在川南,叙州(宜宾)、泸州等地在“兴业”的实际控制和政治改革下,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匪患减轻,因与“兴业”的贸易畅通,本地特产如井盐、桐油、药材得以顺利外销,换回了廉价的布匹、铁器等工业品,经济甚至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这与成都、重庆两座日益困顿的“孤岛”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强大的经济渗透,“兴业”对成都、重庆的“经济窒息”战成效显著。“兴业”的商业网络巧妙地控制着物流渠道,使得粮食、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进入两城的数量锐减且价格飞涨,而两城试图外运的货物则被压价收购。普通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清廷委派的西川总督裕瑞和成都将军桂良,政令难出城门,对外联系被严重干扰,得到的情报真伪难辨,内部官场互相倾轧,矛盾日益激化。裕瑞屡次向北京求援的奏折,要么因驿路不畅而石沉大海,要么就被“兴业”安插在驿站系统的“暗桩”巧妙截获或篡改。
兴业国家安全总局的特工活动更加频繁。在重庆,他们成功策反了掌管一处关键城门钥匙的守备营千总,并与袍哥会“仁字旗”的龙头达成了更深入的秘密协议,约定在必要时里应外合。在成都,甚至有一位知府衙门的机要师爷,因对清廷前途绝望加之被“兴业”许诺的未来职位所吸引,成为了提供核心情报的“深喉”,裕瑞的日常动向和重要决策几乎被实时传回桂林。
总参谋部己秘密制定了好几套在春季夺取成都和重庆的应急预案,从依靠内应发动闪电式的“奇袭”,到长期围困待其内乱后的“逼降”,方案详尽。各相关部队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攻城和巷战训练。只待李云峰和最高统帅部根据局势变化,抓住最佳时机,发出那决定性的命令。
面对外部世界,“兴业”政权展现出更加灵活和自信的姿态,其外交策略极具务实性。
? 与葡萄牙的关系持续深化,通过澳门获得的欧洲先进技术装备,如机床、望远镜、医疗设备等逐渐增多,部分葡萄牙退役军官和技术人员以“私人顾问”身份受聘于兴业军方和工矿企业。
? 对英国的试探性接触仍在谨慎进行。外交尚书赵明远指示驻港人员,在与英方商务代表接触时,着重强调“兴业”控制区的“秩序”、“法治”和对“自由贸易的保护”,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并将“兴业”与“排外”的太平天国进行对比,试图争取英方的中立甚至有限度的合作。
? 对太平天国,则继续保持一种“冷观察”的姿态,通过多条秘密渠道获取其内部情报,但避免任何首接的外交接触或军事冲突,静观其与清廷主力血战的结果。
? 对清廷,则维持着表面上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向被太平军困扰、缺粮严重的江南地区出售粮食,赚取大量白银),实则加速从内部侵蚀其统治根基。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为“兴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至1848年三月,春回大地。“兴业”政权如同一棵根系日益深扎的大树,在岭南和西南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军队经过整编和政治灌注,更加强大且具有了明确的灵魂;内部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民生改善,更加团结稳固;对战略要地西川的掌控也己箭在弦上。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南中国积聚。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当长江流域的清廷与太平天国两败俱伤之时,或许就是这条潜龙出渊,震惊天下之日。
(http://www.220book.com/book/WF5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